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测绘概论”课程资料图片
介绍
偌大的报告厅内,一名白发老者缓缓走上讲台,对着两百多张略显稚嫩的面孔鞠躬。 掌声响起,一节课开始了。
这位老先生名叫张祖训,中国工程院院士。 该课程名为《测绘概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全体新生的基础课。 该课程于1997年9月开课,现有教学团队由6名院士、4名教授组成。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这些学术“大咖”潜心教书育人22年。 从新中国测绘史到引领学科发展的名师故事,从现实生活应用场景到面向未来的科研前沿,他们不仅精心传授专业知识,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生经历传递顽强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 情怀。
回归常识,回归职责,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该课程践行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期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向导,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向导,做学生建功立业的向导”。祖国。 指导。”
在美丽的珞珈山脚下,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青年学子以这门基础课为起点,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
六位院士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祖训、刘经南、宁金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建亚。资料图片
起源
“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留住想转专业的学生。”
军训结束前,张振义和几位同学“密谋”转专业。 当他们刚进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时,他们认为测绘枯燥、难学。 在明亮的阳光下拿着水平仪在现场进行测量。
上完第一堂《测绘概论》后,张振义改变了想法。
“什么是测绘?测天测地!” 宁金生院士的开场白简洁而有力。 “宁院士从测绘是什么出发,引申到测绘在海、陆、空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后,张振义有所启发,“原来,卫星导航、全息成像等高端科技的应用,都离不开测绘这个‘本土职业’。”
如今,张振义不仅没有转专业,还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成为测绘学院航海工程专业的硕士生。
“当时新入学的本科生中,十分之八的人选择了测绘以外的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其中有两三个人强烈要求转专业。” 宁金生掰着手指头数着,“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留住那些想转专业的学生。”
当时,宁金生任校长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尚未并入武汉大学。 测绘专业是学校的旗舰专业,但并不受考生欢迎。 本世纪初,原武汉大学和武汉测绘技术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成立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但情况并没有改变。 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忠全表示:“虽然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第一,但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通常不到一半。”
它在候选人中并不受欢迎。 有外部原因。 测绘这个学科和行业长期以来不为普通百姓所了解。 还有内部原因。 20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 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 有一个迫切的需要。 教学改革。
1996年,宁金生提出由校内几位院士共同为新生讲授一门基础课,讲清楚测绘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 1997年9月,《测绘概论》课程正式开办。 22年来,宁金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建亚六位院士加盟教学团队。 今年,87岁的宁金生因健康状况不佳,将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
“这门课程就像是为测绘‘风景区’绘制了一本导游手册,让新生们畅游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李建成说道。
谈起“院士班”,测绘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刘美琴感叹道:“你们用的教材作者就是站在讲台前给你们讲课,喜欢的本科生不多了。”在国内也有这样的待遇吧?”
