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上外高翻口译前十总分前五,聊一聊我的备考历程

91百科网 20 0

在上海外语口译首届考试中名列前十名、综合前五名。

说说我的备考过程

作者:冲冲

个人情况

六级613分,四级88分,词汇量1w5+。

词汇是最基本的方面,下面不再具体提及。 我想说,前期最好多积累词汇量(1w2+)才能通过入学考试。 您可以使用应用程序、外文期刊阅读材料和词汇书。

如果你想考上外国语学校,可以参考基础知识,但不必太关注分数。 毕竟上外国语学校的考试和这些有本质的不同。 基础好了,路就会更顺畅。 基础不好就补吧!

考试准备时间表

1. 宏观时间线

大三:

决定考研,目标是成为一名外语翻译,每周翻译四次

八月至十月:

我把政治学完了,肖秀荣的《千题》1、2,我学了政治真题,每周翻译四篇文章,10月份开始报名胡老师团队初试班(报名中) 12月份,含中英文作文练习)

十一月:

《1000题》三把刷子,徐涛题库,各种政治模拟试卷,一周四译

十二月:

小4,一周翻译两次,准备百科,积累词条

2. 微观时间表(正式考试准备)

上午(8:30-12:00):

阅读国外期刊文章(15分钟内),翻译,做政治题

午休(12:00-14:00)

下午和晚上(14:00-17:00、18:00-22:00):

翻译校对(写中/英文作文)、政治网课(政治校对/错题)

我个人的学习时间是8:30-22:30,最早起床是7:40。 建议不要盲目延长学习时间或者强迫自己早起。 考研本来就很辛苦,没必要在作息方面折磨自己。 适合您的时间是理想的。

另外,整个考试我都是在宿舍里准备的。 我一起床就可以学习。 中间不得不小憩一下充充电(但是考试前一周,我就开始刻意不小睡了)。

第一次考试的准备

1.政治(75岁以上)

看看今年,我客观题得了47分(满分50分),没想到主观题只得了31分(上海主观题分数普遍偏低),不过这个分数足够的。

由于政治已按照原分数计入上外预考成绩,大家不能再忽视政治的准备了。 根据我的经验,花三个月的时间打政治基础是非常值得的。 从上面的时间线也可以看出,暑假政治课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考试,后面的题也从来没有不及格过。

如果你想在政治上获得高分,你必须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会分阶段讲一下我的教材以及教材的使用。

打基础(三个月):

《肖秀荣简明讲堂》(教材,暑期前后上市)+徐涛精讲班(讲解)+《千题》(作业本,完成一章完成一章,共读三遍)

加强:

《徐涛友题库》+腿姐技能课(可选)

短跑:

往届论文+徐涛论文8套+腿姐论文4套(可选)+肖8套、肖4套+肖秀蓉时事总结

内容不多,每天分配两个小时讲政治,效果就足够了。 另外可以听腿姐的技能课,尤其是选择题,其他的都不是很实用。 在选老师方面,最好跟着肖秀荣,如果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再跟着徐涛。

前期答题时不要担心准确性,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盲点。

按照顺序,小8先出来了,所以我必须做彻底,尤其是选择题。 我复习了两遍,把错题做了一本。 做错的题我就重复一遍,如果不行就背下来。 小4在考试前两周发布。 这时候最好保证客观题是35+,这样考试就很有可能是40+。 我也刷了两遍,特别认真对待小4(因为题目非常准)!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如何背政治主观题。 这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部分。 基础阶段上强化班的时候,徐涛会特别指出要背的内容(每年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看最新的视频,不要用以前的!!)。 听课的时候要做好标记,特别注意,这样以后就容易背了。

直到11月才开始背书,然后就根据徐涛公众号的每日背书开始背知识点。 他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基础知识背诵,一个是主题背诵,按照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则来记忆,非常有用。 小4出来后,我会把小4上主观题的重复部分和其他老师的题进行比较。 重复次数最多的一定要背(幸运的是,我选择背的都通过了)。

