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史蒂芬·霍金逝世一周年纪念日。 2018年3月14日,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结束了他76岁的传奇一生。今天是霍金逝世一周年,但他创造的神话并未消散。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 - 2018年3月14日)
大家记忆中的霍金或多或少都带有标签。 很多学生在读书写论文的时候,最喜欢的例子就是霍金。 他逐渐成为一个肢体残疾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励志象征,甚至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 我们习惯于用抽象的词语来概括霍金,比如“最伟大的”、“最杰出的”、“最卓越的”等,但谨慎的评价却很少见。 霍金本人曾表示,他不喜欢被吹捧为“爱因斯坦的转世”。
本文作者从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开始,回顾霍金祭坛在世界各地的形象。 归根结底,他有聪明的头脑,但也有个人性格的局限性。 “超凡的智慧并不一定意味着超凡的品格。在奇妙的思想宇宙旁边,存在着一个人性的黑洞,里面包含着一个最普通人的各种性格、情感和感官粒子。”
《万物理论》(2014)中的早期霍金,由埃迪·雷德梅尼饰演。
科学偶像的另一面
撰写者 | 李夏恩
霍金去世已经整整一年了,但他创造的神话并未消散。 回顾去年3月14日,霍金的去世形成了巨大的浪潮。 谈论霍金的声音,就像洪水的琴键击打着数万架钢琴的声音——各个媒体齐声哀悼,各个媒体齐声哀悼。 一个微信公众号一起流泪。 如果智能手机可以像毛巾一样拧干,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拧干一桶眼泪。
霍金去世引起的轩然大波,只是他多年来积累的声誉的导火索。 名气的火药,早在他生前就已经源源不断地灌入轮椅上虚弱瘦弱的身体里。 他的计算机合成的“电子磁声”几乎每只耳朵都能清晰辨别。 一位霍金的女粉丝这样形容霍金的声音:“每一个音节都像是心灵的电击。” 2012年,在加州圣何塞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当工作人员推着霍金走上讲台时,坐在观众席上的数千人齐声站起来,热烈的掌声几乎盖过了他的演讲。 经典的开场白:“你好,我的名字是史蒂芬·霍金。” 兴奋的观众称赞霍金是一位“与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并列的伟大科学家行列”的伟人。 我很高兴能亲眼目睹这些伟人的活着的代表。 这也是全球亿万霍金粉丝的共同心声。
在这些霍金崇拜者眼中,这个瘫坐在轮椅上、日渐衰弱的人形物体,却处于地球智慧食物链的顶端。 靠在椅背上的那个头,蕴含着无限的宇宙,不是吗?
霍金在剑桥校园。
最后这句话本来应该是一个反问句,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霍金的一生,你会发现这句话更适合作为反问句。 非凡的智慧并不一定意味着超凡的品格。 奇妙的思想宇宙旁边是一个人性的黑洞,其中包含着最普通人所拥有的各种性格、情感和感官的粒子。 这些粒子不断地运动、结合、碰撞、放射出辐射,形成了这个智慧生物的人形身体,赋予了他作为人类的各种要素。 哪怕这些元素被囚禁在萎缩麻痹的皮肤里半个世纪,但这至少证明了这个几乎被崇拜者崇拜为神的家伙终究还是一个人。
生而为人:智力的宿命论
“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不过,我估计那天出生的婴儿大约有二十万,但我不知道后来是否还有其他婴儿出生。对天文学感兴趣”。
霍金的坦白对于那些坚信伽利略和霍金这两位世界知名天才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的宿命论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如果霍金知道自己去世的日子恰好与爱因斯坦的生日是同一天,他一定会想方设法避开这一天,免得喜欢怪异力量的媒体和舆论对这一巧合大做文章。 其实,如果硬要找联系的话,卡尔·马克思的忌日也在这一天,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位革命思想家的唯物辩证法对霍金的宇宙起源理论有任何影响。
霍金(左)和他童年时的妹妹。
在他的言论中,霍金拒绝接受命运及其最终控制者:上帝。 在接受好莱坞著名女演员莎莉·麦克莱恩的采访时,霍金对她提出的“你相信有一位创造并主宰宇宙的上帝吗?”的问题给出了清晰简洁的回答:“不。” 。 对于他的研究来说,上帝和命运都是干扰项,使得那些纯理性的逻辑推演无法正常进行。