教育部启动“双千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李东作画(新华社发表)
绝招
“听课就像看话剧,听完一节还想听下一节。”
张振义还记得第一次听刘经南院士讲座的情景——
“测绘的本质是研究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你从哪里来?你想做什么?你想去哪里?这是哲学家和保安都会问的问题。” 学生们哄堂大笑,刘经南却严肃地说:“这也是航海研究的问题。”
整整三个小时,刘经南讲述了我国卫星测量的发展历史、人类的定位基因、北斗精准测量。 他越说,越精神。 张振义听得津津有味,“以前我总觉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不可及,谁知道现在我和研究北斗系统的科学家面对面,遥不可及的知识突然变得遥不可及。”熟悉且易于理解。”
院士讲授基础课,很有魅力。 为了让学生听得开心、听懂,院士们精心备课,不敢懈怠。
院士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一起讨论、修改《测绘概论》教材。 目前,本书已再版3次,已成为150多所大学的专业基础教材。 每年开学前,院士们都会重新备课,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新生能够一睹其风采。一启动就了解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
“学期一开始,我就紧张。”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龚建亚都会组织新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力求在课堂上用有趣的理论热点和技术应用来解答学生的疑惑。
院士讲课,课堂上有“绝活”。 院士们并没有按照剧本走,而是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测绘的故事。
张祖勋的课非常“好玩”:为了让学生体验摄影测量,他把自己拍摄的张家界风景照片带到班级,举办小型“摄影展”;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他把无人机带入课堂,同时进行演示和讲解。 还有一次,他带着学生到外面现场演示低空无人飞艇的操作……“我经常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动作,让学生听得懂、听得懂。”
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宁金生却是个时尚达人,年轻人爱玩的手机应用他都掌握了。 几年来,他依然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利用时尚电子产品解读测绘科学,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学生进行课内学习、课后互动。
李德仁最擅长“卖事实”,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创新思维:如果把相机放在飞机上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放在卫星上怎么办? 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班里的人不时“窃窃私语”。 看到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李德仁顺势介绍了讲座的重点,“我们今天的讲座里藏着知识,请看摄影测量……”
这种上课方式在校园里吸引了无数“粉丝”。 如今,“院士班”已满,选课、旁听的学生数量已扩大到校外。 课程需要使用学校最大的教室。 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也较少。 每年都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申请转入测绘专业。 张振义笑着说:“听课就像看话剧,听完一节还想听下一节。”
遗传
“院士教本科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只是回归大学教育的初衷。”
院士22年不间断讲授基础课,背后是有原因的。 “人才培养是基础,本科教学是根本。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这是代代相传的理念。” 张祖训说道。
在《测绘概论》课上,院士们在学习时经常会提到自己的老师。 当时我国这些现代测绘著名专家还亲自给本科生授课。
1955年,国家集中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等院校的测绘专业,汇集了大部分测绘专家和教师,统一配置测绘教学和科研设备,建立了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研究所.
次年9月,同济大学测绘系大二学生张祖勋随系离开上海,来到珞珈山南麓的草地,成为新时代第一批学生。学校。 刚毕业的师兄宁金生和班上28名同学一起成为新学校的助教。
“当时学校名师云集,其中有夏建白、王志卓、金同银、陈永龄、叶旭安等五位国家一级教授,还有李青海、吉增觉、顾保康等” 张祖勋回忆,当时夏建白开设了大地天文学课程。 带领一批知名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并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进行指导、答疑解惑。
“即使是在教本科生,已经是中科院院士的王志卓也会用他独创的‘三阶段法’精心备课:在开学前准备一个学期的所有课程。学期并记下讲义;讲课前一周再次准备修改补充,考虑教学方法;讲课前一天晚上,认真梳理内容。” 张祖训说道。
宁金生回忆,当时夏建白老师是学院院长,王志卓老师是航空摄影测量系主任。 他们会教本科生。 “我们年轻教师帮忙准备教具,从那时起,我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
几十年来,武汉测绘学院历经撤销、改建、更名、合并,但名师讲授基础课的传统并未中断。 在名师精心培养下,学科人才辈出,培养了9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考入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的李德仁和今天测绘学院的许多新生一样。 他不知道什么是测绘,想着逃跑。
“本来我想去北大物理系学火箭,结果却学了测绘,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 让李德仁没想到的是,他听了夏建白的测绘课介绍,认识了夏建白、王志卓、陈永龄。 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并将其视为终生的事业。