这里就说说错题本和笔记吧。 我在打基础的时候,就做了电子笔记,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录入了OneNote,这样方便查找。 例如,如果您记不住洋务运动的含义,可以直接搜索“洋务运动”。 这是非常有效的。 稍后,您可以轻松拿起并记住它并将其打印出来(如下图)。

另外,我还有一个“积极”的习惯。 除了把错题记在错题本上,我还会把错题写在打印的笔记本上,并在相应的知识点旁边用红笔批改。 这样常见的错误就一目了然了,考试前需要多看书(如下图)。 画“右”的习惯在我后续的经验分享中会多次出现。

2. 英语翻译硕士(85)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分数高是老师的恩情,而我自己还不到这个水平。

前两年SIEF的题型都是Summary+Essay,今年也不例外,所以理解文章是最重要的。 但问题是,我觉得我没看懂这篇文章,所以就胡乱写了。

我估计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篇文章的陷阱,所以审稿老师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大家的写作技巧和文章的脉络来进行评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打好英语基础就非常重要了。

接下来我分两部分介绍一下我的准备工作:

概括:

这一部分我主要跟了胡老师课程中的外文期刊课和英语精读课。 在每周的外部期刊课之前,我会先阅读发布的文章。 每一段之后,我都会标记出旁边段落的中心思想。 这使得绘制思维导图和理清写作背景变得更加容易。 上课的时候,我会按照学姐的讲解,自己校对。 是否有理解上的遗漏或偏差?

精读课前,我会完成学长布置的阅读题和小结,并在课堂上校对。 课后,我会根据学长给的模板学习写作习惯,精简句子。 另外,我在练习总结时还保持着小学生的习惯——摘录好词好句,可以作为素材,优化自己的表达。

作品:

11月份之前,我还没有练习过英语作文(不要学)。 我一直在积累替换词和句型,有时也积累论据。 我特地买了一个小本子,把看外文杂志时经常遇到的、能用到的词汇单词记在里面。 例如,我会记住“余地取代自由”。

不要贪图这样的积累。 一篇文章最多可以找到三个。 您可以在翻译或写作之前阅读本书并浏览词汇。 每使用一个词,就在它旁边画一条横线(如下图),如果使用了五次,就画“正”。 如果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用词完全改变了,变得更加高级和地道,这对于写作和翻译都有用。 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提醒自己使用新词汇,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只要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即可。

剩下的就是写作想法和落笔了。 11月份后,我报名了胡老师团队的英语写作批改。 我每周写一篇文章,每次都是在一张空白的A4纸上(试卷也是空白的),强迫自己写得笔直笔直。 在写作之前,先想出一个大纲,并精确地阐述每个论点。

上外考试作文字数高达600字,一开始我发现写不出来,就积累了一些例子,扩展了段落。 另外,即使你觉得自己的文笔很平庸,至少写完之后也要检查一下,尽量不要出现语法错误(通常练习三篇文章就会觉得舒服了),然后根据文章进行反思。来自同学的反馈。 至于如何用论据来凸显文章的结构,如何提出创新的论据,需要你慢慢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以上两个练习一定要定时! 考试只有三个小时,我只剩下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写作,这仅仅够检查我的拼写和语法的时间。 而且上外的阅读文章量一般都在2000字以上,花半小时阅读根本不够。

因此,大家一定要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大量阅读国外出版物,如Financial Times/TE/AEON/Bloomberg/SixthTone/CGTN等。 后两者是注重对外宣传的英文媒体。 它们做得很好,适合积累一些描述社会现象的句子。

阅读时无需押注主题(因为押注不会击中目标),你可以选择尽可能广泛的材料来扩展你的知识,只是摘录有趣的想法和过渡句子。 我会把这些资料按主题分类,全部记录在OneNote中。

