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柏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直播——柏杨杂文的文化意义

91百科网 57 0

纪念柏杨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直播

——柏杨文章的文化意义:我们要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演讲嘉宾: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很高兴有机会在当当网以直播的形式与大家讨论柏杨的散文。 我的题目是“柏杨散文的文化意义”。 事实上,柏杨的写作涵盖的话题非常广泛。 柏杨先生80岁时,我去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纪念他的80岁生日。 柏杨先生本人在会上表示,他的小说比散文更好。 他说大家都看我的散文,我的诗比我的小说更好。 当然,大家都知道柏阳先生是在开玩笑,但他确实以散文闻名,这是他最有影响力的文体。

《中国历史纲要》(青年版)

柏杨先生还写有许多历史著作。 他的散文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同于任何历史。 值得一读。 我在当当网上搜索了一下,当当网上有很多关于他的历史的书籍,比如《资治通鉴》、《中国历史纲要》等。 他讲历史很有特点,很尖锐,也很直接,是他自己的历史。 如果你读中国历史,可以读一下柏杨先生的历史书,非常精彩。

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下柏杨先生的文化和他的文章,我们把它定义为文化批评。 我们习惯于谈论文化批评。 看来“批评”这个词有点强烈,我们都比较喜欢温和一点,所以我称之为文化批评。

柏阳(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

一、柏杨文化批评的历史背景

柏杨的文化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在当时颇有影响。 1984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发表演讲。 这篇演讲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标题也很精彩。 它被称为“丑陋的中国人”。 这个话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们都是中国人,怎么能说中国丑呢? 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一个普遍文化批评的时代。 不仅中国,日本、欧洲和美国都实行文化批判,审视民族自身进入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因此,也就有了《丑陋的日本》,影响力也很大。 ,都是自己人写的,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思。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文化的兴起,文化思潮十分活跃。 这项活动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强烈的文化批判和批评。

《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风靡一时

柏杨先生当时的讲话震惊了所有人。 当时,柏杨先生刚刚出狱不久。 由于他的影响力很大,他被邀请到世界各地讲学。 他被国民党政府关押多年。 应该说,他被关押了九年零二十六天。 他因论文被监禁近十年。 由此可见,老百姓喜欢他的文章,而国民党当局却不喜欢。 ,因为柏杨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丑陋的中国人》出版于1985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图书非常不规范,盗版现象十分普遍。 当时书摊上到处都有卖《丑陋的中国人》,因为这也是当时中国大陆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是一个反思和文化反省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思潮。 我们称之为“反思传统”。 说“反传统”有点太生硬了。 《反思传统》的背景实际上是,在当时,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的目标。 从国家到人民,大家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国家的目标。 所以当时大家都在以这个最高社会目标的名义来诠释我们的传统、现实、文化。 当时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可以叫文化反思。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确实需要对传统进行大量的批判。 当时有一个普遍的观点:中国为什么落后? 世界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进入了现代。 为什么中国没有在这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面呢? 为什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落后了? 晚清政府已经落后,挨打了。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才突然意识到,日本,包括日本,比我们先进得多。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对中国大陆意义重大。 一种刺激。 当时大家都非常渴望实现四个现代化,于是就有了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 在反思和批判传统的时候,有时难免有矫枉过正和偏激的方面,今天看来显然有些偏激了。

柏杨对中国文化的反思符合当时的年轻一代

当时,柏杨对中国文化的散文和反思,符合年轻一代的态度。 1984年,我们二十多岁,二十五岁,二十五岁,二十五岁。 在这种思潮中,带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热切期盼,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多反思。 我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走向何方?》。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篇文章可能有些偏激了。 这篇文章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登上哲学专栏头版。 柏杨的文化批评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敏锐地看待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中国人? 这真的让我们很惊讶。

