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深度好文)

91百科网 55 0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搞哲学研究的人去某单位,遇见了门卫。 他被守卫的三个问题吓了一跳:“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

因为这是哲学家们千百年来苦心研究的三个哲学问题!

哲学三问在心理学中体现了哲学思维的实际具体实现:

我是谁——目前的心理特征和问题;

它从哪里来——心理发展的过去和价值;

何去何从——心理问题解决与未来。

★我是谁|“森林很大,什么鸟都有”

“我是谁?” 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思考。 普通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是“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的体现。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个人有什么思想、情感、毅力、自知之明。 力量、目标、能力、气质等。

在日常的聊天中,你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有的人凡事喜欢抱怨,有的人总是炫耀自己的快乐,有的人爱笑,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稳重大方。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样的闲聊里有很多有趣的、富有哲理的话。 现实生活总是因为不设防而丰富多彩。

这正如俗话“人有百,百鸟遍”,又俗话说:“林大,百鸟有”。

这里的鸟并不是贬义,只是比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森林中的一只鸟,一只与其他鸟完全不同的鸟。

海明威引用了英国诗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想这句话正是他的意思,“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就像每个人都是一只独特的鸟一样。

知道你是谁,你是哪种鸟,就是“基础心理学”的任务。

认识自己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没有之一。 这并不需要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来支持。 它可以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经历。

你敢说你了解自己吗? 你真以为你了解你自己吗!

认识自己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

周星驰是众所周知的“喜剧之王”,也是一个所谓的“无厘头”表演者。 他主演和导演的电影都是经典。 他笑、骂、调皮、胡言乱语,但总是直击心底。

换句话说,你越是真实地体验生活,你就越会发现周星驰的电影与你相关,产生的共鸣也就越深刻。

因为周星驰用电影来表达他真实的心理世界活动。

作为电影喜剧之王,周星驰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害羞、内向。 他不太受欢迎,朋友也不多。 在拍摄《大话西游》期间,导演刘镇伟表示,周星驰想和他谈一部电影,但他不好意思直接接近他,所以他偷偷地在酒店房间门下塞了一张纸条。

周星驰从小就不爱说话。 他的母亲凌宝儿说,出门上街之前,她会问儿子愿不愿意一起去。 周星驰大概会摇头,然后站在窗边看街景两个小时。

如此内向的性格,谁能想到他会成为“喜剧之王”呢?

但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周星驰成为了“喜剧之王”!

周星驰在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性格,借助电影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影片产生共鸣的根源。

比如《大话西游》中唐僧的唠叨,可以把小怪物吵死。 实在是发人深省:

“你有几个兄弟姐妹?你的父母还活着吗?告诉我一件事,我只是想在死之前多交一个朋友。所以做魔就像做人一样,你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了善良,心就不再是怪物,而是人类怪物了。嘿嘿,他明白了,你明白吗?人类和怪物都是从母亲生出来的。不同的是,人类是从人类母亲生出来的,恶魔是从母亲生出来的。 「……你妈妈姓什么?你看,现在是妹妹要救妹妹,过一段时间姐姐一定会救妹妹的。你看,我说得对吗?」

可以说,电影中无数的主角都是周星驰的真诚表演,也是他认识自我的道路。

了解自己需要工具,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心理学无疑提供了最好的工具。

就普通心理学而言,它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三个部分:属于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属于心理状态的“意识和注意”;以及“需要”属于人格心理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大多数人不需要了解上面提到的太多、太详细的心理学知识。 毕竟我们不是靠心理知识活着的,光靠常识我们就能活得很好。

我们可以简单地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上述一般心理学知识,即“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范畴。 我们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有心理过程,因为我们在当前的生活中维持着一种心理状态,它也反映在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中。 心理特征。

周星驰的成功在于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并用电影艺术以委婉或逆向的方式表达真实的自我,触动观众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一笑置之。

自我认识的本质是,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存在状态,直到今天,我们都经历过风风雨雨,都有未知的积极信念和理想未来。

我是谁,归根到底,就是用心理眼镜看清并勇敢承认我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出自哪里|“选择没有对错,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旦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了当下的状态,你就会不断地追问“当下的我”“从何而来”。 尤其是当你遇到困难、事情不好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一位高中生,平时住在校园里,周末回家。 每次他回家,他都会和父母吵架。 他的父母觉得好吃,就想尽办法教育他。 他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带着孩子来咨询。

了解了基本情况,就能弄清楚孩子的问题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缺爱”!

孩子们的父母都从事生意,整日忙碌。 他们无法照顾孩子,无法与冯小雨交流,也很少公开交流。

孩子虽然个子很高,但是却很不愿意住在学校。 虽然他具备了日常学习的条件,但父母却坚持让孩子住在学校。 用家长的话说,孩子平时太内向,“为了培养他”,坚决不让他去上学。

事实上,孩子有奇怪的性格问题,比如容易突然爆发冲动的言行,在学校很孤独。 宿舍里唯一能说话的朋友因为某种原因变成了陌生人,学校生活压力很大。

孩子的焦虑感反映了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而这个系统是学校里的朋友无法提供的,而家庭是最后的希望,或者家庭本来就是基本的支持,但现实却令人失望甚至沮丧。 。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 心理学 周星驰 第1张

周末回家,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难,但家庭的沟通模式只是说教。 父母认为“我正在努力赚钱养家”,孩子“我的痛苦不是通过谈论就能解决的”。 他们说话就像鸡鸭一样,只能通过争吵来发泄愤怒。

