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学校和现在的学校截然不同

91百科网 60 0

全文共6719字,阅读需要11分钟。

虽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中小学,但其实高校的读者应该也能从中汲取营养。

作者 |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院博士)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形式迅速兴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日益加大。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正在催生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虽然任何新技术都不会直接导致学校消亡,但未来的学校可能与今天的学校完全不同,创新将成为学校存在的唯一理由。

在此背景下,全国中小学纷纷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案例,如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哈尔滨香滨小学等

与此同时,更多学校在信息化探索中遇到困难: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花重金购买的设备沦为“花瓶” ,教育信息化投入有所减少。 其有效性受到质疑。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扩大教育服务有效供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优质教育。 ——素质教育。

01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是“农业”,不是“工业”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技术取代教师”、“学校最终会消失”等观点甚嚣尘上。 不久前,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轻松击败韩国围棋大师,再次点燃了科技乐观派的热情。 有人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教育机器人来给学生授课。 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教学,教师将彻底失业。

然而,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发现,结果令人遗憾。 目前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发生太大改变,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始终走在前列,美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走进学校。 2001年,美国99%的中小学实现了网上化。 2013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ConnectED”计划,推动高速网络和最新教育技术进入校园。 然而,美国教育部对2.1万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测试显示,“现在中学生的阅读和计算能力与30年前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2015年9月,OECD发布了学生数字技能评估报告《学生、计算机和学习:建立联系》(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 这表明,虽然一些国家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我们还没有找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某种角度来看,科技肯定会取代教师的部分职能,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学习过程,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让教师从分析学习成绩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对于此类任务,技术显然会比教师做得更好。 毕竟,在传统条件下,面对班上数十名不同特点的学生,老师根本无法完成一对一的学术分析。 他们只能依靠经验来做出粗略的推断。

但对于技术来说,一个人和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并没有太大区别。 只要有合适的分析模型,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客观的判断。 。 当人们试图用科技手段解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时,它本身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每一次师生对话都充满了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教育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优化标准化流程,例如试题分析、学业监控、数据统计等。但面对教育核心的不确定性,教师拥有远远超过技术的能力。 他们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老师来说,他可以使用前所未有的方法。 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问题,而技术只能在现有的模型框架内理解和解决问题。

虽然科技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工作,甚至在很多方面表现得比人类更好,但它无法取代老师与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农业是种植的农作物,农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的内在力量。 对于这种内在的力量,外部环境并不能完全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满足它。 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 他们既不能连根拔起幼苗,也不能强迫它们生长。

“互联网+教育”虽然明显是技术性的,但其本质仍然是教育。 每一项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都不能脱离教育的语境,否则就会陷入过度技术化的泥潭。 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也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将科技引入教育,绝不是为了打造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加高效。 智慧。

科技只能替代旧行业的机械劳动,将教师从教育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创造性的工作。 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学习需求时,教师就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届时,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将成为现实。

02

“互联网+教育”的关键

不是“网络”,而是“人”

当“互联网+”遇上教育,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

北京师范大学裴迪娜教授认为:“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最终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主体性的提高。” 从根本上讲,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互联网+教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在推进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灵活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而不是只看到“东西”。 “而不是“人””,将学校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

大量实践证明,技术进步既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也不能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

笔者曾考察过美国一所名为HTH(High Tech High)的公立特许学校。 逛遍了整个校园,并没有发现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端科技设备。 然而,当他们介绍教法时,我们印象深刻。

HTH学校倡导新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理解和了解的层面。 他们必须能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教师们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整合学科知识,开发了245个主题项目,并建立了配套课程网站。 学生利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主动性、探究性、理解性学习。

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学生想成为工程师或科学家,就必须知道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虽然学校教育中有很多数学和科学概念,但如果你没有看到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那么这个概念就是抽象的,无法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因此,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四到五周的实习期,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与工程师和科学家一起在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会使用平板电脑或3D打印机,但所有技术并不会给教育活动带来“强制”。 每个学生都会自然地使用技术来学习。 在 HTH 学校中,技术无处不在且难以察觉。 只有当技术完全隐藏在教育背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能深度融合。

何克康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着提高教育质量。 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国际教育成果评价协会曾对12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过调查。 结果显示,平均只有49%的数学课和62%的科学课应用了信息技术,但这些教育系统几乎100%都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 与整体教学定位相比,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仍然比较传统。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一定带来符合21世纪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学校和现在的学校截然不同 互联网教育 学校 第1张

03

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

“互联网+教育”要想成功,不能止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修补。 相反,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探索教育服务的新方式。

今天,互联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其背后蕴藏着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范式。 它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 它具有跨界融合、开放平台、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心、大数据应用六大特点。