早年的柏阳是一位热血青年,堪称热血爱国青年。 年轻时,他参加过“三民主义同盟”,参加过“清干部班”的培训,甚至还宣过誓。 到达台湾后,他有过一段令人沮丧的经历。 曾任蒋经国文艺团体“中国青年写作协会”理事长。 因此,这些经历表明,柏杨非常热爱政治,关心中国的前途命运。 他当时应该是一个比较左翼的年轻人。 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日报》家庭版上。 他用大力水手出版了一部含有此内容的漫画。 当时他被认为侮辱蒋介石而被捕。 他后来被释放。 获释后,他被捕。 当他被捕时,对他提出了多项指控。 他们认为他有左倾思想,勾结大陆土匪,为共产党做文化统战工作。 他们说,他意图明显,是受中共影响,通过非法手段颠覆政府。 于是他被关了起来,被判了十几年的重刑。 当然,他入狱后,很多人为他出狱而奔波,他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蒋经国的文化政策有所松动,他的刑期未满就被释放了。 1968年6月27日,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服刑9年零26天。

确实可以说,他的文化批评让他丧命。 他明明知道破禁是危险的,但他还是想写文章,批判各种社会弊病。 这个批评非常尖锐,所以他给自己惹上了麻烦。

我们如何看待柏杨先生的散文批评? 柏杨先生在台湾时,曾有“台湾鲁迅”、“鲁迅重生”、“鲁迅第二”等多种说法。 可以说,他继承了鲁迅的精神。 当时台北也将鲁迅的作品视为禁书,不能阅读。 李敖、王德伟等人回应称,他们在书摊偷偷购买鲁迅的书,鲁迅的书在地下书摊流通。 柏杨先生对鲁迅先生非常熟悉。 也可以说,他的散文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鲁迅的精神。 柏杨的散文写作风格、价值观和批评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采用。 鲁迅精神。 当然,如果说他是否和鲁迅一样伟大、一样深刻,我们还要单独讨论,因为这是不同的时代,20世纪的中国只有一个鲁迅。 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鲁迅的精神,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柏杨:非贵族知识分子

如何理解柏杨杂文批评的文化意义? 我把柏杨的散文批评定位为世俗批评。 世俗的批评呢? 就是为了区别于知识分子的批评。

柏杨的文章发表在当时台湾的许多报刊杂志上,以报纸为主,具有非常直接的时评性质。 后来关于他的文章很多,我也关注了一些同事写的文章。 有一位向阳先生写了一篇非常权威的文章,题为《猛撞酱缸的虫子:论柏杨散文的文化批判意蕴》。 “撞酱缸的虫子”就是撞进酱缸的意思。 柏杨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酱缸文化”。 这篇文章是多年来柏杨散文中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篇文章。 文章很长,有两万多字。

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来讨论这篇文章的一些问题。 向阳在柏杨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说,柏杨的文章与同时代的“自由中国”先生们的文章不同。 当时他们也是台湾地区从事思想、文化、政治活动的一群人。 他们有一份名为《自由中国》的刊物,后来被停刊了。 这个刊物带有挑战国民党的性质。 但柏杨的散文却与之完全不同。 向阳认为,博阳是对社会现象的嘲讽。 他对社会的批评属于社会批评的范畴,并不那么直接政治化。 向阳想要对两者做出一些区分,所以他的言外之意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误判了柏杨有政治倾向。 我们不会关心这一点,因为这个问题越讨论就越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主要想说明一下,在台湾,我把柏杨的文化批评定义为世俗批评,因为我想和他做比较。 应该区分当时台湾的其他文化批评团体和政治批评团体。

另外,我还注意到了德国汉学家周育庚。 他有一个文章标题我比较认同,《柏杨:非贵族知识分子》。 这篇文章更让我感动。 当然,柏杨是一个非贵族知识分子。 也可以说,在现代,保持贵族态度的知识分子是少之又少。 但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贵族”这个概念。 其实,过去的知识界并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因为周育耕是德国人,德国和欧洲的一些知识分子也保持着这样的立场。 柏杨清晰地将台湾社会和中国视为一个社会,这是他文化批评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方面。 因此,他更多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 我称他为“平民世俗知识分子”。 。

