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所有仁人志士共同梦想的社会理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这怎么发生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 为什么中国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发问。
人民日报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变迁背后的“中国密码”。
遇山修路,遇水筑桥。
从一寸高铁的缺席,到世界上最长的高铁; 从时速200公里的秦沉客运铁路,到时速420公里的列车会试; 从走出去学习技术的“留学生”到培养外国人的“国际导师”……这70年是改变落后交通格局、推动国民经济大动脉建设的70年;中国铁路人自主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迈向世界先进的70年;不断提升运输服务保障的70年,提高中国人民出行幸福感的70年,也是建设国内铁路的70年。和对外运输通道,开辟从引进到全球化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经过几代铁路人的努力,中国高铁超越了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中国高铁正在编织一张巨大的流动网络,改写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时空格局,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政治高尚,坚忍不拔,多行善事,有好成绩
一张蓝图描绘了高铁的变迁史
图为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主体结构正式封顶。 孙力军 摄(中国铁路公众号提供)
8月23日,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成,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主体结构正式封顶,整个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作为我国智慧高铁示范工程,京张高铁将在全球率先实现时速350公里列车自动驾驶。
100年前,在詹天佑的主持下,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了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垄断,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100年后,京张高铁,作为全球第一条智能高铁,成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形象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百年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伟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中国高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力更生、快速发展的坚实注脚。
中国铁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中国高铁谱写了快速变速、超车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十分落后。 全国铁路总里程仅有2.18万公里,其中一半处于瘫痪状态。 在这种贫困、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为恢复交通创造一些基础条件。 此后,“交通优先”的理念始终延续在各项政策中:1953年以来,国家规划、1978年改革开放推动交通优先发展,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交通运输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 性进展…
这些具体时间节点的背后,是一条看得见的“线”——大国执着的交通建设规划。
“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拥有大型项目的决策权,政府可以为未来做长远规划。”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三三总结道:“技术到位,国家富裕,再加上人口红利,即客流,将带动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 ——高铁。“铁路发展前期已经奠定,后期建设高铁将水到渠成。
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高铁系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框架。 随后,国家在2008年和2016年两次调整《规划》,最终明确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 2016年,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基本形成; 现在,“高铁网(八纵八横)+普速铁路网+综合交通枢纽”的结构体系是高铁人追求的目标。
“中国高铁发展到现在,是几代中国铁路人共同追求梦想的结果。”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树利非常详细地讲述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史。 他提到了几条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高铁线路:2003年,秦沉客运铁路投入运营,是我国高铁建设的“试验田”; 2005年,京津城际铁路开工,这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线路。 标准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高铁。 “京沪高铁比较特殊,它是中国高铁的起源和巅峰,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研发的载体,代表了中国高铁的标准。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京雄城际高铁将开启中国智能高铁的新篇章。
长期努力,日积月累,取得巨大成就。
攻克难关,为中国标准奠定基础
此前,“中国高铁竖币”成为热搜关键词,引发中外网友点赞。 “高铁竖币”与高铁如何让乘客感到舒适套用了同一个指标——乘坐舒适度。 被誉为“畅通大师”的济南局工务处高级工程师卢冠仁表示,高铁线路的核心是高畅通,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稳定、畅通、光滑度、检查和修复。 “这五个字让中国高铁的平稳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一枚硬币可以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上直立而不会倒下。”
路基、桥梁、隧道、铁轨、线路……所涉及的所有环节、流程、技术,甚至轨道上的一个紧固件,都将中国高铁人的智慧、创新和坚持发挥到了极致。
扣件系统是连接钢轨和轨枕或轨道板的部件。 它主要负责紧固钢轨、提供轨道弹性和绝缘性等,并影响轨道的平稳性。 10多年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俊恒和他的团队正与时间赛跑,赶上中国高铁第一批紧固件在全球的招标。 “紧固件必须制造到毫米甚至零点几毫米。当时,晚上12点之前睡觉感觉非常奢侈。” 萧俊恒回忆道。 “但大家都觉得要给中国人民一些功劳,所以墙上就贴出了自主创新、与时间赛跑、突破困难的标语。” 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赶上了第一批高铁扣件招标。 如今,中国已成为国际ISO紧固件标准起草国之一,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技术壁垒就像一张窗户纸,想要突破却极其困难。 除了与时间赛跑,我们还要与环境抗争。
