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吉祥(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复习艺术组召集人)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给艺术课程标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音乐、艺术学科统一纳入艺术课程标准,新增“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歌剧)、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
当今世界,数字媒体技术迅速普及,现代科技方兴未艾。 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尊重学生利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原则。 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学生导向、教育导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艺术科目,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需求。 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三科”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聚焦核心能力,强化教育功能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体上有重大变化。 所有16门课程在修订过程中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专家的集体智慧来研究这门课程的核心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核心素养是课程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核心能力的制定也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重要特点。 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本质属性,凸显了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针对2022年版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理念的确定,我们学习贯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改进和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意见》委员会和国务院办公厅。 该文件明确提出了四个核心角色: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创作实践、文化理解。 应该说,这四项核心能力既是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继承,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的体现。 而且,这四种核心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分段设计课程,适应学生发展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着力构建音乐艺术与“新三科”并重的体系。 以艺术课程核心能力为导向,以艺术教育的基础和现实为依据,以各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相互落实为基本原则,这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重点。持续了三年多。 重的。
这次修订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它。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只有音乐和美术两个科目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基于先综合分项的原则,将艺术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以综合艺术为主,包括歌唱、音乐、造型艺术。 同时,舞蹈在“新三科”中也需要有机结合。 、戏剧(含歌剧)、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内容。 比如这种趣味歌唱巡演,以歌唱为主,但也融合了演奏、即兴、舞蹈等表演形式。 很自然地将戏剧和舞蹈的元素融入其中,并通过游戏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适合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中小学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同时也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比如三至七年级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肯定会涉及到姊妹艺术。 :舞蹈,因为作为表现艺术,音乐和舞蹈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尤其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通过歌舞来完成。 同时,校园儿童音乐剧等,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也离不开戏剧表演,因此音乐与戏剧艺术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另外,许多优美而广为流传的歌曲往往是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插曲,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影视艺术。 其实艺术教学也是如此。
第三阶段为八年级至九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五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两门课程进行学习。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从七年级开始选修预科课程。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整个初中阶段,即七至九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五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两门。他们去学习。 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两个参加中考。
注重经典鉴赏、艺术素养培养
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美育必须从小抓起,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和喜爱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艺术作品,特别是熟悉并热爱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文化艺术杰作。
应该说,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实践。 多听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耳朵的乐感。 多看中外经典名画,可以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 “新三科”也是如此。 在“新三科”中,不仅要引导中小学生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来培养艺术素养,更要教育他们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来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例如,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并演出了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娘子军》时,也需要向学生介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芭蕾舞诞生于欧洲,可以说是正宗的西方舞蹈艺术。 然而,自从20世纪下半叶芭蕾舞传入中国以来,它不仅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而且还可以用来表达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斗争。 这在世界芭蕾舞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光明日报》(2022年7月19日第14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