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顺点评2018年高考作文题:
青春就应该有棱角,
才华萌芽时往往会遇到荆棘
审稿人| 谢友顺
一
每年高考作文题一公布,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去年就说过,“数学、物理、英语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公众来讨论,大家都要在论述题上发泄出来。” 这是事实。
2018年高考国卷一的试题总体印象和总体印象与公务员考试相似。 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思想脉络。 如果考生平时喜欢看《棒极了,我的祖国》之类的作品,就会对这个感兴趣。标题一定要有话要说,语气可以铿锵有力。
这个问题不难写。 这是一道多角度、开放性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重要发展节点,涉及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要求考生捕捉、提炼、总结、理解中国当前的现实,鼓励年轻人将自己的使命感和理想结合起来。 我们通过信仰来谈谈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的荣辱与共。
标题很大,似乎很接近一代人的成长编年史,但很难写得不浮夸或空洞。 好处是大家都有话要说,只顾自己的小乐趣、耍小聪明显然是不够的。 无论是作文还是文学创作,确实需要思考一些大问题。 写作不能总是以破碎的小事为主导,而忽视对每个人都有深远影响的时代和历史的宏观问题。 但选题和材料过于宽泛,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容易被当作一篇追求华丽辞藻和正思维的新八篇作文。 中学生普遍对自己的生活感受不清,对社会历史的了解更是有限。 这时候如果用过于宏大、价值观单一的材料来暗示和引导,大多数人肯定会写出高水平的想法。 类似和相同的文章。
它不会偏离主题,而且可能没有什么新内容。 毕竟,所谓以小见大,所谓个人关心家国命运,并不是一般青少年能够做到的。 相比之下,江苏、上海、天津作文题较好。
二
但如此宏大的话题并没有给个人留下自由表达的空间。 一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二是“想象一下,它被装进一个‘时间瓶子’,留到2035年打开。” 这两点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写一篇独特的文章,这里就是切入点。 。
考生可以从代际差异入手,写出祖父母、父亲的故事,然后写出自己的“遭遇”,形成对比。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的观点,但你可以在谦虚中找到坚韧和光明。 考生还可以从未来的角度,将现实与未来进行神奇的结合。 十八年后的年轻人会怎么想,十八年后回顾今天会有什么感受,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毕竟,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你想要努力思考,只是为了与他人不同,并通过创新脱颖而出。
由此,我在想,我们希望从一个十八岁考生的高考作文中看到什么呢? 当然是他的中文运用能力,还有他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从作文中看出一个候选人的才华。
这就是高考作文的个人道德。
理想情况下,高考作文的题目设置应注重个人道德,这有利于培养和发现年轻人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才能和情感。 但今年高考一的试题仍然受大众意识支配,个人的情况、思想、理想仍然要服从既定的框架。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慈禧太后要求同治皇帝选皇后一样,说她可以选择自己的爱情,但选错了就不行了。 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个人“撰写”,但实际上必须是集体话语书写。 这是完全符合社会整体脉络的。
三
由于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公务员考试的作文非常相似,估计这些考生大学毕业后,想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会越来越多。 这必然引发人们对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缺陷的思考和质疑。
对此我还想多说几句。
几乎每年高考临近的时候,总会有人问,高考制度怎么样? 朋友中,也不乏对他进行严厉批评的人。 我的观点是,虽然高考存在种种缺陷,但在当前中国背景下,它仍然是最公平、最民主的人才选拔制度。 没有高考,班级巩固会更加严重,底层和边远地区的人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尊重高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 高考有点像现代版的科举考试。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高考,但真正的人才应该学会“带着枷锁跳舞”。 只有那些不受任何游戏规则压制的人才是伟大的人才。 我的一个朋友说,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高考是轻而易举的事。 一个连高考都考不上的人,也许是一个好的工匠,但永远成不了一个好的思想家、文化人。
我特别反对盲目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和权限。 好人就怕遇见嘴歪的和尚。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有特殊才能但不擅长考试的特殊人群开辟通道,但肯定经不起低信用社会的蹂躏。 在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夺权的社会里,只要你“自主”,就一定可以经营、可以包容。 只要你官位够大,钱够多,总会有差距的。
最好采取综合招生考试和普通招生计划,不要出台新的地方政策——比如扩大自主招生、给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加分等。 那些想扩大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人,实际上可能是想恢复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如果看目前推荐的学生,恐怕不少都是政府官员和富裕家庭的子弟,因为几乎所有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都是有雄厚资金培养的。 也有例外,但这是大多数。
只部分理论不好,不部分理论更糟糕。 一些贫困孩子甚至无力承担参加其他大学自主招生的路费。 就算他们再有才华,也无法参加自主招生。 这是更大的不公平!