“时速350公里的列车在上线之前,必须运行超过60万公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宏伟负责带领团队研究动车组的“大脑”——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大脑”的作用,他们在平台建设阶段尽力解决了各种环境中遇到的85%左右的问题,但剩下的15%仍然需要现场解决,即,在试运行阶段。 她讲了这样一个“大海捞针”的故事:在演练阶段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她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半个月,每天跟踪空车,却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后来我也去了那里,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找出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 她解释说,很多时候,出现这个问题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这个问题也不会再出现了。 最终,数十人苦苦搜寻数月,终于发现了一个“针眼”问题。 “找到了!” 那一刻,这群欢呼的高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研发环境上。
“随着速度的提高,会出现一些与速度相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经验,也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答案。” 丁三三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对空气动力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发机车车辆时,要重点解决重量和机械阻力的问题。当时空气动力学被认为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但达到高铁的速度后,发现影响很明显”。 丁三三说,在武广线做车身相交实验时,进出隧道时可以感觉到车身轻微晃动。 计算发现,在350公里的时速下,一堵墙的吸力接近20吨,相当于十几辆汽车压在上面。 “我们很震惊,”他说。 团队后期花费了大量精力对车身进行研究对比和优化。 “当时是一辆300公里的车,在现场跑了近一年,然后回到工厂分析修改。” 丁三三解释说,这样一年的空跑时间并不多,而和谐和福星正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时间更长。 “现在新车开发出来要跑60万公里进行运行考核,改装车要跑30万公里。”
“我们拥有其他国家不会遇到的所有情况。” 李树德,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工作30余年。 他将应对中国多样化气候环境、地形地质条件的过程视为我国高铁建设和运营的宝贵实践经验。
中铁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勘察队在户外进行实地勘察工作。 陆达 摄(中铁设计集团提供)
复杂的环境不断考验着勘察设计这一高铁建设的基础环节,倒逼勘察设计技术不断提升。 过去交通不方便,技术落后。 测量和勘探往往依赖体力劳动。 现场作业时间长、强度大,设计工作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过去设计一座桥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几乎只需要一天。” 孙树立表示,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中铁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已利用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和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勘察测绘。 还自主开发设计软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三维协同设计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减轻了技术人员的现场劳动强度。 “现在我国铁路勘察设计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因为这些铁路人的努力,中国高铁才能实现许多世界之最:世界上运营列车试验速度最高的高铁、世界上第一条高铁穿越高山季节性冻土区的世界,运营里程世界最长的高铁,跨越温带、亚热带、多种地形地质、众多水系的最长高铁,世界第一条热带环岛高铁-高铁...
这些铁路人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高铁不断发展、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缩影。 这些也为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的国家、唯一能够在各种气候环境、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和运营高铁的国家提供了实力和信心。状况。
潮涌东方,交通强国
区域经济高铁发展相互支撑
“以前儿子回家过年很麻烦,天还没亮就要排队买票,经常买不到。” 家住上海的魏女士多年来发现,春运火车票很容易买到。 她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回家得更快。 “现在高铁数量多、速度快。 刷手机即可购票。 真是太方便了!”
每年40天的春运就像40场战斗。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9年40天春运期间,全国发送旅客29.8亿人次。 “如果一年内卖给全国的门票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七八圈。” 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2306技术部技术主任杨立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人民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迫切需求和需求。 高铁人的不断努力。
建设交通强国,铁路要先行。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呼唤中国高铁的发展。 中国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铁作为助推器。 “火车一响,就有一千两黄金。” 这句话既道出了铁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新经济业态下人们对高铁的渴望。
刘林建是江西萍乡一家花炮厂的厂长。 长期以来,由于售后服务“排长队”,在“花炮之乡”湖南长沙一直难以打开市场。 有产出无销售,企业对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民想要的就是政府想要的。 2014年,凭祥北站正式开通运营。 “从凭祥坐高铁到长沙只需半个小时,便捷的交通为我们的售后服务解决了一大难题。” 刘林建说,高铁开通后的第二年,他的花炮厂的销售额就增长了四分之一。
2016年12月,凌云高铁无轨车站正式开通。 曾令耀 摄(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提供)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 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国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物产资源。 但由于交通条件不足,青山绿水很难变金山银山。 1984年,凌云县被国务院列为贫困县,至今仍未摘掉贫困标签。 要想富,先修路。 2016年,全国首个高铁无轨车站在凌云县正式开通。 通过每天从凌云县到百色高铁站的直达公交车,分散的客流、物流、旅游流与高铁灵活“对接”。 此后,更多的游客前往好昆湖风景区,村民们开始做起大大小小的生意。 浩昆村委会主任老克贤说:“高铁无轨站给我们带来了游客,现在大家的收入都大幅增加了。” 2017年,凌云县通过发展旅游业,帮助5000多人脱贫。
“高铁建设便利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中国铁道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规划院总工程师聂英杰说。 ,有限公司,例如。 “高铁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京沪、京广、津秦等线路相继开通,北京——沉阳高铁正在建设中,2019年6月,京张高铁全线铺设完成,年底建成后,北京至张家口高铁时间将实现。缩短至一小时以内,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