1962年,李德仁将一篇质疑苏联教科书内容的论文寄给王志卓审阅,心里忐忑不安。 没想到王志卓却大大称赞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他不仅认真地批改论文,还邀请李德仁到他家里长谈了三个多小时。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多年来的繁荣,靠的是传承的力量。这种传承是思想、作风等深层次传统的延续。” 2017年,张祖训向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教书育人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鼓励优秀教风传承。
李德仁也在传世。 1985年德国留学归来后,李德仁为本科生开设了三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编写了三本教材。 现在,他开始为硕士一年级学生准备基础课《当代地理空间信息学原理》。 “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其次是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院士教本科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只是回归大学教育的初衷。”
更大的传承正在测绘学院、武汉大学校园里弘扬。 测绘学院现有20多个课程组。 本科生必修课程基本由课程组团队授课。 规定每位教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讲授至少90个学分,相当于开设3门课程。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邹金贵介绍,在教师绩效考核中,测绘学院将占总绩效60%的绩效分为两部分,其中60%评估教学,40%评估科学研究。 学院任教的教授比例达到本科生任教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
把最好的老师放在教学第一线。 2003年至2008年,刘经南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提出“创建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并将教授带本科生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优质资源建设。向本科生倾斜。
如今,“本科高等教育计划”的理念和实践在武汉大学不断深化。 李建成介绍,除了规定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外,2017年底,武汉大学还投入2000万元作为公共基础课奖励,提高教学型教师的待遇,同时单独列出教学型教师职称评价,单独设立专项评价招聘指标,引导一线教师投入教学。
情怀
“院士的事迹和讲课已成为独特、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名师走上讲台,学生们认真聆听,被“有趣”的专业内容所吸引,更被老师们的“不世俗”所感染。
王志卓、李德仁、龚建亚“三代同堂”的故事,成为课堂内外脍炙人口的佳话。 王志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志卓和李德仁又是龚建亚的导师。 师徒三人都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都选择回国。
“那时候,有的人出国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我的妻子经常写信鼓励我,读书后回国才是正道。如果你的国家不强大,无论你的个人生活有多好,你会被人瞧不起。” 20世纪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妻子的来信,“学校下学期的课表已经安排好了,同学们正在等你回来上课。”
1988年,经李德仁推荐,龚建亚赴丹麦留学。留学期间,龚建亚科研成果显着,多家机构向他发出邀请。 这时,龚建亚收到了李德仁的来信,“我正在观看欧洲杯足球比赛,各国球员回国参加比赛,你们也可以回国比赛。” 1990年10月,龚建亚选择从丹麦“回国参赛”。 。
除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之外,他还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多年后,张祖勋经常向班上同学讲述唯一一次王志卓老师批评他的事:“当时老师让我写程序,由于我写得不好,所以耽搁了好几次。”借口忙碌。老师很严厉。批评者对我说:“人不怕慢,就怕站起来。”
正是基于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张祖勋十四年磨砺,开发出全数字化自动测绘软件,至今已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测绘概论”课上,一边讲述测天测地事业,一边讲述每位院士精诚报国、攻坚克难的故事,将梦想埋藏在刚入校的学子心中。大学。 种子。
“走慢一点没关系,我就是怕站下来停下来。” 张祖训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张振义。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实验失败、受挫都是家常便饭。 但一旦确定了目标,他就会“脚踏实地,永不松懈”,学习到底。
看到每位院士站在讲台上认真授课,李星星心中点燃了“火花”。 正是在《测绘概论》课上,2004年从物理专业转入测绘学院的李星星打开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大门。 本科时,他参加了全国测绘软件大赛,一路成长。 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李星星同年入学的丁浩,刚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三不懂”——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学什么、不会学。不知道他将来能做什么。 但他万万没想到,十几年后,他竟然成为了测绘学院固体地球物理学教授。 理想的“萌芽”来自于宁金生教授的《测绘概论》课。 “当时的情况还如昨天,当我下课回到宿舍时,我的心情很高涨,我突然发现测绘这个学科和许多国计民生问题有着重大的关系,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可以说,院士的事迹和教诲已经成为独特的、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邹金贵说道。
“我们不求深度,只求概述。具体的知识,我们下次再听讲解。” 在李德仁看来,他们的教学重在启发和引导,既授“鱼”又授“渔”,让学生看到了高山,也让他们知道还有高山可以攀登。
丁浩的书柜里有一幅宁金生院士的画作:求真务实。 在院士们的感召下,这些“务实”的新一代武大人正在新时代科研“求是”的道路上奋力攀登下一个高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