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邹继清,1940年12月出生,四川三台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程师、高级实验师。 1964年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实验室工作,先后参与电离层探测设备、星内粒子探测器等仪器设备的研制工作。
退休后,邹继清仍从事科研工作
第一次到燕园
1940年,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农民家庭。 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 直到1952年,我12岁,才开始上小学二年级。 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957年,小学毕业后,我考入了三台县第四中学。 1960年,我初中毕业,被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交通兵技工学校。 学校后来迁至江西省上饶市,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交通兵学校。 那些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很少关注外界,对北大一无所知。 直到我在部队上了党史课,才知道了李大钊、毛泽东工作过的北京大学。
1964年,当上级通知我要转业到北京大学工作时,我非常兴奋。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出身贫苦农民的孩子,能到首都北京,在北大工作。 那年8月,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北京大学。
来到北大地球物理系后,我有两个岗位可供选择:一是系仪器室,二是空间物理实验室。 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我选择了一个实验室,成为了一名实验员,配合实验室主任霍洪祥上无线电实验课。 此后,我一直从事无线电实验教学工作。 20世纪70年代,教学秩序恢复后,为了教授无线电和电子电路,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制作了10套中频晶体管收音机电路板套件、10套晶体管黑白电视组装套件,并工作与霍老师合作开发了单极质谱仪和四极质谱仪。
1964年10月,校长鲁平召开全校师生职工会议,阐述北京大学的长远规划。 他表示,北京大学将扩大规模、扩大招生,引进更多的专家、教授、讲师、工程师。 他希望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把北大建设得更好……听了这个报告,我非常激动,决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从此,我开始在北京电视大学学习课程。 1965年春,我通过考试,转入电大,一直待到同年9月。 1973年,我在担任航天专业1973级班主任的同时,进行了在职培训。 1972年,我到了1978年,参加了北京大学工会举办的业余英语班。 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每一堂课我都坚持下来。 这些研究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星内粒子探测器的艰难研制过程
1987年,北京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总体设计部签约,共同研制卫星内部环境监测设备。 北京大学承担的项目包括:高能粒子辐射探测器、单粒子翻转效应监测仪、卫星内表面电荷监测仪。 当时计划将这些仪器搭载在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和东方红三号卫星上。 501总设计部和学校希望我参与这个项目。 当时我刚刚做完手术,正在休息。 我奉命集中精力完成CBERS-1卫星上的仪器研制工作。
参加项目后,我向CBERS-1卫星总工程师了解了情况。 据介绍,CBERS-1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的研制分为原型机、初步原型机、最终原型机三个主要阶段。 样机仅需要电信连接和接口连接,不进行地面环境模拟实验; 初步样机必须经过全部地面环境模拟实验且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完整的原型机是在天空中实际使用的仪器。 1992年8月,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的进展是这样的:大部分单位的原型机和卫星都完成了联合测试,部分初步原型机已经研制出来,但北大却远远落后。
第一步是完成原型。 经过艰苦努力,到1992年12月,仅用了半年时间,DPU板和高压电源板就调试完毕并验收。 在此基础上,我立即组装并测试了整台机器。 1993年1月末,中巴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全部测试完成,各项功能均满足要求。 1993年2月对全星进行了联合试验并通过。
原型完成后,开始初步原型的开发。 从1993年5月开始,我们在总结了样机调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后,对初期样机的整体结构和印刷电路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规划。 由于我们在初样机的整个研制过程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层层把关,质量把关,我们于1994年8月完成了两架初样机的环模实验,并交付中巴资源一号卫星总部。 相关方面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满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最后一步是原型的开发。 任务分配方要求研制两套CBERS-1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样机。 几经周折,原机于1998年10月底完成交付。第二台样机的研制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我们于1998年10月前完成了电气安装,并于10月份进行了单板调试。 但质子板后续的调试却费了一番功夫,花了近七个月的时间才解决问题。 最终于2000年4月审稿并交付。
从原型机的研制过程可以看出,航天有效载荷的研制是非常严格的。 遇到困难并不可怕,但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中巴资源一号(01)卫星成功发射
1999年8月7日,中巴资源一号卫星01号总指挥、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及相关组织人员,以及参加试验设备的全部相关人员和设备,从北京南口火车站乘坐专列出发,前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基地。
这些仪器在发射前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的测试:首先,按照规定和要求将仪器放入两个舱内,分别测试仪器的工作状态,看是否符合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仪器测试。 A阶段测试; 第二,将两个舱体组装在一起,用星上电缆将它们相互连接,并用探测信号测试每个仪器是否正常工作,这称为B阶段。第三步是对卫星进行覆盖整个。 如果有线和无线测试都没有问题,就去掉自检。 信号,去掉探头防护罩等,屏蔽并固定信号插座,称为C级; 第四是在卫星外壳上贴上保护层,然后将整颗卫星运输到发射场,将卫星固定在火箭上部,然后进行各种发射前测试,还将包括飞行模式测试。 没有问题后,车辆将等待发射,这称为D阶段。
经过多次检查、测试和精心准备,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资源一号卫星01号于1999年10月14日上午9时30分发射,发射成功。 我们在距发射场约5公里的北山上观看。
1999年10月16日,我们从基地返回北京,在火车站受到航天部五院的热情迎接。 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鲜花。 那一刻我感到深深的荣幸。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1999年在太原卫星发射场
这些仪器在太空中探测到的数据由卫星下载并由 Base 26 接收。汇总的数据以光盘形式发送到北京。 数据处理由邹宏完成。 中巴资源一号卫星01号已在轨运行近四年,保证提供长期稳定的数据源。 邹宏利用他处理的数据与我、肖佐等人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进一步了解了卫星。 内部辐射环境与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的关系。
至此,历经千辛万苦,CBERS-1(01)星内粒子辐射探测器研制取得圆满成功。 该项目从立项、仪器研制、成功发射,到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开展科学研究,耗时较长。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2004年3月,该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是我们整个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CBERS-1(01)星内粒子辐射探测器项目在北京大学参与中国航天工程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星内粒子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使北京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成功研制空间粒子辐射探测航天有效载荷的高校,也为本专业后续航天工程有效载荷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巴资源一号01号卫星粒子探测器的研制成功,是北大在我国航天有效载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1年1月退役后,继续完成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的后续工作,参与中能电子探测器的研制。 如今年近80岁的我,仍在为我国新一代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的研制发挥剩余的精力。
回顾我国的太空探索事业,可以说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跟随别人,到现在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我很幸运能够参与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的研制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的研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他勉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和航天工作者“继续努力,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 、中国计划、中国力量”。 希望新一代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研制团队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新成果,开创新未来; 也希望在未来的星辰大海征程中,北大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
全文链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