民间、百姓、世俗,都是重叠的,都是指同一个方面。 为什么我用“世俗”而不是“民间”? 民间涉及广大农村,柏杨的文化批评主要谈论城市事务。 在现代城市文明中,他很难概括乡村的很多情况,因此民俗的概念在乡村意义上会变得更加具体。 大,在某些方面世俗的概念比民间的概念更大。 说到平民,平民知识分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身份。 但当我理解世俗文化批评时,它是一种价值定位,以及它的价值放置在哪里。 因此,在这一点上,柏杨保持了现代文化批评的意义。 他的文化批判不是在民族国家的高层和大层面上进行的,而是在世俗社会,即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在关系体系中进行文化批评。 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我们常说英国社会是一个以世俗性为主的多元化社会。 恰恰是英国人强调贵族文化、精英文化。 这是非常矛盾的。 于是大家注意到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有一个理论,文化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顶端就是精英文化。 他认为,只有建立了精英文化,社会才能模仿精英文化。 他认为金字塔顶端的文化一定是清晰的,因此他强调精英文化引领社会,大众文化和世俗文化可以模仿。 这是汤因比的观点。

我们看到柏杨想要澄清世俗社会。 他不关心精英社会或精英知识分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精英知识分子也抱有蔑视的态度。 他只想成为一名世俗领袖。 正是他也关心世俗社会,所以他刻苦批判的也是世俗社会。 他的批评是把自己置于世俗社会中。 他不说自己是精英知识分子,而是站在优越的立场上批评世俗知识分子。 不,他等同于老百姓,普通人,普通人。 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批评的。 因此,他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反省和自我批评。

纪念柏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直播——柏杨杂文的文化意义 柏杨 鲁迅 知识分子 炎黄文化 丑陋的中国人 第1张

像柏杨这样的世俗批评符合我们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 我们当时的社会也在期待着清理传统,所以我们当时对柏杨的解读是有些片面的。 我们主要看到了他对传统的激烈批判,也是这样批判的。 但大家一定要看到,我们的传统在20世纪确实很不幸。 传统一直受到批评。 从“五四”对传统的批判,到左翼文化,批判传统,粉碎封建主义。 更不用说五四运动了。 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传统总是受到批评。 事实上,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用了20世纪批判传统习惯的方法来反思这一传统。 直到20世纪90年代,传统才开始被重新命名、恢复并被赋予积极的价值。 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名声都不好,包括胡适一生都在批判传统。

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读者对柏杨存在一些误解。 柏杨要清理的是把世俗社会和精英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的普通人和平民的文化。 这样一个我要树立他们的价值,他们的尊严,自尊,自省,他们的现代文明道德。 因此,如果你从这个意义上把握柏杨,如果你读过他的文章,你就可能明白他许多猛烈批评的原因和依据。

说到柏杨的散文,我想简单谈谈柏杨散文的一些主题和意义。

柏杨的文章非常丰富。 我曾经编辑过柏杨散文的一些系统,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如果你上网搜索的话还是能找到的,不过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且现在这些书大多以其他格式出版,我编辑的系列书可能很难找到了。

2.可以把握博阳散文主题的几个方面

批评吵闹、吵闹、肮脏、混乱、不团结、互相争斗

传统的正义、正直和善良。 在柏杨的文章中,大家都看到了他对传统的批判。 其实他想强调的恰恰是他所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应有的品质、品格、本质,就是那种正义、正直、善良,所以他坚决谴责一切不公正、虚伪、凶猛、丑恶、丑陋的文化。 他称之为“酱罐文化”。

在柏杨看来,一切社会问题和社会罪恶都源于人性的恶根。 他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或泛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有问题。 过去常说,人性本善,道德要修养。 孟子说,要培养令人敬畏的人的气场。 只有具有凛然的正气,才能成为好人、君子。 过去,中国传统的孔孟之教也劝君仁德,以令万民顺服。

