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如何更有效地管理高职学生,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三轮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关注,其全面、全课程、全员教育理念为高职学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三轮育人”的视角出发,对高职学生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在此理念指导下优化管理策略,提高高职学生管理效率。管理,共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不断发展。
“三育”就是教育全体党员、教育全体学生、全面育人。 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就业的能力。 “三轮育人”理念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成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推动“三轮育人”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运用,旨在为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高职学生是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学生群体。 与普通大学生不同,他们的学习目标、毕业方向、成长路径必须更加清晰、明确。 在学习方面,高职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合作意识培养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将更多地参与实践训练和实践,更加注重职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他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更加贴近真实社会工作的需要,并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也会被专门安排参加各种合作任务和活动,通过互助分享技能和经验并进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生活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对更加清晰。 他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 要准确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加强对专业实用性的理解。 他们在生活中会更加勤奋好学,会珍惜每一次提升和进步的机会。 在就业方面,高职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实际应用基础。 他们在寻找工作、拓展职业领域方面将拥有更多优势。 在德育方面,高职学生在年龄上已接近或进入成人行列。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稳定的成长阶段。 他们有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有更多的社会接触机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应该更完整,对很多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需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引导进行科学管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三轮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优化学生管理。 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建议高职院校在创新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始终考虑实际需求。学生的。 放在重要位置,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 首先,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办学情况,积极邀请学生参与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调整。 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 他们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参加各种专业实践培训任务。 因此,教师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保证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和各项管理制度的适用性。 其次,在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协调落实相关学生管理措施,学生带头,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而且,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工作也能适当及时缓解学生的心理顾虑,学生会更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要做好随时调整和变更的准备,根据学生群体最新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随时变化。 学生应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调动和保持学生参与合作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完善理论支撑,为学生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学生管理工作繁琐、复杂。 高职院校的老师们每天都忙着各种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 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和研究学生管理工作背后的理论内容。 这使得很多学生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问题上,一些好的学生管理方法和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记录和推广。 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学生管理理论研究,从专业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体系,并重新梳理和分类,明确职权。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保证了每一位参与学生管理的教职工分工明确,有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进行监督管理。 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非常有帮助,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要求学生管理人员将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进行足够精细化的优化。 同时,高职院校要牵头组织召开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创新和改进研究会,营造学生管理理论研究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管理实际工作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参与探索学生管理相关的新方法、新思路,为实际学生管理提供建议。 如果实际条件允许,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管理工作者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让学生管理工作者定期充电、补充和更新学生管理理论知识储备,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 用教育、心理学、管理等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新要求,并以此为指导深化学生管理工作,大胆尝试并运用更多创新的学生管理方式,积累更多的学生管理经验。
扩大管理重点,加大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除了正常上课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因此,在优化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时,建议高职院校应适时适当拓展管理中心,加大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管理力度。 他们可以考虑将学生管理中心向宿舍生活倾斜。 宿舍是学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宿舍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在宿舍生活中感到更加轻松、舒适,也更愿意与学生交流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此,高职院校不妨将学生宿舍划分为管理单元,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而且,可以从学生宿舍生活中收集和了解更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后续优化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拓宽管理方式,营造高职学生特色管理氛围。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塑造更好的自己。 高职学生的心理个性会比较突出,不愿意被强行约束和管理。 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采取曲线节约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从内部层面影响和改变学生。 ,让学生真正在学校找到归属感。 只有真诚认可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学生才会接受并配合。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就业管理。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会从事技能型工作。 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渗透、营造文化氛围时,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感受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能还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提前建立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在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中体验公司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 员工的工作作风。
关注互联网领域,引导学生树立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 在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现代人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 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高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有更多接触互联网的机会。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行。 然而,互联网的主流应用趋势已经不可能了。 撤销。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及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互联网信息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当前互联网信息参差不齐的状况,并随时提醒和帮助学生避免网络信息泄露。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 、提高网络信息利用率,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资源。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互联网应用主题相关的课程或活动,通过专业、系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的利弊,并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网络危险。 引导学生树立认识。
多方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积极努力创新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计划,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职责领域,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内容,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材施教,正确开方。药品。 高职学生必须树立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律能力,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各社会主体要积极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帮助。 家长要加强与学校、教师、学生的联系,积极配合学校提出的各项德育措施,及时与老师沟通学生的成长动态,与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三轮育人”理念为指导,以协同理论为指导,融入现有学生管理工作设计,将德育融入到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同时,要积极构建“三全育”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略,及时更新调整自身的学生管理理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和运用新思想、新内容,以及新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现状,逐步探索和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确保每一项学生管理措施都能从上到下全面落实,充分渗透到学生学习中和生活。 各方面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成长。 (作者:张慧艳,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