让我们来接受严峻的考验吧。 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的背景如何,只要你的分数比别人高,没有人可以除掉你,你可能会走向人生的新台阶。 高考可能是一个很糟糕的制度,但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制度。
四
构图也是如此。 也许这些材料、这些问题限制了你的才能,使你无法施展,感到委屈。 但在当前的背景下,既然你参与了这个应试教育的游戏,那么最好的出路就是玩好这个游戏。 如果你能获得高分,你就是赢家。
有些人总是对那些按照既定套路写出来并得高分的作文嗤之以鼻,甚至将其视为刻板、刻板教育的产物。 我不这么认为。 一个人不放纵自己的才华,而是将自己的诸多奇思妙想控制在一定的规则之内,适应现有的规则,力争获得高分,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 这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是明智之举。 高考是一件改变人生命运的大事。 如果你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快言快语或者故意出错而丢分,你能补回丢掉的分数吗? 本来可以读专业的,现在只能读专科。 他未来的发展和命运还会如此吗?
古人云:“写法有定法,有不定法。固定的严严,不固定的纵横变化。” (姚鼐)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写出文章“严格”,让批改者给高分,也是一门功力。
我遇到过一些很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 他们在私下写作的时候,常常会胡思乱想,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 他们的言辞和语言也充满个性。 但到了正式考试的时候,他们就换笔墨,尽量兼顾现有的。 作文要求和老师的品味,这才是大师。 他并不虚伪,而是已经看穿了这场比赛的王牌。 考试的目的只有一个——如何从人群中胜出。 至于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未来还有很多机会,不一定要用高考的舞台来表现。
聪明的人,除了“一定的规律”之外,还能看到“未定的规律”。 既有模仿,也有改编。 在不撕裂现有教育价值纽带的情况下,寻求新意,注重个性,运用不同的角度和写作方法,写出引人注目的作文,当然更值得鼓励。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曾说过:“敏锐的眼睛是作家的手艺工具。他必须足够敏锐,能够看到自己以及尚未进入他视野的事物。” 这也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全国有近千万人参加高考。 总是有敏锐的人和天才。 马克吐温还说过,每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一边时,你应该停下来反思。 这就是艺术具有吸引力的秘密,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的好作文能够让人惊叹的秘密。
“依其规律,结合匠心”,不仅适合绘画,也适合构图。
候选人寻求稳定而不冒险,这是很自然、可以理解的事情。 而另一方,即批改老师,不应该一味地看重写作的稳定和正确,而应该给那些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那些文采很好但思想或许稍显古怪的作文留下空间,甚至为这样的作文鼓掌。组成。
我想对批改老师说,我们应该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正义、善良、同情心、勇气都来自于想象。 没有想象力,精神就会贫乏、死气沉沉,未来就会一片黑暗。 那些美妙的思想,那些不愿被规矩的美好灵魂的残存,那些不愿听从别人说什么的勇气,那些你可能不喜欢但充满探索精神的风格和说辞,就让它们去吧。成长一段时间。
青春应该有棱角,人才在萌芽时往往是锋利的、带刺的。 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的成熟、服从、机智甚至胆怯来压制他们。 不要夸大尖锐声音的破坏力,而要善于倾听。 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完全正确、安全、滴水不漏的废话,而是更多发自内心、有自己语气和思想见解的真理。 尊重有价值的微小声音。 当小声音聚集在一起时,它们就成为大声音。
(根据多家媒体记者电话采访录音整理,感谢记者高效整理电话采访笔录。评论员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森大学、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谢友顺6月9日至10日讲座预览:
演讲题目:为什么阅读如此重要——兼谈高考作文
主讲人:谢友顺
时间:6月9日(周六)15:00-17:00
地点:佛山·第一时区·仙庆原木咖啡店(导航搜索:第一时区或佛罗伦萨小镇)
主题:小说是一种生活智慧
主讲人:谢友顺
对话嘉宾:魏巍
主持人:王威廉
日期:6月10日(周日)15:00--17:00
地点:富光书店(越秀区保利中环广场南塔M层)
电话:020-87301288
主办单位:广州市作家协会、富光书店、读书团
*欢迎有兴趣的听众报名! *
