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近代教育体系的兴起与人本主义

91百科网 38 0

介绍

现代教育制度起源于西方,是适应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的。 现代教育体系的兴起与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启蒙运动有关。 欧洲经历了神权政治和专制政府统治的黑暗时代。 一些先进思想人物响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将“人民”从神权专制政治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并清楚自己在历史发展中的立场,并给予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这也是“解放人性”。 当时提出了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追求恢复古希腊时代已经存在的思想自由和民主。

在黑暗时代,一切都必须服从“上帝的思想”(以祭司编撰的“经典”为代表)和专制君主的意志,决不能违背,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古希腊时代,各种思想自由存在,百家争鸣,城邦政治带有民主色彩。 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如苏格拉底(公元前470BC-399BC)、柏拉图(公元前427BC-327BC)、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BC-322BC)、阿基米德(Archimedas,公元前287BC-212BC)、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00年左右)等..,有很多名人。

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达·芬奇(da Vinci,约1452-1519)、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相继出现。 —1543)、马丁·路德(1483-1546)、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等文化名人。 新思想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和学术突破。 牛顿(Sir I Newton,1643-1726)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 英国修订的《大宪章》和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保障了议会和人民的权利,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威法律文件。 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取得了富国强民的成果,现代教育体系也相应发展和成熟。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从私塾、学堂、学堂、书院的私学,到国子监、国子监的官学,基本上都是以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为主体。内容,并以科举为目标,与现代不同。 完全不符合社会的发展。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扩张,首先占领了亚洲的印度和东南亚国家。 当时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此视而不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英国人以强售鸦片为导火索,悍然出兵入侵,挑起战争。 世人称之为鸦片战争。 战后,清政府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签订《江宁条约》。 》,割让香港,赔偿白银2106万两,开设5个通商口岸,限制我方关税权利。 此后,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侵陷广州; 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占领打狗口。 他们于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抵达北京,烧毁圆明园,震惊朝野。 战争迫使清政府在咸丰八年、十年间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赔偿白银共计1600万两,并增设许多通商口岸。 在此期间,沙俄以斡旋有功、利益共享为名,迫使清政府签订契约,先后夺取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八年)。咸丰十年)和乌苏里江以东领土40万多平方公里(咸丰十年)。

这些失权辱国的惨痛教训,使朝野人士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于是发起了“洋务运动”,以增强国家实力。强国救国。

当时的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1853年,美国海军登陆三浦半岛,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迫使其进行贸易。 由此,日本掀起了一场改革运动。 1868年,村仁天皇废除幕府制度,改元朝为明治时期,支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被世人称为明治维新。 随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近代皇帝制度和内阁制度,呼吁“富国强军、殖民工业、文明启蒙”,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学来自西方,开启了人们的智慧。 十几年过去了,国力大增。

我国在洋务运动中,购买了机器、船舶、洋枪、军舰,建立了新的陆军和海军; 兴建发电厂,发展纺织、制造、航运等轻工业; 开矿、铺设铁路、设立邮局和电报局。 与此同时,商业也得到发展。

洋务运动期间,出使西欧、日本的人,或者出国旅游的人,亲眼目睹了外交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事务,大开眼界,纷纷写文章或者写信给法庭介绍自己的经历。 并就如何办学提出建议。

由于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上开设了许多有别于私塾、旧书院的“洋学”。 同治元年(1862年)后,在京城和上海设立同文博物院,专门培养外文人才和翻译外文书籍。 各省都建立了方言学校、工业学校、时事学校、军事预备学校、海军学校等,并且新的学校不断涌现。 重要领导人包括恭亲王奕欣、李鸿章、曾国藩等,批准在北京设立同文堂,招收八旗学生。 儿童入学实际上是我国新建学校的开始; 1863年,李鸿章批准在上海创办同文学校,招收汉人。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船政学堂,招收学生学习英语、法语和制造、驾驶船舶。 依法任命沈葆桢为航运部长。 1869年,上海制造局设立翻译图书馆,翻译物理、化学、制造等方面的书籍。 光绪年间,张焕伦于1878年在上海创办正孟书院,推行新法教学。 1879年,在天津创办电报学校。 1882年,李鸿章开办海军学堂,1885年开办武军学堂。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分方言、算术、格致、商业四个专业,但商业和格致分别是没有打开。 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中西学校,设有一等学校一所,二等学校一所。 同年,东山精社在湖南湘乡成立。 同年12月,文廷式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强学书院,并附设强学书店。 刊登中外新闻的报纸被杨崇义查禁,监察员胡辅臣请准将强迫学会设立官方书店。 1895年,华亭钟天威还在上海开设了三等斜铁学校,编撰国文教材,是国语教材的前身。 1896年,张之洞准许江西士绅、商人在高安等地创办蚕桑学堂,为官办。 主要是也有一些私立学校。 新教育的设立也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了影响。 1887年,总理衙门(主管外交事务)批准设立数学学科(包括物体、机器和各国历史事务)。 学者。