但讽刺的是,霍金似乎认为,人类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着“三岁就大,七岁就大”的“规律”。 在接受采访时,他认为自己从小就对事物的内在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在为他未来的研究铺平道路。
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宿命论——一个人的命运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而随着他的成长,他也越来越走向命运赋予的轨道。 无论是别人为霍金撰写的传记,还是霍金自己的自传,都煞费苦心地反复强调这一点: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生活在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海格特区。 他的父母都是专业的大学教师。 他从小就喜欢制作电动模型和电子设备,还设计了一款中世纪战争游戏,每颗棋子都附有详细完整的家族谱系。
霍金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学位后与妻子简和儿子的合影。
对于霍金的传记作者来说,这最后一点足以证明霍金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气质此时已经开始显现”。 但如果你把霍金的童年生活放在横向对比线上,你会发现这个在传记中被描述为独一无二的早熟孩子并没有太多独特之处。 欧美战后一代孩子的童年几乎都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重建时期的国家建设和冷战初期铁幕两边的科技战争对儿童世界的影响是大量与工业建筑、电子技术相关的模型玩具的创作,以及与军事战争有关的棋盘游戏。 许多男孩热衷于在地图上标记不存在的边界和堡垒并玩虚拟战争游戏。 如果霍金的出生再推迟十年,出生地改到美国,他很可能会像当时的美国孩子一样对自制原子弹的化学游戏感兴趣。 但这并不一定证明他将来会成为第二个奥本海默。
然而,年轻的霍金确实在一件事上表现出了独特的天赋,但那不是科学,而是霍金后来嘲笑和拒绝的神学。 高中时,霍金曾将注意力转向神秘主义和宗教。 他对宗教的兴趣甚至使他在中学三年级结束时获得了学校的神学奖。
正是在这段宗教兴趣时期,人格粒子从霍金心灵的黑洞中释放出来。 他的一位高中朋友迈克尔·丘奇回忆起一次谈话,他们正在讨论一个充满激情的话题:生命的意义。 但霍金的表现却给了他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
“我突然意识到他是在鼓励我欺骗自己,而且他似乎在居高临下地看着我。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时刻。”
这种居高临下的戏谑,正是霍金性格傲慢一面的具体体现。 傲慢的背后隐藏的是强烈的统治欲。 对于霍金来说,这种基于傲慢的统治欲就像一个孩子般的上帝,手里拿着放大镜,像蚂蚁一样窥视着一切。 霍金非凡的智力天赋却更加增强了他的傲慢,让他可以开玩笑地用这把放大镜聚焦于一点,而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
如果你仔细阅读霍金的自传,你会发现这位智力超凡的天才对智力平庸的人有着一种不自然的冷漠。 霍金的养弟爱德华就是一个例子。 霍金在自传中只给了他一段话,声称他“几乎没有进入我的童年生活”,因为“他与我们其他三个孩子非常不同,完全不学术、不知识分子”。 段落最后,他以完全客观的语气讲述了自己的死亡过程:“他于2004年去世,死因永远无法确定,最可能的解释是他被装修时所用的胶水烟雾中毒。”他的公寓”。
霍金似乎认为向缺乏智力的人倾注情感是一种浪费。 这种知识分子的傲慢主宰了他的一生。 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只会加剧这种傲慢。 正如霍金本人所坦言的那样,当时高校的氛围是一种知识至上的氛围。 不费吹灰之力、仅靠天赋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天才是最受人尊敬的,而刻苦学习、埋头苦读的家伙则只配得上“书呆子”这个轻蔑的称号。 “试图依靠努力来突破智力所设定的界限,只能是徒劳的。” 这句出自霍金口中的“名言”,绝对会让努力的人心寒,但这却是霍金宿命论最恰当的表达。
