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物更新、灯火通宵、昼夜、完全不同、不得已、光与色、声与光、各种颜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年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 揣摩文章中的表达顺序,体会细写和粗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盛大与热闹,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用一种表现手法来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
教学流程:
1.复习:听写生词,与课文对比,检查并纠正错误
早期,蒜瓣,玉石,色香味美,饺子,杂菜,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寺庙、庙会、灯笼和五颜六色的装饰。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填写了表格并进行了报告和交流。 现在回忆起来,同桌们议论起来: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1.书写顺序:按时间顺序排列。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这天煮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新年。 除夕夜很热闹,但初一的景象就完全不同了。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
3.区分细节并练习朗读
1、区分细节和遗漏: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标记细节部分。
(2)小组交流:明确作者详细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细写作的四个部分,注意朗读正确、流利。
(1)自由练习阅读。
(2)示范朗读:你认为哪一部分读得好,哪一部分读得好? 通过阅读、评价、小组练习,达到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的目标。
4.将片段写得深入细致,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老舍先生详细写下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 深入阅读,勾勒出印象最深的地方,根据自己对新年的感受做一些笔记,准备和大家交流。
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要注意阅读与理解的结合。 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风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领略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沟通要点包括:
1、腊八:煮腊八粥,泡腊八蒜。
(一)煮腊八粥:“粥是用各种大米、各种豆类、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 我体会到了老舍先生通俗有趣的语言。
(2)泡腊八蒜:“到了年末,蒜绿如翡翠,醋也有辣味,色味俱美,让人忍不住要吃再来点饺子。” 强调“色如翡翠”、“色美兼具”,我们可以体会到老舍先生的语言简洁,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所在。
2、除夕夜:抓住概括句“除夕夜真热闹”来体验一下。
(一)从人的活动角度去体验。 “家家户户都在赶着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在外打工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除了很小的孩子,没人睡觉”,足以看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庆祝除夕夜,这当然是热闹的。
(2)从“味、色、声”的角度去体验。 “酒肉味四溢”、“红红的对联”、“五彩缤纷的年画”、“家家通宵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停”,老舍描述的这一切香到色到声,充分表达了除夕的“热闹”,展现了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经历。
(一)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休息,大部分商店要到初六才开门。
(2)民间活动:中午之前,男子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妇女在家中接待客人。 商贩在寺庙外摆摊,孩子们喜欢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和骆驼比赛! 总之,大家都很忙,要么走亲访友,要么逛街,要么玩游戏。 真的很放松。
4、元宵节。 主要通过灯的描述来了解。
(1)勾画写灯的句子,并朗读理解。
(2)谈谈自己的经历。
灯的数量很多:从“到处都是灯”、“整条街看起来像一场婚礼”、“著名老店挂了几百盏灯”、“家里有灯”等短语中可以感受到。 , 也。”
灯的种类有很多:可以从“各种颜色”、“有的都是玻璃的”、“家里也有灯”来感受。
(3)老舍先生着重描写了灯具的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什么目的?
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节确实是一个美好而幸福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节的一般开头句和结尾句。 作者采用了总-部分-摘要的段落结构。
5. 复习全文,体会写详细和缩写的好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在概括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还重点突出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这样,春节的风俗习惯能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这也是写得详细的好处。
版式设计:
北京春节
北京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祥和的团聚
如果你喜欢文章,可以点赞关注,学会找到我不迷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