(每日一题)近代教育体系的兴起与人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洋务运动 力学 丁韪良 第1张

我们以首都同文堂为例来介绍一下这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学校。

首都同文博物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7月29日开馆,隶属于宰相府。 设有管理部长、特约部长、晋升、助理晋升、总教官、副教官等职务。 税务总局的英国人赫德担任监察员,实际控制着博物馆的事务。 先后在图书馆工作的外籍教师有鲍尔滕、弗莱尔、奥利维尔、马石等。 中文教师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WAP马丁自1869年起担任首席教师,至今已有25年。 起初,博物馆只有英语、法语、俄语三个班级,后来又增加了德语。 、日语、天文、算术等课程。 招生最初仅限于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1862年6月仅招生10人,后来扩大招生范围,包括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文人墨客。 30岁以下、进士、满汉及京外五品以下科举官员,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学制最初定为3年毕业,但光绪二年(1876年)后改为两种:从外文到天文、化学、测地学的进士8年毕业;从外文到天文、化学、测地学的进士8年毕业; 年龄稍大一点,只借用其他学者的译文的,5年就毕业了。 除中文外,大部分课程均由外国人教授。 考试严格,有月课、季考、年考三种。 主要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排名上的,升官,排名下的,留库,下的,除名。 图书馆的待遇比较好,除了伙食、书本、纸笔都是政府提供的。 每月还有10两俸禄。 同文馆课程中基本没有“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 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从事政府翻译、外交官员、洋务机关官员、学校教师等工作。 图书馆设有印刷室和翻译室,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国际法、经济学等书籍20余种。 此外,还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光绪二十七年(1902.1)12月,并入首都大学,是创建于1898年的中国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

可见,同文博物馆是应外事需要而开设的,但其课程设置也考虑到了一些自然科学基础。 我们在介绍同文博物馆的同时,值得介绍一下里面使用的自然科学教材,以便一睹当时水平的大致情况。 同治七年(1868年),同文馆刻本《格物归算》共8卷,由首席老师丁维良编撰。 丁伟良认为,中国的国民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受到纯文学、伦理和政治框架的制约。 ,从而在自然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 即使是最资深的中国学者,对于石头为何落地的了解也不比牛顿之前的欧洲人多。 因此,他不受系统或章节的限制。 选择适合学生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来写。 例如,《气学》这本书的第五卷分为前面的章节“论天气(空气、大气)”,包括“天气压力”、“论天气膨胀和收缩”、“测量气球”、“测量飞机” “, ETC。; 下一章《论热》包括《论天气寒暑胀缩》、《论寒极》、《求寒极》等。 最后是《测量语音学》,包括“测量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速度”、“声音的实质传播”等。《格物测量》前三卷是“力学”,占了很大一部分。后五卷为《水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力学》卷一六章,《物的动静论》、 《论物质的吸引力》、《论事物的重心》等;卷二有《论力的划分与结合》、《论枪械》、《论摆动》。第三卷共七章,《论杠杆》、《论斜面》、《论梁木的强度》等。的计算都是基于物质力,而力学的原理适用于一切事物,所以不仅力学在先,而且力学也更详细,所以分为三卷。 无非是力学的一个目的,而力学其实才是学习的根源。