2017年高考作文点评回顾:
如果能包容各种思考,这道题就成功了。
审稿人| 谢友顺
2017年高考作文(国卷一):
2017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国卷一)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相对忽视了农村孩子的经历和经历。 毕竟大部分关键词还没有进入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 其次,意图的预设非常明显。 只能从前面写,否则很难拿高分。 这极大地限制了候选人自由思考的热情,尤其是那些本来可以讨论中国、享受生活的候选人。 因为他们受制于一种颂歌式的思想结论,难免会被束缚在作文中,难以充分欣赏。
古人云:“按图画圆,准确成方,终将成为别人的奴仆”。 是的,你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仆人”。 这就会导致大量的千篇一律、套路化的作文。
如果把“帮助外国年轻人了解中国”这句话从作文描述中去掉,只强调“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考生的思想自由度就会大得多,可以大胆写作文。 你所经历过的真实的中国,或者想象中的未来的中国,所谓“文章永恒,传真不假”(袁枚)! 但一旦仅限于“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潜台词就只能是“美丽中国”。 题目单一,作文难免大家都一样。
王攸之说得好:“有事,就要限其理;无理,则要限其事。” 确实需要从事实出发,从中探寻真相。 我们不应该先制定真理的条条框框来限制青少年对事实的认识。 理解和研究。
但总体来说,这个题目还是比往年好一些。 给考生这么多的关键词可供选择,给人一种真实感,而且很容易找到角度,从而无话可说,也不会产生歧义。 然而,写好文章并不容易。 如何选择关键词,有效组合,形成自己的思维路径,是对考生逻辑分析能力和思想理解水平的考验。
能够在作文中看到一个国家年轻人的思想,鼓励他们自由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作文训练和作文考试是有意义的。
2017年论述题中给出的这些关键词对应了中国最流行的事件和现象。 这是对未来考生的一个指导,就是不仅要学习,还要关注我们的时代,关心我们所处的处境,我们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它还要求考生有自己的“知识”,有自己的个人观察、理解和想象。 同时,站在介绍人的角度,也意味着候选人必须有立足点,有感觉,让自己融入其中。 写一个别人看得懂的中国。
个人特征和这种理解的深度是关键。
考生可以选择“熊猫”、“京剧”、“长城”等词语来写一个独特的中国; 他们可以选择“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广场舞”等词汇来探索中国生活方式的变化; 可以选择“高铁”、“一带一路”、“美丽乡村”等词语作为国家战略或发展现状进行讨论; 你可以选择“中国美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来展示中国的另一面。 选择可以多样化,这意味着论文题比较灵活,这对于考生来说总是一件好事。
这是一种安全、公平、得体的写作方式。
但要展现个人风格,还取决于候选人对中国现实的了解能力。 他解决的问题越深入,他的个人经历越独特,他就越与众不同。 最可怕的是,考生写的都是一般的新闻文体,却忘记了作文背后应该有一个“我”。
敢于突出“我”,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
写一次乘坐高铁、骑共享单车的经历、游览长城、看京剧、一次使用移动支付的有趣经历,甚至一个学会自己做美味佳肴的小事件,都可以创造无尽的想象力,帮助您通过小事了解中国人的生活。 趣味性和质感,通过对中国当下现实的描绘,确立自己的思维角度,攀登到更高的思维高度。
清人松年说:“生在世间,无我可做,而作书画,处处必有我。” 书法绘画如此,构图何尝不能如此。 只有大胆地呈现“我”和“我”所认识的中国,才能真正让外国青年看到中国青年的辉煌。
最后,我也恳请批改卷子的老师,以及考察批改地点的老师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全局的视野,要高度看待那些带有“我”偏见的论文。和异议。 如果考生在作文中批评中国、诋毁中国现状、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困难,老师也可以根据其作文的文学才华和独特性给他一个公平的分数。 想法是否积极或正确,决不能以“否”来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毕竟,人文学科不是教人们如何成功,而是教人们如何质疑成功。 “所有人文学科的核心都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和生存的包容性和深思熟虑的讨论。” 这种讨论不应盲目坚持任何结论。
因为,任何时候,只有一种声音的中国都是死的、无望的。
(本文观点根据《羊城晚报》、《文学报》等媒体采访整理。)
2016年高考作文点评回顾:
必须始终建立供年轻人攀爬的高地
审稿人| 谢友顺
2016年作文题(高考卷一)的格式还不错——用漫画作为作文材料,符合当今学生的接受风格。 这样的题目很容易写,每个考生都有话要说。 至少以此为基础完成一篇论文并不困难,而且也不容易跑题。