相对而言,传统工业化思维是一种基于资源稀缺性的线性思维模式,从A到B到C到D,其中存在着天然的逻辑关系,其特点是追求效率、标准和规模。 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丰富资源的三维网络思维。 从A开始有多种选择,特点是追求快速迭代、颠覆式创新。

因此,“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改革理念。 就是利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 生态系统。

打破封闭的学校体制

传统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学校的课程、师资以及各种设施设备都是私人的,不能广泛地与外界共享。 虽然每个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垄断。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在MOOC和微课的冲击下,课程资源开始共享,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 虽然目前的优质课程资源还不够,但未来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教材、任何课程的优质课程资源。

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冲击下,优秀教师开始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同步课堂已向新疆、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贫困学校开放,而在线教育则让学生以极低的价格在线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

未来,独立教师群体将会崛起。 公办学校将会走出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富有冒险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教学的优秀教师,以个性化教学方式扩大教育供给,推广在线教育。 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未来学校将更加开放,线上线下融合,利用O2O模式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例如,北京市教委向初中生提供“开放科学实践课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科技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在线选课,然后到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或高科技企业上课,不仅可以享受到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还可以得到不同领域专家的一步步指导,实现对传统科技教育的超越。

凯文·凯利指出,“共享最不可能共享的资源,才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尽管目前教育资源共享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互联网正在重构学校的教育功能。

未来,互联网将彻底打破学校封闭的教育体系,学校将成为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的“淘宝平台”。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体系,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益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

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固定。 根据课程的不同,他们可以在教室、社区、科技博物馆、公司,甚至不同城市的游学。 校本部提供更多的学习环境、成长导师和特色校本课程。

最终,学校将超越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进行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打破传统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班级教学制度为基础的。 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班级教学制度强调规范、同步、统一。 虽然很难顾及个体差异,但它培养了大批符合机器生产特定标准的产业工人,为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提供了基础。 重要的人力资源。

然而,当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再适用。 2009年,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委员会正式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包括“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和“生活技能”。 和职业技能”。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应具备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维度包括六大素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感、务实创新。

总体而言,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已成为国际共识,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教学结构的内在基础。 现在,一些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实践探索。

例如:北京十一校实行选班制,为全校4000余名学生开设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选择从。 。 这些课程中,除了少数必修课外,其余大部分都是选修课。 所有课程均安排在每周35小时的正式时间表中。 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上课时段,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一个人一个人。 课程表。

通过课程整合,重庆谢家湾小学将学校原有的十二门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实行跨学科教学,取消了上课统一打铃,取消了全校统一的课间活动,让大家都可以上课由听令转变为自主安排。 教学也从“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半日学半日玩”。 每天上午学生学习学科课程,下午则是特色实践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社团选修活动等,学习与活动融为一体。

这些来自一线的创新实践正在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产生影响。 未来的教学将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结构。 它将打破固定的课程安排和学科之间的跨度。 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教育。 这将成为未来学校改革的主导趋势。

随着传统教学结构的瓦解,“互联网+教育”将从以教为主的信息化转向以学为主的信息化。 技术支持的教学将不再基于教师的主观经验,而是基于丰富的客观数据。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改进教学。 他们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发言、师生对话等信息,分析课堂讨论模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反思教学。 并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深刻变革的主要驱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衡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力和最佳学习方法,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进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有能力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

打破稳固的学校组织形式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 其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从夏商时期的项戌到春秋时期的私塾,早期的学校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 直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才开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解构了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家庭的生产和教育功能被强行迁移和社会化。 1851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第一部义务教育法,孩子们开始离开家进入学校。 至此,自发的传统家庭教育逐渐结束,公办学校以其突出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产业功能、独特的现代化集约化、规范化的组织优势、专业高效的管理运营,进入并占领了整个教育历史舞台。楷模。

如今,传统学校的组织优势正在退化,其劣势在新时代更加凸显。 尤其是标准统一、组织固化、操作机械、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不足,让学校教育受到质疑。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组织形式。 例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人投资的Altschool,依靠信息技术的深度参与,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快速响应教师的教学需求,通过反复跟踪和获取最高效的学校运营方法。更正。 无论学生处于什么状态,都会定制最适合他的课程计划,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因此,年龄本身并不是关键。 采用混龄教学,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态,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设立学校理事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设计,充分考虑社会和家庭的合理诉求。 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一起“规划”课程,“与学生一起学习”,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 需要。

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年龄来组织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结构; 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术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性、更个性化、更精准的教育。

学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学生将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组织和管理。 学校一切事务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操。 ,具有民族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增加家长和社区对学校决策的参与,推动学校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良性互动,共同营造多元一体的教育空间对于学生。

标签: 互联网教育 学校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