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以素养为导向

91百科网 40 0

叶子儿童艺术

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中考评分科目”。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4个省份启动中考美育评分工作。 与此同时,6个省、12个地市开始对中考美育进行评分,分值从10分到40分不等。 力争2022年实现美教中考全覆盖、全面实施。

以素养为引领,处理好教育点与育人的关系

“一旦美育纳入中考,无论成绩如何,为了进入理想的高中,孩子们必然会在美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这对家长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学生。” 记者发现,自文件发布以来,各家长网上社区讨论十分热烈,不少家长开始“抱怨”。 市场上不少培训机构开始“顺势而为”,这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焦虑。

对此,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的分数。 “我们会测试学校教的任何内容。” 测试的内容就是课程内容,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正涛表达了他对将美育纳入中考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真正引起社会各界对美育的关注。 但“关键在于如何进入。探索进入中考的最佳途径,不仅要提升美育的价值地位,实现美育的教育功能,而且能够将美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与其他科目、其他‘教育’也要处理好考试和育人的关系,教育分和育人的关系,就是在育人的同时育人,通过育人来育人。”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斌表示:“美育的考核应该是艺术素质。考核不应该是有才华的学生必须有高分,而应该以素养为导向,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艺术,学习基本的认识、审美、判断力,但详细的评价标准是必须制定的,家长不必着急送孩子去补习班。” 罗斌还指出,过去也强调美育,但缺乏实际出发点。 “重新重视美育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后,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美育课程已经以前有过,但不一定好不好,比如饭后餐饮,这一政策将“餐饮”的地位提升为“正餐”,让学生“吃得好”,而不仅仅是营养。 ,还要“吃得好”。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发达的学校美育也可以防止家长涌向校外培训机构。 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实验中学校长何彩虹认为:“只要把艺术能力的提升从学生学习开始落实到中小学校建立健全艺术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以学生为本。 通过实施个人提升计划,完全可以避免“功利补习”、“花钱补习班”的现象。 在保持艺术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校园活动与艺术考核相结合,可以全面营造学校的艺术氛围,更重要的是要把美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

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课堂美了,学生也美了。 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实验中学,除了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外,还有30多个社团供学生选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艺术。 通过课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但何彩虹校长坦言,学校未来仍面临师资不足的挑战,无法承担起美育建设的重任。 “学校有1278名学生,只有2名专职音乐老师、2名专职美术老师、2名兼职书法老师。这样的师资储备远远不够,只能选美术其他专职教师的导师”。

对此,李正涛认为,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数量,更要注重教师的质量。 “后续的教师培训、师资培训、教师发展,必须贯穿美育内涵,提升教师审美能力。 这也是教师的新时代。 新的基本技能和新的素养。 只有教育者先变美,课堂才能变美,学生才能变美。”

对于可能出现的师资短缺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晔认为,解决办法有三个:“一是适当增加班级数量,但这可能会导致师生互动不足。所以我觉得可以借鉴疫情期间的经验,采取MOOC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通过MOOC来教授理论课程,相当于腾出了部分班级能力进行线下实践。其次,可以进一步推进虚拟仿真教学,根据课程要求的场景搭建相应的实验平台,学生根据MOOC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线下辅导,这样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我觉得获得学分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采用非课程的方式,比如打卡、分解课程。分成几项活动,毕业前即可满足活动总数。”

很多人认为,在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强美育难度更大。 不过,罗斌认为,乡村教师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都有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美育的元素比较多,比如民族歌舞。 ,这些资源还可以‘反馈’到其他地区。 我们从云南培养了70多名专家,各族教师都能歌善舞。”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整合教材。 例如,音乐课围绕学生熟悉的东乡族“花”进行创作、编曲。 美术课带领学生制作符合当地民族特色的手工作品。 。 唐志立校长认为,农村丰富的自然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带学生参观民间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让孩子进行审美体验和讨论。 “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可以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这些都可以通过现有的美育教师团队来实现。”

树立“大美育”理念,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找美育切入点

“未来的工程师和城市建设者能否更好地理解美学?” 如何让美育课程为工科学生所接受,是北京交通大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此,他们为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开设了产品设计课,共同探讨产品如何“变美”; “艺术与科学”课程引导工科专业学生发现艺术与科学的相似之处,如比例、比例、黄金分割等。 流线与空气动力学的关系,让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乐趣

张晔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在审美理解的构建上相对缺乏。 《意见》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美育体系,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因为美育层面是系统的,解决了中学层面的‘知’层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确实增强了大学层面对美的理解。” 张晔表示,罗斌认为学校应在课程体系中树立“大美育”理念,提供国家要求的全部必修课程。 同时,可以增加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去艺术团学习。另外,美育应该有跨学科的融合。比如语文学科,可以组织学生创作小说片段的教科书剧目。”英语科目中可以写英语戏剧,美育也可以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手工制作一个工艺品,引导学生考虑颜色、比例、尺寸等,美育也可以与体育结合起来。比如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或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泥人、糖人、风筝、景泰蓝等,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老师们要敞开心扉,共同寻找美育的切入点。”罗斌说。

张野对此表示赞同,“首先,老师应该做出这个改变,把对美育的认识从‘手’转变为‘脑’。以前舞蹈课可能教学生几段舞蹈,小提琴课可能会教学生一些舞蹈。”当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以“手”为核心的理念,其实艺术是需要有一个“大美育”的理念的。通过案例式、研究式、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各种人类艺术形式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判断力,学会识别和欣赏,有意识地屏蔽丑的东西,认识美的东西。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

标签: 中考 艺术 张野

发表评论 (已有26613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