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叫《杜鲁门的世界》。
电影的主人公杜鲁门生活在一个非常悠闲的小镇里,他的生活也非常幸福。 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还有亲密的朋友。
这样的生活看似很令人羡慕,但实际上一切都是假的。
杜鲁门从出生起就被选为真人秀的主角,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直播中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 除了他自己,他的家人、朋友、同事、路人都是演员。 他一生的整个场景都是节目组花费巨大成本打造出来的,包括整个天空。
可以说,他一生的整整30年,都生活在别人安排的情节里,他只是一个提线的木偶。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深刻地告诉我们:
生活就像一场真人秀,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情节中。
不同的是,杜鲁门的情节是有人设计的,而我们自己生活的情节是生活、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02
对于这一点,心理学家李雪在她的新书《剧情之外》中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今天,我们就用本书的内容来和大家讨论一下人生情节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他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拥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看法和做事方式。
在心理学中,一个人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个人经历组织模型。
但李雪老师用了一个更形象的词:情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节,这些情节是由内化于我们内心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
生理上,它们形成了大脑神经回路,成为细胞的记忆; 在心理上,它们也一点一点地渗透到我们的感受、认知、信仰、甚至潜意识中,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成年后的大部分人生,都是按照早年形成的剧本,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着,就像轮回一样。
03
那么,有问题吗?
这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
如果你习惯的一些情节不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甚至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那就没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快乐,做你自己就可以了。
但如果一些频繁重复的情节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伤害,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地审视和思考这些情况。
以生活中常见的情节为例。
许多父母都有要求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的习惯。 如果孩子不同意,他们会说: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面对如此强烈的付出意识的父母,有些孩子会感到内疚,从而服从。 当然,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意愿被否定了,他们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反抗。
有些人会对父母说:
“你过你自己的生活就好,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你不用担心。”
这个时候,父母就会感到委屈,觉得自己为孩子所做的努力都被指责了,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些父母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与人相处时,只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感受。
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小时候受到了这样的对待,所以当了父母之后他们就内化并延续了这种方式。
这种亲子模式的剧情,是很多家庭问题的根源。
04
在《剧情之外》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两个概念:
自我层面和客体层面。
心理发展停留在自我层面的人,世界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的存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总是想象自己的女儿很弱,需要自己的帮助。 当女儿长大了,越来越独立,甚至开始拒绝母亲的经济援助时,母亲不但没有感到欣慰和高兴,反而有些生气了。
母亲们常常对女儿说:“你不行,如果你犯了错,你就得回来求我们,我们得给你收拾残局。”
在这位母亲的故事中,她看不到女儿的成长,也无法接受女儿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的事实。 这是一个停留在自我层面的人。
心理发展到客体水平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对方是平等的存在。 他们不仅能尊重自己的感受,还能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 感情中相处融洽,能够互相妥协,但又不会背负纠葛。
当然,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处于自我层面和客体层面之间。
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否意识到自身存在中的不合理情节,并努力摆脱其中。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内心的认知和探索,甚至面临很多激烈的内心冲突。
但只要我们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就有机会摆脱困扰我们的剧情模式,成为更好的自己。
◆◆◆ ◆◆
本文已由实用心理学(ID:watchgold)授权发表。 简介:最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每天学一点,让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还你的生活到快乐和幸福。 还有心理老师可以在线解答心理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