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能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保持鲜明的文化特色。每一次文化融合,都促进中华文化的重构和重生,始终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风。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其强烈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字| 袁欣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被放在第一位。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厘清我们的文明如何延续、为何延续,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明白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从悠久的历史连续性中认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观众参观北京国家版中央大厅文汉厅(2022年7月30日摄) 李欣/本报摄
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延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从五帝时代的部落国家,到夏、商、周时期的王朝国家,再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始终以国家的形式存在。中国的土地。 并发展。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经历了朝代更替、版图更迭,却依然绵绵不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却没有停止? 从其载体的可考传承性、古今思想文化的交融性、民族精神的恒久关联性可见一斑。
中华文明的载体传承是可以检验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发现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字的传承是可以检验的,确保文明一代又一代不断发展,从未间断。 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3,600 年前。 此后,汉字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等发展阶段,其字形、读音的演变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和甲骨文没有根本的区别。
中华民族创造了浩瀚的文化经典海洋,中华文明就在这些代代相传的经典中记录和传承。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一直是历代儒生的首要学习书籍,从未间断过。 千百年来,《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在中华大地广为传诵,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至今仍令我们欣赏。 中国文学之美。
我国出土的大量考古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例如,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写道:“华夏之民,生于华夏,民立于华夏”。 这就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
中华文明蕴藏着贯通古今的思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体系”。 从其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之争、汉代儒家经典兴起、儒家思想盛行等几个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儒释道并存,宋明理学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成分,特别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以来,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推崇,极大地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形态。 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忧伤而生,安乐死”等,早已渗透到价值观之中中国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它。 从几千年来的前沿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天下为公,民为国本,为政以德为本,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保持信任和谐、与邻为善、与邻为善等,是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根本。 它是中国共产党积累的世界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这是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的直接体现。
中华文明孕育的民族精神将永垂不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培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伟大民族精神时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我国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文明。” 伟大的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长期斗争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结成民族性。
我们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四大发明”,修建了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创造了世界奇迹。
我们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用汗水和牺牲建设了美好家园。
我们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既多元又团结。 他们互相帮助、齐心协力、齐心协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力量。
我们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写下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次。
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荣的文化基因。 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实践的集中体现。 它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彰显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在现代中国传承的精神品格。
中华文明为何具有延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式延续并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发展自身、应对挑战、开创新局面的文化主体性和强大生命力”。
文化主体性造就了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中华文明能够以我们为中心,在受到冲击和变革的同时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特色。 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我们有能力开拓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永远保持文明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绵延不绝。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这就是我们与其他人的区别。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点,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保证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华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经历过多次文化冲击和融合。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如北魏、金、元、清等朝。 他们在中原建立政权后,都“尊经雅俗”,融入并延续中华文明。
佛教东传一度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儒法结构。 然而,思想文化的相互争论和交流并没有使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丧失。 他们反而推动了儒学的更新和佛教的发展,从而使佛教思想经过批判和吸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有人可能提出“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甚至将中华文明定位为“现代化的枷锁”,提出“全盘西化”。 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思想并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来领导救亡运动。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这正是文明更新的结果。
每一次文化融合,都推动着中华文化的重构与重生,始终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只有具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才能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掌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动权。
中华文明的创新、团结、包容、和平,共同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显着特征,是文明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创新、团结、包容、和平共同行动的结果。
诚信创新促进文明延续。 “连续性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一个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 持续而持久的文明在创新中保持活力。 坚持诚信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区别对待,继承传承。 这是文明持久的内在力量。
团结统一保证了文明的延续。 追求“内聚”的统一是文明延续的前提和结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统一传统。 纵观历史,即使遇到动乱和挫折,“文明坚不可摧”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 在这片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土地上,各民族文化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灿烂统一的中华文明。 文明的统一造就强大统一的国家,为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开放包容,维护文明延续。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以单一文化取代多元文化,而是将多种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它越具有包容性,就越能得到认可和维护,就越能持续下去。” 中华文明历来不为其他文明交流所困扰。 ,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从历史上佛教东传和“伊朗儒学”,到近代的“西学东传”、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明始终不拘一格,不断创新。 这种多元、共生、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了外来文化,在交流中完善和更新了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
和平发展是文明延续的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为上,好战必亡”的和平观念。 中华民族始终致力于营造和谐、稳定、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它不搞文化霸权,主张共生进步。 同时,文明的和平本质并不意味着软弱和妥协。 中国人民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 相反,我们以斗争求和平,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这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在和平、和谐、和谐中不断发展,也为建设世界和平、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自己的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解今天的中国为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悠久的历史连续性中认识中国。 我们不仅要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百多年,还要看更加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创造的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其强烈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受屈辱,人民苦难深重,文明一片废墟。 中华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一度无法应对世界的变化,中华文明一度面临断裂的危险。 危难之际,如何延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文明新命运,成为现代爱国志士、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命题。 在各种学说、主张相继失败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拿起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近代实践证明,中华文明拥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拥有振兴中华文明的思想力量。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中国化成就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伟大文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的结果,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中华民族近代一百八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是深刻总结出来的,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结果。
我们能够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于“两个结合”。 一方面,这条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提供了基础。 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日常使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融为一体。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来中国特色? 如果没有中国特色,怎能有今天如此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能真正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
今天,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续的体现。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新命运,将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不断更新,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动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华文明辉煌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