柏杨的思想看似是对传统的猛烈批判,但实际上他对人性之善有着一种信仰和坚持。 他认为人性变坏了必须纠正和改正,人性必须回归正义和正直。 ,一个很好的位置。 因此,他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批判就是要寻找文化和人性的根源。 他总是写当时台湾社会发生的一些情况,比如吵闹、肮脏、混乱、不团结、互相争斗、热衷于谎言、不忠诚等。 允许创造性思维等等,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文化问题,是人的性格变坏、丑陋造成的,从而强化了文化病,必须修身养性。 这一主题延续了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因此,他认为必须对国民性进行打击,使国民性保持正义、正义、善良。 今天我们看到,这种批评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现在中国文化越来越自信。 我们以为自己都是好人,都是善良的人,虽然这并不排除我们经常在背后做小动作,小心翼翼。

当然,大家都会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矛盾很多。 当时,他们被认为是人性问题,但实际上是贫困问题。 柏杨先生当时对台湾的批评也是出于贫穷。 我们传统社会也说穷人无正义感,穷人志向短,马瘦毛长。 事实上,这是对穷人的不公平。 后来我们有了阶级叙事和革命叙事,感觉穷人是正义的,富人是不仁慈的。 90年代以后的小说中,中国社会已经富裕起来,小说中出现的负面形象很多都是有钱人。 那些老板、干部都是坏人,有钱不仁就成了另一种说法了。 这些都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 所以说,20世纪80年代的很多社会矛盾,很多我们所谓的不良本质,其实都是因为贫穷造成的。 因此,小平同志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社会发展了,社会富裕了,大家都富裕了,很多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人性的很多丑恶现象才能得到纠正。 我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但当时柏杨先生对人性的批判是非常激烈的。

今天重读博阳的文章时,我也会反思一下。 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随地吐痰。 以前大家的自尊心都很低,在人群中大声喧哗,看到好东西就抢着买。 在富裕的地方,人们常常拍照并赶往超市购买。 凡是有折扣或免费优惠的地方,普通人都会蜂拥而至。如果你比较富有,情况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所以,穷一点也没关系。 只要不影响社会秩序,不损害他人利益,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省点钱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并不一定会上升到人性、人的修养等。

在柏杨的文化批评中,不要以为他一直在批评传统。 他对传统的否定,其实是因为他骨子里蕴藏着传统性的正义、正直、善良的理想和观念,所以他才如此凶猛。 只有批评传统的人才会称其为“酱缸文化”。 “江滩”是他著名的概念。 他把传统社会称为“江滩文化”,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已经僵化,国民性已经退化。 因此,他认为人性已经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 他批评这种畸形的道德和个人人生观被认为是江滩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使人们非常功利,非常强大,只对利益感兴趣。 同时,柏杨也有一些关于人的自尊和尊严的理想。 他后来写文章,总是强调中国人应该尊重尊严。 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和“有尊严的中国人”的理想,两者是相关的,所以不要片面地看待他去批评丑陋的中国人。 正是他怀揣着“有尊严的中国人”的理想。

强调现代人的文明行为和公共道德

柏杨对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以强调现代人的文明行为和公共道德。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20世纪80年代的长安街上,政策是随地吐痰罚款5元。 那时的五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块钱。 很多戴着红袖章的人巡逻,抓吐吐痰的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保障手段,就很难禁止随地吐痰。 现在长安街上,大多数人不会在别人面前吐口水,但疫情期间,仍然有不少人边走边吐口水。 这个习惯很常见,我在北京也经常遇到。 有时候我忍不住要说几句,别人却说你多管闲事。 如果大家都养成了社会公共道德,就不怕大家一起来监督,但是这个还是需要亲自指出来的。