拥有如此非凡的天赋,毫无疑问霍金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但这些专业领域的成就能否转化为今天举世闻名的名气,还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够成功背诵出每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字,更何况霍金一生都没有获得过这个象征着该学科最高成就的奖项。
这时,疾病将一种名为“运动神经元病”的罕见疾病作为礼物“赠予”了霍金。 疾病禁锢了他的身体,却没有剥夺他大脑中的天赋。 名誉和荣誉坐在轮椅上摆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只能用命运来解释。 有无数的可能性会导致霍金今天的成就相反,但霍金选择了困难但最好的可能性。
但当这份命运的礼物第一次交给霍金时,仍然引起了绝望。 几个月来,他躲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一边喝酒一边听瓦格纳的音乐。 就像当年维也纳美术学院没考上的年轻希特勒一样。 但似乎没有一个笃信宿命论的人将这两点联系起来。
霍金在实验室中体验失重状态。
名声大噪:轮椅上的科学明星
“我不知道哪个更有名,是我的轮椅、我的声音和我的思想,还是我自己?”
如今,瘫痪在轮椅上的霍金和他的电脑合成声音已成为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名人的专属标准。 但当这张轮椅刚推到他面前时,就带来了绝望和艰辛。 医生预测他的寿命不会超过三年。 日益萎缩的身体对他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 更糟糕的是护理人员,尽管他们到达时往往是出于善意,但他们绝对无法忍受照顾“这样的病人”。 其中一名看护人趁机提出无理要求,强迫霍金为她向大学借抵押贷款。 请求被拒绝后,她“开始大喊大叫,在地上打滚,用脚跳,半夜殴打她”。 她的乳房在斯蒂芬的床上跳舞。”
把这些困难和烦恼一一解决的人就是霍金的妻子简。 尽管她知道丈夫随时可能睡着,家庭生活会很困难,但这个坚强的宗教女人还是尽力忍受着一切。 可以说,如果没有简的存在,霍金是否还能活下来并出版他令人震惊的畅销书《时间简史》,目前还不清楚。 尽管霍金最终在感情上背叛了他,找到了另一段爱情,但简在回忆录中仍然对不忠的前夫表现出了同情和怜悯,而不是严厉斥责——对于一个妻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牺牲了。 大的一个。
1965年,霍金和他的妻子简·王尔德。
然而,简的回忆录揭示了人们对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先知崇拜的另一面。 也就是这种崇拜所带来的名誉和荣誉在多大程度上与霍金内心的傲慢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从而结合成了毁灭家庭和婚姻的毒药。 这一切的分界线就是被全世界霍金迷奉为圣经的《时间简史》的出版。
霍金最尴尬的时期是他写《时间简史》的时期。 他的黑洞理论在1985年之前就已经成型,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声名鹊起。 他的第一本合着专着《时空的大尺度结构》于1973年出版,成为剑桥大学出版社历史上最畅销的研究专着之一。 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跻身世界级物理学家之列。 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他来讲学。 远在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他也收到了邀请。
但所有这些名声都仅限于物理学学科。 虽然在专业领域他仰视士林,但他却远远没有享受到特权。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霍金只是一个难缠的病人,他们不会将他视为《时间简史》上映后人人崇拜的偶像,并会为能为他服务而感到自豪。 但默默无闻的好处是,不会有人打扰霍金家人的私生活,而且在专业领域的名声也不会让霍金过于沉迷于自己的成就。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只是一个需要妻子时刻陪伴的瘫痪病人。 除了他的才华之外,他一无所有,只有简的关心、呵护和爱护,这无疑是他所拥有的一切。 对于简来说,霍金既是一个深爱的丈夫,也是一个深爱的孩子。 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生活上,霍金都深深依赖她。 因此,虽然简与霍金在宗教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霍金此时还不是公共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观念的差异不会演变成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战争。 尽管霍金有时会用幽默来取笑简的宗教虔诚,但他愿意做出妥协。 他在《时间简史》的结尾写道:
“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在一般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立即理解它,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 然后每个人,哲学家、科学家和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关于人类的讨论。 以及宇宙为何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将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因为那时我们就会理解上帝的精神。”
霍金将这本书献给他的妻子,但他并不知道这本书会成为畅销书。 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非常诚实的。 为了钱,他必须赚取延长生命的费用,以减轻简然的负担。 霍金本人将这本书定位为一本科普读物,向公众推广他的理论。 他甚至犹豫是否要在书名中使用《简史》这个词,认为这太轻浮了。 但该书的出版商班塔姆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让霍金相信,《时间简史》的书名“简洁明了”。
结果远远超出了霍金的预期。 这本书就像一颗核弹,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热烈讨论的蘑菇云。 Bantam Publishing 的营销策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版商的读者网不包含诸如“专业精神”之类的晦涩术语,而是告诉读者这是一本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写的书,它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的问题。 关于去哪里这一基本问题的热门读物。 霍金坐在轮椅上的形象被印在封面和海报上,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敬佩:既然一个残疾人能够凭借坚强的意志让大脑中的天赋突破身体的禁锢,那么他能做什么呢?书中所表达的观点也一定是经过火淬炼的智慧之言。
英国班塔姆戴尔出版集团出版的《时间简史》原版封面。 国内中文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翻译出版。
到1988年夏天,《时间简史》已经连续四个月位居畅销书排行榜,仅在美国就卖出了50万册。 第一个霍金粉丝俱乐部在芝加哥成立。 在高中和大学里,学生们穿着印有霍金坐在轮椅上照片的 T 恤四处游行。 在一次售书活动中,数千名霍金粉丝穿着霍金T恤高呼“英雄!”
霍金开始享受他的名声。 他很高兴在街上被各种陌生人拦住,索要照片或签名。 他带着他标志性的露齿微笑,饶有兴趣地倾听着人们倾注的钦佩之情。 当他得知自己的《时间简史》与畅销鸡汤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时,谄媚的笑容再次挤在他瘫痪的脸上。 因为后者五年内卖出了1000万份。
名声的洪流冲垮了内心的大坝,前所未有地暴露了霍金的阴暗面。 简发现被名气包围的霍金变了。 “幽默感现在似乎消失了,明亮的眼睛变得严厉和冷酷,多年前吸引我的坦率也不复存在了。他以前值得称赞的坚韧精神现在变成了一种自觉的固执,而那种固执已经成为一股超出他自己控制的巨大力量,影响他的行为,改变他的性格。” 《时间简史》对宇宙终极问题的解释,引发了许多未确诊的疯子和狂热粉丝的转变。 不请自来的崇拜者挡住了门。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半夜打来电话,要求与“教授”通话。 他们不顾时差,都宣称自己发现了“宇宙之谜”。 其中一位佛罗里达人强烈要求与霍金交谈,因为他“确信世界将在一个半小时内终结”。