另外,我还会把自己写作中经常写错的单词和语法点记在错题本上,并通过画批改的方式记录错误的数量。 例如,在“相关”这个词中,我总是把“e”和“a”颠倒过来,所以我会把它写在错误的问题中。 我会在考试前看一遍以提醒自己。 正是这些前期的准备,让我在考场(自称)在看不懂文章的情况下,从容地完成了两篇思路清晰、思路清晰的文章。

3. 英语翻译基础知识(130+)

本课程有两个译本,汉英对照约500字,英汉对照700字。 往年的翻译量已经相当大了,但今年只剩下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可以感受到审稿老师对翻译整体水平的重视。 当我完成英汉测试后,我不太满意,因为有一个品牌名称我无法翻译。 汉英考试更多的是政治性和经济性。 只能说硬着头皮在考场上写。 没想到最后我考了130。 。

接下来我分阶段谈谈我的翻译实践:

打基础(大三):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易传)》和《韩刚三笔》

暑假:

我和研究员一起每周写四篇翻译(两篇EC,两篇CE),并留出周三和周末互相修改之前的翻译(在谈质量之前一定要练习足够,这个阶段要解决语法问题) )。

开学准备:

同上+胡老师团队的翻译课。

短跑:

每周两次翻译+回译+审阅

王洛恩和罗蓓两位前辈提供的翻译是非常好的学习范本,但是一口吃不胖。 所以,我的进化目标是先保证翻译的意思听懂,不犯大错误,然后慢慢按照前辈提供的例子去做。 靠近点。 考试前一个月,我得知自己第二次考试没通过(这让我在等待考研结果的同时怀疑自己)。 参加过CATTI考试的朋友一定都认识韩刚。 经过一定的练习后,还可以配合韩刚老师的教材进行模仿。

顺便说一下我是如何修改翻译的。

首先,我会浏览整个翻译并检查语法错误,不考虑表达和搭配。 因为如果光是语法错误就超过十个,这个练习就没有意义了。 最好先巩固一下语法。

其次,我会根据参考翻译寻找自己的问题,比如是否是句子结构错误或者句子繁琐? 然后在翻译笔记本上记下好的表达方式和句型。 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好的翻译,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表达方式。 例如,“increasingly”可以翻译为“creeping”; 在某些情况下,“自发的”或“自发的”可以被翻译为“突发奇想”。 对于句子结构,我应该多反思和总结,思考被动句或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告诉自己翻译时不要一刀切或死记硬背,要灵活掌握。

第三个,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外部反馈。 无论是与研究人员交流修改,还是与老师、学长修改,都必须让第三方检查你的翻译,接受他们的意见,并及时修改。 最好阅读其他同学的翻译,取长补短。 不要一个人练习。

总的来说,翻译还是需要多练习。

一开始,字数可以任意,只要文字完整即可。 考试前一个月,我会刻意把长度拉长,比如CE 500字,EC 800字。 考试时间相近,每篇文章都有计时! 这个时候,你应该更加注重反思和质量,复习以前的翻译,甚至重做以前的练习,看看自己的进步。 有时间的时候,多翻翻笔记本,让好的翻译版本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尤其是在进入考场之前。

后期练习时,我一般CE上50分钟,EC上1小时40分钟(仅供参考)。 考试紧张,加上检查的时间,就需要三个小时。 大家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检查一下! 我在考场就纠正了我的拼写和语法。

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翻译测试的卷子上有修改的痕迹是可以的。 我个人认为让老师看到你的修改思路也是体现你水平的一部分,证明你对自己的翻译负责。 但前提是保证辊面清晰。

4.中文写作及百科知识(100+)

我在这门课上花的时间最少,成绩也很差。 我真的没什么可分享的。 我只能拿它作为反面例子。 先列出我用过的书籍和资源:《中国文化读本》、《中国文化大纲》、《简明欧洲》《历史》《百家讲坛-史记》王立群(b站)。