“作为物理学的基础,丁海亮对力学的重视不无道理,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格物测量》将‘格物’和‘测量’结合起来,就是结合体。”丁伟良在序言中论述了自然科学理论与算术应用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格格格物与算术是相互排斥的。 只知算术而不懂算术,那就是空的,没有支撑的; 不懂算术而学揉物,则狭而不广。 其次,只有相辅相成,钩子才能深邃深远……如果你想读这本书,你应该熟悉算术,因为书中所有的算术原理都是用来推演物理力的,其目的是使用算术而不是谈论它。 除了几何学、形态学、毕达哥拉斯学之外,除了在代数中常用之外,它的微分和积分总是被借用作为最后的手段。 “课本中的每一章都解释了公理和公式,并附有一道题,该题有比较详细的求解过程。当时不适合用西方常用的符号和公式进行计算和计算。”在《格物测量》的解释书中,丁伟良对书中使用的各种中文符号做了详细的规定:如明为半径,阴为土力,C为常数,吴代表未知数。数、A、B或子,丑代表季,也有使用“春”、“秋”字的地方,插图中的符号均用A、B、C、D等表示。书中涉及到的科学定理,也被丁伟良用地道的文言文表达出来:例如:问:“牛顿力学三原理是什么?”答:“物体静止的原因是它不可能。受力移动;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是由于持续的力造成的; 首先,物体施加的每一个力都会产生效果; 第二,每一个施加的力都必须有一个与其相等的阻力; 这与我们在当代物理教科书上读到的牛顿三定律基本一致。1889年同文馆出版《格物更新导论》时,清政府许多高官和士大夫,如李鸿章、徐继社,作序,百般称赞。

说到建立新学校,就不能不说到教会的贡献。 现代科学知识最早是由传教士传入我国的,如明代的利玛窦、清初的汤若望、南怀仁等。 康熙帝本来很欣赏传教士,后来因礼制纠纷(教会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而被驱逐。 鸦片战争后,国家开放,教会再次进入中国。 兴建教堂、医院、学校,从事托儿所、麻风病院等慈善事业,是教会传教的重要方式。 天主教会于1850年在上海创办徐汇公学。基督教于1844年奉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之命在宁波首先建立女子学校。 同年,在厦门建立了两所英国和中国男校和女校。 此后创办了大量学校,其中包括:贞书院(1846年李浪)、英华男学、怀仁女学(1850年鼓浪屿)、贞道学校(1858年厦门)、育英学校(1864年)北京)、皮之文女学堂(1865年北京后迁至上海)、格致书院(福州)、培雅书院、东恩书院(1865年、186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南维礼书院(1865年九江) 、崇实书院(1865年北京,崇实中学前身)、育英艺书(1845年宁波、1867年杭州,之江大学前身)、圣保禄书院(1870年香港)、存阳书院后改名博熙书院,后并入1881年建立的上海书院中西书院,是东吴大学的前身。 此后又有如丽女学堂(1875年在登州)、悦来书院(后改为华英学堂,1878年南翔至吴兴)、汇文女学堂(1882年在南京)等。八举考试取士,基督教带来了西方的教育体系,用科学培养人才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陌生的。 由于这种新的教育无法应对科举考试,而传统观念是读书为官,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把孩子送去教会学校。 敢于尝试的人只有两类:一是想读书但没钱的穷人。 人,因为当时的教会学校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补贴学生的衣食及生活用品。 第二类是那些想在外国海关公司谋生的人。 他们认为教会学校以英语课程为主,有利于培养买办阶级。 不过,大家都觉得进入教堂学校有点冒险,而且非教学的学生很少,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家庭的孩子。 教会办学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基督徒孩子更容易学习。

纵观这一时期的新建学校,官办学校多为技工学校、中专水平,且以商科、科技类居多,理科、人文类的几乎没有。 教会学校也有小学和中学,但后来一些著名的教会大学由此诞生。

洋务运动与教育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派遣留学生。 1870年,容闳写信给曾国藩,请求陈氏送幼童到美国留学。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批准了《送幼子赴美读书条例》。 1872年,陈兰宾、荣荣弘任副委员,率领梁敦绪、詹天佑等第一批30名学生赴美。 这是中国派出学生出国留学的开始。 1873年,沈葆桢派船政学校的30名学生到英国学习法律、制造和驾驶。 但因台湾事变未能成行。 两年后,几名学生被派往法国,与法国人一起学习航运。 这是正式派学生赴欧洲留学的开始。 1877年,李鸿章派船政学校的学生到美国学习制造和驾驶。 1890年,首相府报告,每届会议均由英、俄、德、法、美五国部长主持。 2名学生。 1896年,日本公使嘉鱼出使日本,带唐宝鹗、胡宗英、纪一辉等13名学生留日。 这就是派人去日本的开始。 这些学生日后归来,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新知识分子。 分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引用格式:赵开华。 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到国际接轨的历程[J]. 物理与工程,2016,26(6)。

更多相关文章(点击下方“蓝色文字”标题即可查看)

《物理与工程》杂志是一本专注于物理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 是我国科技核心期刊。 它成立于1981年。欢迎投稿。 期刊投稿、审稿、编辑平台为:

标签: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洋务运动 力学 丁韪良

发表评论 (已有2661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