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聆听了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 他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案例讲解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辅导策略,深入剖析了教师如何调节自身心理。 并以学校常见的学生矛盾为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专业指导,提出化解矛盾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也学会了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关心、服务学生。 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同时,我也掌握了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了健康的心理意识。 给我的感觉是“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
1、用心沟通,用爱教育他人
做一名睿智的老师,尊重学生,善于读懂学生的心,用心沟通,坚持正面引导,用爱育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且独特的世界。 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深的根源。 当他们长大后,可能也曾陷入过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困境。 我认为老师应该关注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关注他们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因为这些学生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心理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需要关心和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和鼓励学生。 当学生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不良情绪时,教师要倾听学生内心的情绪,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教师真挚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用爱育人,改造学生情感。 爱就在微妙之处,就在它们成长的时候。
2、将“德”融入教诲,默默滋养事物
做一名将德育融入教学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这样就可以形成很多专业渠道来促进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每周一两堂课或几次剧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 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理念。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传授圣贤之书,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单调、枯燥,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就会被禁锢。 教育教学是一种文化传播,是创造新生活的艺术。 因此,教师应走向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上灵活传授文化理念,注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只看到孩子在知识和技能上的能力而忽视他的全面发展。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两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3、善于调整,向太阳努力
做一名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努力积极向上,敢于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的教师,学会自行减轻压力,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于人生和价值观。
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工作压力。 教师能否以良好、健康的情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与他人交谈等方式减轻工作压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磨练意志。和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如果说老师是一棵树,那么心理健康就是阳光。 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传播幸福,收获幸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向着太阳而生,向着温暖而立,向下扎根,深耕教书,用爱育人,心中保留一抹温暖的阳光,等待一棵树的成长。盛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