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网络欺凌该怎么办? (主题)
法治时报记者 张星
“我刚刚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追星评论,却引来了一群网友的谩骂,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和同学发生矛盾,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些辱骂性的信息,一时的发泄也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受到伤害。”……
使用不良网络表情包侮辱、虐待未成年人; 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肉搜索”,恶意传播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 通过恶意照片、捏造谣言等方式诽谤未成年人,这些都是常见的网络欺凌行为,很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
当前未成年人面临哪些网络欺凌问题?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如何依法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近日,记者走访了该网站。
未成年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小林是海口一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 由于他长期寄宿,父母给了他一部手机,用于作业和日常通讯。 但最近,小林的妈妈发现他有点厌恶手机,不愿意和父母视频通话。 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小林才说出了原委。
原来,小林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追星评论,不料却引来了不少恶意评论。 不少网友也谩骂他,称他“一点品味都没有”、“视力有问题”。 由于无法接受这些评论,小林只好卸载微信来避免这些问题。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我们还是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评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 小林的妈妈说,经过她的耐心指导,小林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以逃避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网上的评论,但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并解决它。
“希望学校能加强防范网络欺凌的宣传教育,让孩子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样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小琳的妈妈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网络暴力、网络欺凌案件中,重要的行为者是未成年人。 尤其是网络欺凌多发生在同学之间,未成年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经过。 一些实施网络欺凌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网络欺凌,并认为自己有在网上言论的自由。
“如果网友骂我,我一定会骂回去,这样我心里好受一些。”海口市梅园小学六年级学生肖鑫说。
“我一般都会忽略一些网络攻击语言,如果严重的话,我会选择告诉父母、老师,或者报警。” 海南农垦中学二年级学生陈某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学适龄儿童更容易出现像小燕这样的过激行为。 大部分受访中学生能够理性应对网络欺凌,并通过向家长、老师等渠道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家校合作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已经完全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预防和消除网络欺凌的发生已成为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
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孩子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很多,很难避免一些网络语言攻击。 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我会教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无论是被骂还是被骂,都要想想自己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我会慢慢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适当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注意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用语。”市民黄女士说。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条例》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 海南华侨中学心理系主任陈爱珍表示,要通过法制教育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受到家庭、学校等各方的重视。” 陈爱珍分析,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欺凌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学校法律意识缺失造成的。 可以通过主题班、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科普方式,增强学生对网络欺凌的定义、危害和法律责任的认识,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接受采访的相关专业人士建议,应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网络欺凌行为。 此外,网络平台要加强人力和技术筛查不良信息,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删除、封号,净化网络环境。
通过法治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记者了解到,《条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网络未成年人保护的综合性立法。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近日,网易游戏宣布,将积极落实《规定》要求,全面新增“未成年人模式”,将为用户提供一键内容拦截、“网易家长关怀平台”管理、反网络欺凌等服务。其他保护功能选项。 目前有34场比赛。 首批试点产品已完成“小模式”部署。
如何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 万宁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吴一凡表示,一方面,未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不做键盘侠,不参与网络霸凌,不发表侮辱诽谤言论,不造谣、不信谣。 如果您遇到网络欺凌,请立即通知您的父母和老师以寻求解决方案。 您可以通过截图或拍照的方式保存相关证据,并向发布平台举报,必要时可以报警。
“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引起家庭、学校等各方的重视。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各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强化网络监督治理, ”吴亦凡说道。 。
据了解,《条例》第三章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并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网络欺凌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 如果未成年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正确认识,其行为就会更加恶劣。 因此,必须加大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防止未成年人盲目跟风。
“网民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一种网络欺凌行为。” 海口无查“野牙”专案组检察官张云表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播未成年人信息。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未成年人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张云提醒,未成年人发现自己受到网络欺凌后,应记得及时保存相关网络信息。 他们可以利用截图、截屏、保存网页、拍照等方式保存和收集证据,并积极向家长、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寻求指导和支持。
只有各方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清晰的网络空间,让青少年在阳光下上网、在关爱中成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