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具有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余年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适应国家需要的课程体系。 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力地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面对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面对我国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的问题实验草案。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此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力争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修改为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 构建中国特色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教学文件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制教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文明建设。海洋权益,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体现时代要求。 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注重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新成果。
3、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思维、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发展。 加强调查研究、试验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请教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呈现规范。
4. 坚持传承发展。 系统梳理十几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总结、提炼和继承现有经验和成功做法,保证课程改革的连续性。 同时,要发现并有效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在继承中前进,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主要内容及变化
(一)关于课程计划
一、普通高中教育定位进一步明确。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教育。 其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核心能力,使学生有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感,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有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沟通与合作。
2.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选修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选修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根据学生综合发展需要设置,统考;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入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必修课,并根据考试选择选修课; 选修课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开设。 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学习。 可以免试学习,也可以边学习边备考,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原必修课学分将重构为必修课学分和选修必修课学分。 适当增加选修课学分,保证基础。 性别方面,还要考虑到选择性。
3、加强课程有效实施的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在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评估和资源建设。 增设“有条件保障”章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板块,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职责。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凝练学科核心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和细化。 为建立核心能力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教育价值,主题根据主题的性质进行了浓缩。 本学科核心能力明确了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本质品质和关键能力,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能力的落实,选择和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更新教学内容。 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结构化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引领,结合课程内容,推动学科核心能力的落地。 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力求展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成果,丰富和丰富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的内容。
3.制定学术质量标准。 各学科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核心能力水平。 每个级别的关键表现构成了评价学术质量的标准。 引导教学更加注重育人的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师生把握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4. 加强指导。 本着为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 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 每个模块或主题原则上由“内容要求”、“教学技巧”和“学术要求”组成。 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并根据学术质量标准细化评价。 目标加强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
此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直接关系教育质量的提升。 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 可以预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过去十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共同创造普通高中教育新辉煌。 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一、课程性质及基本概念
(一)课程性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如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上都在快速发展,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生物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且包含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生物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理科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 它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扩展。 其本质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体现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获取生物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习生物课程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课程。 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概念
1.核心能力是目的
围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色和教育价值。本课程的目的 设计目的和实施的基本要求。
2.内容注重大概念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奉行“少而精”的原则。 必修课和选修必修课的模块内容注重大概念,精简能力,突出重点,符合年龄特点,明确学习要求,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主动学习。 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并发展生物学学科的核心能力。
3.教学过程注重实践
本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活动,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通过探索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任务。 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够运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想和方法来探索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四、学术评价促进发展
本课程注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度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 我们致力于打造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注重学业成绩和个人进步、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 提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改进学习方法,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能力的形成。
2. 学科核心能力和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能力
学科核心能力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 它们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生物学学科的核心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1.生活观念
“生命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 这是人们经过实证研究后的看法。 是能够理解或解释与生物相关的事件和现象的意识、概念和思维方法。 学生应在充分理解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概念,如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 学生应能运用生命概念认识生物体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 。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倡导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培养科学思维,如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根据生物事实和规律来探索和解释生命现象和规律。证据。 检查或争论生物学中的社会问题。
3.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问题,并针对具体的生物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计划实施以及结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应逐渐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要愿意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参与讨论个人和社会事务、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责任和能力。 学生应能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与伪科学; 结合当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努力解决现实问题;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积极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理念和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推动者和推动者。 练习者。
生物学学科核心能力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 是在实际情况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它们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生物学学科核心能力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生物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 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来思考或论证生物学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实践方面的探索或探索努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有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面对现实挑战时能够充分运用生物知识积极推动和指导,愿意承担诸如此类的社会责任。为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为继续学习、走向社会打下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根据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置生物必修课、选修必修课和选修课
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必修课和选修课。 生物必修课是所有高中生必修的课程,是高中生生物学核心能力发展的共同基础; 选修必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入学考试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学习课程。
2.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能力为目的。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是落实本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 根据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选择必修、选修、选修课程内容,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学术要求。 生物课程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充分吸收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经验,提高课程可操作性
在国内外科学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和我国近十年来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例如,基于生物学大概念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选择更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在必修课的安排和选修必修课的设计上,与课程标准和实验保持一致。 草案之间的衔接,使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时,能够充分利用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的教学改革经验以及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4.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注重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样化发展需求,设置了必修课、选修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选择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它是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于提高全体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必修课所选择的内容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基础。 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主要概念的理解,拓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选修课程包括为有足够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的扩展课程和根据学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设计的校本课程。 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要求,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2) 结构
······
因为内容太多,
后续内容请下载WORD版本。
获取方法:
第一步:关注“宇嘉生物教学”公众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