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国内

91百科网 77 0

“没想到我大一就能听韩杰才院士的课!”

吴舟哲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是自动化。 他兴趣广泛,选修了三门新生研讨班:《材料科学十大基本问题》、《图像处理与我们的生活》和《探索控制的奥秘》。拥有韩杰才院士等一批学术大师和知名教授。

在上海长大的吴周哲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 高中时就参加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他一直想“有所作为”,于是他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吴周哲儿时的梦想在短短一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开始生根发芽。 和他组队做项目的王浩宇是学校无线电协会的成员,唐浩云对视觉处理技术情有独钟。 三个朋友把大一项目学习中的问题延续到了大二,目前还在业余时间。 一起“做事”。 作为大二学生,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导师。 当他遇到问题时,总能从导师荀晓光副教授那里得到建议和启发。

和吴周哲一样,他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了项目学习。 有专门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可以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参观学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生研讨课、创新实验课、创新培训课等创业实践课和文化素质课,在这里你能聆听院士、教授、名师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近年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已不再被视为“新闻”。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不断优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招生和培养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曲华仁大一就读于机电工程学院。 虽然成绩不错,但他对经济管理专业还是充满好奇。 大一结束时,他选择转专业,进入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并在法学院辅修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学。 主要的。 现在大三的他戏称自己是“复杂的本科生”。

20岁了,你能做什么? 可以完成什么?

哈工大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国内 科研 大一 卫星 完善 育人 第1张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20岁的泰米尔在“龙江二号”卫星上安装了微型CMOS相机。 2019年2月,这款小型相机在太空拍摄的照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被称为“最美”。 地球和月球的照片。”

因为“最美的地球和月亮合影”,泰米尔成为了同学中的“明星”。 而他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更是群星璀璨。 2020年五四青年节,这支由90后、00后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参与了“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等多颗卫星以及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的研制。 “紫丁香二号”卫星是我国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制和控制的第一颗微纳卫星。

翻看机电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中山的简历,从大一的项目学习到参加学校的智能汽车创新俱乐部,他已经考入研究生四年了大二时,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到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 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科技大赛到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他的经历也是“四年不间断在线”实践教育教学的真实写照。

据悉,哈尔滨工业大学持续完善“四年不间断在线”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围绕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重点和成长要点,构建了全校四年环环相扣的四年制体系,从新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高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贯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尽早进入实验室,成为研究团队的初级成员,搭乘科研快车。

每个闪亮名字的背后,都藏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破解教学与科研“冲突”难点和痛点的“密码”。

据悉,学校着力推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健全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嵌入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个轮子”能够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辅相成,逐步完善创新创业“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

“坚持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让学生‘干中学’,加强科研教育和实践教育机制建设。” 这一命题,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宇反复强调,已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工程优势、实践优势。 将优势、学科优势等办学优势融入人才培养。

“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带动人才培养中心各项任务的‘两个轮子’,让这‘两个轮子’共同转动。” 周宇说道。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叶玉婷 通讯员 张艳)

标签: 科研 大一 卫星 完善 育人

发表评论 (已有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