对此,柏杨先生提出了关于现代人的文明礼仪和公共道德的问题。 他觉得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华人不太讲究公德,所以对此特别难过。 这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大陆相当普遍。 进入21世纪,应该说这十年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其实也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富裕以及我们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关。 非常相关。 现在每年有六七七八百万的大学生,普通人基本高中毕业,包括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注重卫生。 柏杨当时的文化批评是有非常充分的社会基础的。 今天来看,这些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能让博杨先生感到安慰,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这方面。 做得好。 台湾现在做得很好。 我已经很多年没去过台湾了。 我七八年前去过台湾。 非常干净整洁。

所以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柏杨对道德的分析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 事实上,他所讲的道德情操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圣贤、英雄、武士,而是作为普通人的标准和世俗社会的日常伦理。 道德。 因此,柏杨最关心的是世俗社会本身的问题。 他不断批评的是世俗社会中那些违背常理的道德行为和习俗。 例如,他批判节日的待客送礼、家庭伦理、尊卑尊卑、邻里关系、社会规矩、忠诚、孝顺、正义、宽容、嫉妒、恩怨等。 这些都是博杨经常阐述的主题。 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交换恩惠。 这是中国社会非常好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却成为一种负担。 我的一些学生刚刚毕业,工作了,但每个月都要背负着同学、亲戚、朋友发来的结婚、生日的红包。 他们往往压力很大,因为给你的红包要还。 事实上,这个包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浪费,这样的恶性循环永远不会结束。 西方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他们待客送礼的时候都会带一瓶红酒,而且是非常便宜的红酒。 十欧元已经很不错了。 六七欧元带给朋友还是很不错的。 不管多有钱的人,都一样认为对于一定价位的酒来说,内心的真情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大家都需要改变这种发红包的文化。 交朋友的时候,随意、简单、简单、轻松愉快就可以了。 我们彼此交往是基于情感和心灵,而不是事物,也不需要外在的事物来证明。

包括结婚,都需要有房子、有车。 为什么爱情需要有房子有车来证明? 当然,今天没有人批评这些现象。 如果有人批评这些现象,人们就会觉得你很麻烦。 你能改变吗? 在欧美社会,男女谈恋爱怎么会有有房有车的事呢?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其实,人的一生很快,生命也很宝贵。 如果被沉重的负担压垮,一个人的生活就会非常困难。

我无法忍受男人比女人优越的想法

柏杨先生写了很多关于男女平等的文章。 他对男尊女卑的现象特别反感,认为这是大男子主义。 他一生都非常尊重女性。 我和柏杨先生有过直接接触。 我第一次和他在餐厅吃饭,是因为我是大陆人,坐在他旁边。 这已经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 他对年轻一代特别友善,而且直言不讳。 他非常直爽,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 你看他的笑容,80岁的笑容,很纯真。 他写了很多文章,对歧视女性尤其愤慨。 他看到了中国女性从传统社会到日常社会受压迫的情况。 他写了历史上国王对妇女的压迫。 他很生气,揭露了很多日常现象。 当你看他书写历史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日常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女性也受到传统社会和现实社会统治的极大压迫。 所以他特别注重批评这一点,并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当然,他也讽刺了女性的一些现象。 我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文章非常诙谐,有些文章让很多女人不高兴,惹了很多麻烦。 但他的社会批评真的很有趣,也很有趣。

我们希望中国人民有尊严地生活

我特别想说的是,柏杨先生的文章一向具有世界胸怀。 他一直在谈论中国人如何成为现代公民。 他关心的是,普通人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看看世界进步文明是什么样子,做一个世界文明意义上的进步人。 这是他的观点。 鲁迅当时的观点也是如此。 他恨中国人民不进步。 鲁迅先生也有一颗放眼世界的胸怀。 柏杨先生对中国社会的种种批评和不满,也包含着他对中国的厚望。 中国如何融入世界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受人尊敬的国家? 中国人必须活得有尊严。 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正是在我们的道德品格、价值观、行为规范、公共道德意识等方面,我们应该有更高的期望,对自己有更高、更全面的塑造。 今天我们经常读柏杨先生的散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提神。