但这样的话题有什么意义呢? 既肤浅又没有想象空间,与年轻人应有的思维能力极不相符。 看来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观察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审视问题、构思、寻找角度、发表意见。 但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其含义过于简单、方向过于明确、价值含义过于明确。 这个暗示甚至是决定性的。 无非就是不以分数来评判输赢,拒绝过于功利、严酷的教育方式。 起点低的人即使进步了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人退一步,就会被另眼相看。 再比如分析进步与倒退的问题——如果考生真这样写,那就太笼统了,没有原创性。 这是人人都明白的肤浅道理! 结果大概都是一样的,都是讲常识和原则。 想要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并脱颖而出是很困难的。 关心世界命运而谈中国就更难了!
这是全国性的考试,目标对象是高中生,竟然给他们这么简单、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写论文! 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在讨论分数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话题。 这个民族怎么能产生思想家呢? 怎样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呢? 这样肤浅的问题就算是中考也太简单了,更别说高考了! 曾有老师说过,古代科举考试至少引导考生在不同时期读四书五经。 但今年的论述题应该引导学生读什么? 我不需要读任何东西就能看到它,一点点聪明就足够了!
如今,每个人都在努力变得聪明,他们甚至鼓励每个人都变得聪明。 他们甚至给高中生出一些问答题,只要他们聪明就可以解决,而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读过什么书,想过什么生活问题。 多么个人的创新啊!
一篇好的作文题应该包含对生活的兴趣或者对家国情怀的感情,并且应该开启无限的思考可能性。 至少国家层面应该有意识地提供这样的指导,而不是要求这些年轻人重复那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并依赖它们。 一些小心思的甜点可以度过。
毕竟参加高考的都是18、19岁的年轻人,应该都有相当的思想力量。 但现在的提问者有意设计将他们的思维引向科学。 至于文科,好像只有小学水平就够了。 对于论文写作尤其如此。 你可以通过聪明一点,写几篇范文,甚至掌握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来获得高分。 几十年来一直如此,真是令人悲哀!
我当然知道,以现在的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素质,能够写得流利、流利已经是一种奢侈了,那还有什么好思考的呢? 为什么要谈历史和人生? 如果大人不读书,老师没有想法,又怎能指望年轻的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法呢? 但现状毕竟是可以改变的,总得有人去尝试改变!
尤其是国家级人才选拔考试怎么能继续屈服于现在学生越来越低的思想水平呢? 它总是必须为年轻人建立攀登的高度。 如果你引导它们向上,它们就会向上生长!
作文是一个民族感性和思维的象征。 这非常重要。 文明深厚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作文的意义,努力引导学生从小热爱母语,学会用母语独立思考。 但对我们来说,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把作文作为思想训练的工具,甚至成为僵化思维的帮凶。 因此,我同意一些朋友的呼吁,作文考试应该单独进行,否则不如取消! 只有参加专门的作文测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人的母语水平!
作文的最终目的是解放考生的想象力,拥有自由的兴趣和思维,领略语文之美,从而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人。 但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似乎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了。
希望明年的作文能够转变思维方式,真正延续中华文明“立大为先”的传统,视野能更宽,着眼点能更高更远。 中国以文献和政策选拔学者已有一千二千多年的历史。 它在创作上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 这样一个文学实力如此强大的国家,不能留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以上观点根据南方日报等媒体记者电话采访录音整理)
- 结尾 -
编辑︱诗人文君
/扩展/扩展/读取/读取/
《成为小说家》与《小说里的事》,谢友顺
当当网、京东、亚马逊及各大书店有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