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网格化分类管理正式实施的第一天。 志愿者们正在操场入口处工作。
存飞(人民视觉)摄
4月25日,学生们在江湾校区操场上锻炼身体。
存飞(人民视觉)摄
“能够出去散步的感觉真好!” 4月23日上午,细雨蒙蒙。 复旦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撑着雨伞,漫步在花园、草坪上。 对于多日无法离开教学楼的师生来说,这一刻已经等待已久。
当天是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网格化分类管理试运行第一天。 在网格化分级管理条件下,学生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分批、错峰流动。
一座拥有数万名师生员工的大学校园,因疫情进入封锁状态。 这段时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何?
早晚在地板上喷洒消毒剂、包裹消毒后放着再打开、进出宿舍时对鞋底进行消毒……从一开始的匆忙到现在的默契配合,本科生任子仪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学生,她和室友每天都要进行环境消毒。
足不出校上网课、公共区域佩戴口罩,是今年春天复旦学子的日常。 疫情期间,学习和科研都没有中断。
物理系2020级硕士生方一斌每天早上7点30分起床,在宿舍阳台上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后,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凝聚态物理,我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工作。”
学习之余,在宿舍锻炼、网上报到锻炼也是很多学生的选择。 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研究生会文体活动部负责人周舟与伙伴们策划了“小燕健身大赛”打卡活动,吸引了140余名同学参加去报名,很多人一天签到3次以上。 “疫情防控,还有日常科研,都需要强身健体,让我们线上运动,挥洒汗水吧!” 周周说道。
方一斌是一名党员志愿者,负责给江湾校区18号楼发放一日三餐,号召学生做核酸采样,晚上收集各宿舍垃圾。 “敲响宿舍门,同学们的感谢让我们更有动力!”
留学生还组织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30名队员统一身穿鲜红色背心。 来自日本的环境科学系本科生榎本宏睿是8号副楼的主任。 他承担着送餐、运送物资、楼道环境消毒、报修、订购饮用水等繁琐的工作。 他说:“只要能帮助别人,我都会尽力去做。”
召开小组会议、读书会、制定学业计划、互助计划……复旦大学及时启动“导师关爱行动”,导师悉心照顾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
“科学研究最大的困难是创新,这意味着要面对前几代人没有接触过、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4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参加《老师与你同行》活动时说道。 本次活动邀请不同学科的名师每晚与学生畅谈学术、畅谈理想,给学生更多陪伴。
“我们要把特殊情况变成可以依靠的条件,静下心来学习、学习。” 哲学学院教授吴猛这样告诉他的学生。 他为每个学生设定任务,例如阅读文献和撰写命题论文。 每周的读书会搬到了网上,每两周一次的小组会议不仅提供学术指导,而且“聊天、鼓励、鼓励。有时它治愈,经常它帮助,它总是令人安慰。”
近期,复旦大学江湾、枫林、邯郸、张江四大校区实施网格化分类管理。 其中,生活区实行“总楼管理员-楼管理员-楼部主管-楼层管理员-部门楼层宿舍管理员”五级管理,工作园区实行“总楼管理员-楼管理员-楼层管理员-”五级管理。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人”四级管理。
“早餐已经在路上了!” 早上7点,江湾校区16号楼的楼宇志愿者微信群里消息沸腾,楼主任高明远通知大家去取餐。 为了让同学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各楼层的饭盒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 不到15分钟,314份早餐就全部分发完毕。
在邯郸校区“松花江路2500号4号楼业主群”,及时收集整理学生诉求并提供解决方案。 对志愿者、后勤人员、老师的感谢之词随处可见。 计算机学院南区4号楼住宿辅导员廖恒表示,四级联动机制运行顺利。 “更让老师高兴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责任。”
总楼长的统筹管理、楼长和楼层管理员的协调分工、宿舍长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老师和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学生的自助和互助大楼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