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大“北京学”课程的学生们交出了一份有趣的作业:穿越时空,为来北京的游客设计一份漫游指南,包括每日行程、景点介绍、食宿建议等。 。 本次作业的策划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他表示,希望同学们在北京“走读”期间能够了解这座城市的深刻内涵。
在“游学北京”课程中,师生们进行了北京一日游。 1936年春天,一群人从汉口来到北平,选择周一、周三、周五,9点30分从汉口大直门站出发,次日21日即可乘车前往北平。 0点25分,北京前门火车站……”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廖荷英在做作业时乘车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 她聚焦宣南,设计了春季旅游指南。
“旅行就是吃、穿、住、行,什么时间、吃什么、住哪里,一定要精心安排。” 廖荷英说,为此,她专门查阅了民国时期北京的地图和报纸,还去图书馆翻阅传记、查找史料。 在准确史实的基础上,采用创造性的设计路线。 比如,她参考当年平汉铁路时刻表,确定了游客从汉口出发前往北平的时刻表。
平汉铁路时刻表(汉口至北平) 行程第二天,游客们来到了报国寺和天宁寺。 游览结束后,正是晚餐时间,她就安排游客们吃便坊的招牌菜——红烧鸭。 “便宜坊老店的位置和经营情况需要仔细确认。” 廖鹤英表示,民国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供了该营业地点的关键线索。 文章提到,当时这家老字号店位于宣武门外的米市胡同。 ,食客络绎不绝。 “这个位置与老边坊店现在的位置不同,这意味着商店的后面已经进行了搬迁。” 根据这些信息,她还前往米市胡同,也就是边坊老店的旧址,记录了行驶距离。
在1936年12月12日报纸上刊登的关闭方便坊广告的过程中,廖鹤英逐渐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 “我是南方人,本科时就到北京读书。但这几年我没有仔细去过北京,对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书本。” 她表示,选择“北京研究”课程也是为了与自己所在的城市建立亲密的互动。
在“读北京”课程中,北京日间课程师生的多学科背景也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北京的丰富视角。 “这门课程由地理、历史、中文等学科的老师联合授课,还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授课。” “北京学”课程总策划陈平原表示,未来课程将引入更多教学资源,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北京、了解北京、爱上北京。
“读北京”课程师生参观北京中轴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