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呢?

91百科网 63 0

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一个老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为反思对象进行的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 对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课后反思“五个必须”

教学反思能力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研究能力。 那么,教师在反思教学时应该反思什么呢?

想想自己的收获,发扬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

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堂课总是有它自己的满足感,那就是它的成功。

或者是教学过程中实现预先设计目的的实践,或者是课堂教学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或者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的感受,或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或者是开展双边活动的经历,或者课堂上突然爆发出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灵感和火花等。

无论哪方面的收获有用,课后及时反思,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分类完善,形成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中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改进、完善、创新,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反思失去的,吸取教训,弥补不足

对于任何一堂课来说,即使老师备课非常认真、仔细,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例如: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对教学事件的低估、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偏颇、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觉不到位等。要进行回顾和整理,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索,使之成为能用的课。视为警告。

只有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训,及时弥补,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因此,思考失去的东西,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体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思考你的疑虑,深化你的研究,解决你的疑虑。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存在学生的质疑。 每节课结束后,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出一些问题,有时在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 教师将学生反馈的疑问记录下来并仔细思考,有助于以后的教学和复习更有针对性。 。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老师提出质疑。 教师无法一下子完全理解课本上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的。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受到这些,并写下来,这将促使他们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并变得清晰、透彻。

认真思考,突破困难,变困难为容易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难度的突破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所谓教材难度,是指教师讲授较难、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如果我们每一轮都写下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难点、教学的反馈或效果以及今后改进的教学思路,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和研究,并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肯定会大大提高老师应对困难的能力。 能够将教材中的难点理解并化繁为简,进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创新思维,扬长避短,追求卓越

下课后,教师要静静沉思:探索了哪些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有哪些创新,知识有哪些发现,组织教学有哪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诸多误区是否得到了突破。 ,以及灵感是否恰当。 、培训是否到位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分类和权衡,考虑再次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如何改进,写出新的教学设计,使教师扬长避短,并力求卓越。 特别是可以为您明年同期的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少走弯路,从而提高您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课后反思的七个途径

思考是活的,思考是活的,思考是深的,思考深是透的,思考透是新的,思考新是进步的。

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素养。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艺术,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确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叶澜: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呢?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叶澜 第1张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知性主义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因为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长的持久性。

因此,核心能力必须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自觉贯穿教学过程,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学过程的灵魂。

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是“沟通”与“合作”

叶澜教授曾说过:“人类的教育活动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没有沟通的教学就是教学的失败。

教学是一项密集、高密度、多结构的交流活动。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关系; 教师不再是特权人物,而是学生的平等成员; 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开放。 一个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成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精神沟通、精神融合。 没有沟通和互动,教学就不存在或不会发生。 这就是“假教学”,只表达教学形式,而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交流。

反思教材使用是否有创意

教科书一直被用作课程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性的文本,而是一种参考提醒。 大自然的出现,向学生展示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又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为本次课改中的一些改革理念还处于实验性质,并不是最终的结论、新的教条,也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 它们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将其作为专题记录在《课后反思》中,既积累了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和谐统一。 身体。

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内伤”需反思

必须反思自己是否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都是精心打造的,“电子媒体”、“ “声学媒体”和“声学媒体”在教学方法中“光媒体”是不可缺少的; 同学们讨论热烈,回答问题流利。

这样的“好课”看似无可挑剔,但它是否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呢?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 讨论富有成效吗? “满屋子都是人”是否涉嫌越权? 您是否关注过学生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学生的创造力在哪里? 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审视、认真梳理、深刻反思、狠分析,对症下药,才能找到改善策略。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体验、领悟、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出“奇葩想法”和创新火花。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捕捉和重组这些细微细节中所透露的信息,还要趁机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给课堂带来兴奋,给学生一些信心。

利用课后反思进行捕捉和提炼,不仅为教学和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而且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水平。 记录下来可以作为研究和分享的宝贵教材。

需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成功的教育体系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天赋、特长,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让不同性格的学生竞争、领跑。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换句话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基本功好的学生“吃得好”跑得快,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吃得好”跑得快,让学困生“吃得好”跑得快。落后。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疑点的解释,教育活动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 因为教育最大的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需反思

有些探究式学习仅仅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上。 只要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就会立即聚集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也不管问题的价值是否有必要讨论; 几分钟后,老师击掌致意,学生们的讨论戛然而止; 群里的“老面孔”和尖子生又发话了。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讨论时是否真的专心、有效? 该学的方法、技能、知识你真的学会了吗? 只是不知道。

这种“散了精神却完好无损”的“伪探索”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可能剥夺一些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杂症”呢? 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 结尾 -

来源 | 守望新课程校长之家

标签: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叶澜

发表评论 (已有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