简所期盼的只是与霍金平静地生活到老,但沉迷于名誉的霍金却屡屡击碎妻子可怜的愿望。 1989年4月,霍金终于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 “一个由一位活泼的女士带领的美国摄制组”来到家里,表示要拍摄一部名为《时间简史》的纪录片。 简最初信任这些人,他们承诺“任何干扰都会降到最低限度”。 但当拍摄正式开始时,所有的承诺都消失了。 家具被推来推去,桌椅全部移开,“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弧光灯和反光镜,全部挂在冰冷的金属框架上,长长的电缆在地板上蜿蜒曲折。拖着它进出各个房间是非常危险的。” ” 在这部所谓的真正的纪录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简和孩子们必须在镜头前摆出导演要求的做作的态度和姿势。
“我就像马戏团里一只驯服的动物。” 被媒体随意操纵的简只能默默反抗,却无法将镜头拒之门外,因为霍金“已经养成了张扬的嗜好”。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霍金贪得无厌的名誉欲望而设置的傀儡装饰品。
最后的崩溃发生在1990年2月17日,霍金突然不辞而别。 他和他的女护士、已婚妇女伊莱恩搬到了另一处住所。 第二天,精神麻木的简突然接到霍金的电话,让她和孩子赶到埃尔斯特里的工作室,为电影版《时间简史》拍摄一组家庭场景,并要求他们到“展现出过去的快乐、和谐的面貌”。
简拒绝了。 对她来说,这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明星不再是她的丈夫,而是一个沉浸在名声中的大脑,包裹在曾经是斯蒂芬·霍金的男人的皮肤里。
霍金出席《万物理论》(2014) 首映式。
罐子里的大脑:无神论圣殿中的诸神
霍金的头被放置在一个玻璃罐中并悬浮在半空中。 台下的喧闹声让他感到有些恼火,于是他猛地从眼中射出两道红色激光。
这当然不是现在发生的,而是一千年后发生的。 在这个未来的时空里,月球被打造为游乐场,火星则是中国人投资建设的大学城。 海王星上居住着圣诞老人,每年12月25日圣诞老人都会来到地球进行大屠杀。 地球平均每周被外星入侵者占领三次,其中一次被一群龙虾占领。 唯一不变的是,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霍金仍然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 原本他的下半身是多余的,唯有头部更利于发挥他的非凡天赋,这样他才能用最刻薄、最自负的言语碾压地球上所有人的智商。
霍金在《辛普森一家》中的动画角色。
美国最流行的另类科幻系列《飞出个未来》为霍金塑造的形象正是这样:自负、傲慢、卑鄙、阴险、霸道。 但有趣的是,剧中为霍金配音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霍金本人。 他对这个卑鄙自负的黑人自我相当满意,就像他对同一个团队创作的长篇美国连续剧《辛普森一家》中的自己一样。 形象很有辨识度,虽然片中的霍金也是一个自负卑鄙的反派。
进入21世纪,霍金比《时间简史》时代更加热衷于出现在各种媒体中。 他的《时间简史》已在全球重印数十次,销量高达2500万册。 他的粉丝遍布世界各个国家。 只要屏幕上出现他坐在轮椅上的形象,就会引起收视热潮。 1993年,他首次在电视剧中“上路”,在《星际迷航》第六季第26集中与爱因斯坦、牛顿打牌,变相完成了他秘密的夙愿:与爱因斯坦、牛顿并肩。与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人并肩。 他还在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将著名的天才书呆子“谢尔顿”打晕在地。 在《阿呆与阿瓜》中,霍金更加粗鲁。 他在电话中告诉阿呆不要浪费时间向观众解释宇宙理论,因为“他们的大脑只有豌豆那么大,根本无法理解”。 霍金尖刻的侮辱让观众大笑起来。
《生活大爆炸》剧照。
这不奇怪吗? 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一个公开碾压自己智商的人? 为什么要忍受他刻薄、自负的合成声音? 他们真的能理解这位高坐科学殿堂的神对智力平庸的凡人发出的宣告吗?
也许对于霍金的崇拜者来说,这个瘫痪在轮椅上的家伙和那个发型夸张、在舞台上咆哮的歌手没有什么不同。 人们只是从他那里得到他们需要的部分:身体残疾。 智健的励志榜样,具有非凡智慧的天才大脑,预言人工智能和世界毁灭的预言家,难以捉摸的精神导师,或者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撮时尚笑话调味料:
“霍金走了。”
“天哪,你是说他站起来了?”
可悲的是没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