高中生社交沟通能力发展不足是由于个体差异和父母教养问题造成的。 毕竟,儿童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影响最大。

我们说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几乎是一样的。 当先天基因已经决定的时候,个体的心理状态取决于童年时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成年后自己的认识和处理。

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认识到家庭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心理上的沟通,尤其是爱的具体表达。

上面例子中的父母,其实代表了我们很多父母,他们确实是在尽力养家糊口,但却忽略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换句话说,他们忽略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所面临的独特困惑,缺乏耐心和爱心,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但他们却打着“为你们好”的旗号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和说教。

如果你不能帮助你的孩子,至少不要产生任何适得其反的效果。 “它可以是无效的,但一定是无害的。” 这是家庭教育的底线思维。

更现实的问题是,父母都是普通人,家庭生活并不好过,家庭教育不可能尽善尽美。 一旦我们长大了,童年的经历就已经是一成不变的,无法改变。 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自己承担起责任。 解决自己的心理世界问题。

“巨婴”现象是家长教育失误造成的。 更大的责任在于他们不敢面对现实,无法为自己承担责任。

村上春树说:“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借助一般心理学知识,评估自己当前的心理特征,尤其是自动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 正如选择没有对错之分,过去也没有对错之分。

过去的人和事都已经过去了,不会改变哪怕一丁点。 然而,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思维概念来改变我们的看法。 同时,着眼当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一点一滴实现有效的自我成长。

重要的是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宝贵的财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过去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强大。

★★★去哪里|“认识我的人说我担心;不认识我的人说我想要什么?”

有一个笑话说,当心理学家气喘吁吁地终于到达山顶时,哲学家早已在山顶平静、放松。

这并不奇怪,心理学最初来源于哲学,甚至科学也来源于哲学思维。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与个人是对立和冲突的统一体,所以每个人都必然有心理问题需要面对和应对。

去哪里的问题是接受心理冲突,促进心理健康,做一些对存在有趣的事情,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原因,根本目的是用当下最合适的方法来接近目标和理想。

上述求助的高中生判断,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是有害的,因为他的父母根本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因为那样只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

我和他讨论了最紧迫的同学关系问题。 他说他现在最讨厌、最不喜欢的人就是他以前的朋友。 当他听到他所说和所做的事情时,他变得愤怒。 我让他问问自己,这种愤怒是否意味着一种深深的渴望,一种对某人的渴望。 对友谊的向往,毕竟这是我们唯一拥有过的友谊。

沉默良久后,他承认确实如此。 所谓恨,是更深的爱,往往如此。 心理世界不遵循逻辑。

我们讨论了他朋友关系的变化过程,从中看到了他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应对模式,如何尝试修复友谊,如何重复有效的言行沟通方法,并运用到其他关系和沟通中。父母。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接受改变就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努力。 接受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或更糟,但最终你会通过行动变得比现在更好。

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自动思维模式,情绪影响意志行为,而这些都与自我意识有关。

可以说,实现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接受生活中的自己并尝试去行动。 如果你采取行动,肯定会有改变,而且至少有一半会好转。 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你将100%重复当前的痛苦。

继续看看喜剧之王周星驰的故事。

周星驰的现实生活与他的电影形象有很大不同。 生活中,他不善于说话和表达,对社交有恐惧感。 这和罗永浩曾经自嘲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次聚餐只要有超过三个陌生的人,他就会坐立不安,认为社交是他的恐惧症,让他不愿意在锤子公司最需要的时候邀请大人物加入。

周星驰的心理困难是很大的。 可以想象,这一点是无法因为他演艺事业的成功而消除的。 改变性格特质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们可以用行动来缓解、慢慢解决。

如果你看看周星驰电影中主角的无厘头言行,你就能看到他真实的心理活动,也能看到我们真实的心理反映。 真实才是脚踏实地的唯一出路,真实才是打动人心的。

《大话西游》中,唐僧为了得到月光宝盒而催促悟空表达自己的诉求,道出了直面人生的哲理:

“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就直说吧,你不说想要,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要?虽然你看我的眼神是真诚的,但你还是得跟着我说你想要什么,你说想要我就不给你,你说你不想要我就给你。大家要讲道理!你真的想要吗? “那就拿走吧。你不会真的想要它吧?你真的想要它吗?”

这更像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善于表达的“反向阵型”。 我们可以看到废话、唠叨和搞笑,也可以看到“认识我的人说我担心,不认识我的人说我想要什么”。 。

紫霞仙子还有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用你的剑刺我的喉咙吧,别再犹豫了。”是的!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当我们了解了周星驰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心理特征,我们就会更好地理解他的电影。

电影其实是周星驰自我疗愈的工具,也是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证明。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局限性。 接受限制并不是自我强加的限制,而是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行为模式、动机模式以及独特的自我人格特征。

因此,遇到心理困惑时,要敢于面对,不要逃避、躲闪,要用具体的行动去尝试做出一点改变。

★★★★结论

普通心理学只是自我理解的工具。 正如惠能禅师所言:“佛的妙义,不在于言语”。 生活是热闹而有趣的。

从生活中认识自己,认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生命的美好,积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才是根本。

我们不是哲学家,但偶尔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会对心理健康的生活有益和有帮助。

标签: 深度好文 心理学 周星驰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