上面的书我都没看完,也懒得看胡老师的条目了(胡前辈一脸黑问号)。 我是因为觉得有趣才听完百家讲坛的。 不过,从大三开始,我就开始每天在翻译硕士考研网站上背5条词条。 因为上外不考常规词汇,而且背景知识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准备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很放松。

今年的百科题突然改变了套路。 基本上学过政治就可以写词条。 但问题是我还是有写政治大话题的坏习惯。 我刚写了300字,每个字5分。 第二,我在备考的时候,没有重读高中语文作文。 结果我在高一的一篇文言文考试中毫无意外地通过了考场(只能感谢高中语文老师,我对这篇文章还是有一点印象的)。

第三个坏习惯是我没有准备语文作文材料。 按常理来说,写作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但我对这部分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想要通过考试的同学,还是可以复习高中语文课本,或者多看季羡林、林纾、林语堂、严复等人有关翻译和文化的文章。

上外这几年都没考过实践文考试(不负责任的说,以后大概不会考了吧?)。 所以考前我只报了一个月的语文写作批改,每周写一篇议论文。 我被我的学长打死了(郭学长的黑色问号脸)。

另外,百科问题的量也相当大。 那天我写得太用力,以至于无名指都抽筋了,根本没在意纸。 我只剩下两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答案,所以我只检查了拼写错误。 粗略地说,约有3500字。 如果这种题量持续下去,我给你的建议是降低对百科科目的期望,手写清楚地写试卷才是最大的目标。

复试准备

2月26日成绩出来后,我就开始准备复试。 到复试结束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时间足够了。 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英汉、汉英背诵上,没有笔记,偶尔做一下视译。

因为本科有口译课,所以比较基础。 如果你的基础知识为零,也不用担心。 您可以在最初的测试准备阶段忽略解释,并在得到结果后开始打基础。 只要多练习就可以了。 练习的目标是在脑子里做笔记,完全脱离笔记,专注于逻辑框架。 您可以慢慢延长材料持续时间并稳定在四分钟左右。

我有两个研究员一起练习,每天练习3-4个小时。 一个人最多练习2小时,否则状态会很差。 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我个人认为准备复试比初试还要痛苦。 我一直处于反复自我否定的阶段。

我对自己复试的表现很不满意(老师还算和蔼可亲)。 考试结束后,我躺了一整天。 我什至开始考虑调整,但我还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了考试(最后结果还不错)。

写在最后

最感恩的就是我的室友们。 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互相尊重。 他们从不在公共场合广播自己的声音,这让我省去了去图书馆的麻烦,让我每天起床就可以立即学习。

另外,学校地处偏僻(谢谢),我自己又是宅男。 开学和备考的四个月里,我几乎没有走出过学校,社交互动为零。 这些条件让我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考研的时间(为了炫耀,我们宿舍平均分了400)。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考研虽然辛苦,但绝不是折磨。 但不要被自己感动! 不要以学习时间来评判自己。 学习时间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通过考试。

我个人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 算下来,每天平均有效学习时间在4小时左右,状态好的时候是5小时(按照番茄钟计时),12小时几乎不可能。

至于选择高考,可能是我迄今为止最大胆的决定:我没有做任何后备计划,只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其中,就去参加考试。 现在回想备考,发现考研也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 如果你坚持去考场,把试卷做完,你就赢了。

当然,学校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花费了足够的精力,得到了好的结果,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这是我和上外双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我想热又冷的结果。 但我也知道,有很多人因为择校失误而导致专业课失分,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 实在是可惜。 所以大家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最后,按照国际惯例,我要感谢我的室友、朋友、老师、学长和帮助过我的同学。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亲爱的妈妈,在准备考试和拿到成绩之前,她承担了我的大部分情绪。 垃圾,非常感谢。 ■

作者/虫虫

照片/卡米尔·毕沙罗

胡先生团队制作

支付车票并上车!

标签: 翻译 语法 译文 备考 百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