国家还需要很多这样的高铁“经济圈”。
2014年,兰新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进入高铁时代。 五年来,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一小时、三小时交通圈日益成熟,加速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 十年来,长三角高铁运营里程已达4171公里,成为全国人口最密集、完整的高铁网络,形成了“1-3小时交通圈”在该区域; 2017年,我国第一条民营高铁杭绍台铁路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浙江省“一小时交通圈”刚刚建成指日可待……在一线城市工作、在二线城市生活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同城效应”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城乡差距必须缩小,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必须缩短。 高铁的开通给当地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而这种效益也将随着更多高铁的开通而辐射更广。
“一带一路”将震撼世界
世界交通发展需要中国方案
中国高铁发展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
2019年7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高铁发展》报告,用大量详实数据向世界展示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全球总运营里程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铁。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高铁票价最低; 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2/3。
在中国,随着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铁的门槛是否变低了? 数据显示,美国铁路货运领先全球,但客运形势相对较差。 政党之争让高铁计划成为受害者,高铁计划一再推迟。 自2000年以来,欧盟共提供了237亿欧元资金支持高铁建设,但由于缺乏稳定的高铁发展战略,高铁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日本人口老龄化,技术工人缺乏。 同一个项目,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报价为每公里3000万美元,而日本为每公里5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想要发展高铁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困境。 “当道路连通时,所有行业都会繁荣。” 加快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铁路积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分享建设发展成果,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雅万高铁瓦利尼隧道施工现场。 陆达 摄(中铁设计集团提供)
印尼雅万高铁作为中国第一个全方位、整体高铁走出去的项目,将中国高铁推向了世界舞台。 “雅万高铁采用的是我们的中国标准,我们参与了线路建设和工程监理。”赵宏伟说。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该项目还促进了印尼建筑设备、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员的就业机会。 目前,已有2000多名当地员工参与项目建设。
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正式启动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目前,中国企业已雇佣当地员工1860余人,促进了当地就业,增加了当地民众收入。 ; 莫桑比克至卡拉巴赫高铁是中俄合作重大战略项目。 目前,双方已就中方对该项目的投融资支持、项目采用中国技术设备等问题达成基本共识; 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目前各项建设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此外,中欧班列还初步探索并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营机制。 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连接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
中国人修建的铁路沿着“一带一路”不断拓展,与世界分享中国高铁发展成果,寻求利益交汇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 中国企业在海外修建铁路是为了扩大就业、为东道国培训技术。 人才推动了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中欧班列将中国产品运往世界各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
这条走出去的路,有多少艰辛就有多少曲折,有多少艰辛就有多值得关注和骄傲!
“泰国华侨华人非常关心中泰铁路建设,大家都非常自豪。” 李树德是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参与者。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方已累计为泰方培训人员427人。 作为我国第一代动车组驾驶员培训对象,许伟军被派往瑞典学习驾驶技术。 如今,他已成为武汉高铁职业技能培训段的“国际讲师”。 2015年以来,随着需求的增加,他和同事们先后举办了15期涉外铁路技能培训班,培训了来自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400名学员。 这些研讨会和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国外接受和引进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今后走出去提供了更多宝贵经验。
《中国高铁发展》报告提到,长期全面规划和设计标准化是中国高铁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中国,拥有长期综合规划设计标准的不仅仅是高铁:北京三元大桥整体换梁工程43小时完成,一座桥梁从无到有; 福建南三龙铁路龙岩列车9小时完成车站改造,对接一点都不错; 270分钟的“天窗点”将汉吉至胶济铁路连接线的两段整体搬动,完成了铁路搬迁……“我有时告诉同事,我们十年来所做的事情可能不会我们的前辈已经做了几十年了,毕竟做实业,还是需要一个好的机会和市场。” 丁三三和他的同事们都知道,放眼世界,必须能够聚焦,在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人口红利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取得成绩的重要法宝。”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并乘坐新干线时,有人问他感受如何。 他回答说:“就是感觉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40年后,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高铁来到天津,感受中国速度。
时空变迁,星辰更迭,70年的艰辛,70年的进步,70年的变革,70年的发展。 从跟随到领先,中国铁路、高铁未来将走向何方? 相信铁路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5月23日,由丁三三团队设计制造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机亮相。 “这列火车可能会在明年年底建成。” 丁三三非常自信,“我从大学起就知道高铁了,当时这真的是一个梦想。但几十年来,它已经成为我们都深深相连的现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