因此,伯阳先生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 一种文化、一个民族,有强烈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以及这种自信、这种能力,就会使它不断进步,是它进步的力量。 力量。

然而,柏杨的“做现代文明人”的理念并没有明确的思想纲领,而只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生活体验,他的世俗批判的特点也体现在这里。 柏杨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知识分子,又是具有现代标准的世俗民间知识分子。 基于直接经验和日常生活问题,他看到了文化深处的疾病,并相信只有通过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它们。 只有当人性形状良好时,中国文明才能真正达到现代水平。 因此,Bo Yang重视日常生活的事实。 他总是在细节中看到精神。 人们的行为,道德品格,性格,态度,品味等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的质量。 到目前为止,价值取向,没有人能像Bo Yang这样的一生中不懈地观察社会现实,并随时随地谈论当前的现实。 他不仅消除了这些刻板印象,而且还为公民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空间。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的世俗社会,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 人们总是抱怨中国的社会空间不够扩展。 但是,我们必须共同努力,通过个人文化反思和对周围文化的反思来塑造我们的公共道德。 只有这样,世俗社会才能拥有更大的空间。 Bo Yang的思想仍然是一种很好的药物,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当今许多社会和文化瓶颈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文化批评不应被视为一种文化悲观主义者,而应被视为拥有深远理想的人。 他拥抱最真诚的改善中国文明的愿望。 他愤世嫉俗,讨厌邪恶。 他从不容忍或表现出怜悯。 所有这些都源于他的坦率和彻底。 他说:“中国人有很多丑陋的一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变中国人。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必须醒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将能够欣赏自己,您的朋友和您国家的领导人是中国人民目前应采取的道路,这也是唯一的道路。” 这就是Bo Yang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结束时所说的,自1960年5月,Bo Yang先生在Zili晚间新闻中写下了他的专栏以来,这听起来仍然令人震惊。我们发现,博杨先生指出的文化疾病没有消失。

“ Bo Yang的完整作品”,《人类文学出版社》

问答 -

问题:他作为智力的地位会影响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入理解吗?

Chen Xiaoming:这个问题非常专业,关于知识分子的身份。 知识分子如何与普通百姓融合? 由于您的文化,这不是因为您的身份和社会意识,而是因为您接受的文化教育。 这里会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会有一定的差距。 当我回想起自己时,我觉得自己年龄越大,我的态度就越低,而且我年轻时就有更多的理想和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分子和世俗社会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例如,张大林是一位知识作家。 他在21岁时写了《风之歌》。后来他被标记为“右派”,并成为劳动力改革囚犯。 他去了民间社会和农村地区,但他也无法与劳动人民相处。 他和黄小子和兰辛胡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 因此,这一点只能说,由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和普通百姓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必须尝试尽可能多地理解他们,同时必须进行一种文化交流。 谈论文化启蒙是太自负了。 您仍然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与他们建立关系。

一位朋友提到,为什么在1990年代台湾,像李AO这样的许多知识分子在中国大陆受欢迎? 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和文章并不熟悉,这些想法和文章非常新鲜,但突然间,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严肃的方式和事物。 另一方面,1990年代也是文化多样性的时代。 台湾文化通过图书市场的开放进口。 应该说,大陆还迫切需要1990年代的文化重建和文化探索。 这是一个文化探索,文化调整和文化重点的时期。 这是一个重建时代,因此中国在文化上正在接受选择,重建以及矛盾和转变的时期。 因此,像李AO这样的人受到了很多关注。

时代总是在变化。 历史总是在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历史的变化。 中国社会一直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所有人都迫切需要中国文化的新塑造。 ,一个新的未来。 目前,每个人仍然需要充满自我验证和文化自我检查。 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文化批评和内省的态度。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健全,更广泛,更重要。 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会更加强大。 真正实施它。

标签: 柏杨 鲁迅 知识分子 炎黄文化 丑陋的中国人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