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与原则的区别

91百科网 60 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特殊的问题,如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专业的选择和研究;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爱情的冲突与未来职业的选择等。如何帮助他们避免因上述心理压力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加强大学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当前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则

迄今为止,心理健康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指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协调的过程。 性格稳定。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学习能力强; 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格完整、统一; 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与社会协调的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 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生追求知识和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抵御诱惑、经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临床观察:当代大学生心理脆弱,表现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 究其原因,与教育不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塑造有关。 在大学生中,有些人因为考试不及格或失恋而产生自杀念头; 有些人因为实现与理想相去甚远而绝望; 有些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封闭自己。 大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方面与自身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家庭、社会环境有关。 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7岁至21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他们面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 问题不知所措,心理冲突时有发生。 各种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化解,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精神疾病。 为了赢得激烈的高考,当代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上,而父母的过度溺爱让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习、生活、交友、爱情、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小挫折让人难以忍受,导致精神疾病,甚至逃学、自杀。 从环境因素来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 个体选择人生目标的机会越来越多,平衡矛盾的难度加大,内心矛盾加剧,产生了焦虑不知所措的感觉。 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失衡,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5.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方案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帮助。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快乐的情感特征。 因此,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出一定的努力,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已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要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适应能力、意志力、创造力、自信心等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健康成长,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 最好做好充分准备,引导他们科学认识自己,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排版|李从

回顾|周海涛

标签: 心理健康 大学生 大学生现状

发表评论 (已有4056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