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91百科网 41 0

——深入理解习近平“阐体而用、体体一体”的文化思想

【圆桌对话】

光明日报记者 王静吉 文雅

编者注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阐体用之、体体一体”的理念,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进行了明确概括。应用”。 身体与功能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如何理解“体”与“用”的关系以及体与功能概念的内涵? 如何理解习近平“阐体达用、体用结合”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如何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层面的创新突破和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围绕上述话题,本次圆桌对话特别邀请了四位学者进行讨论。

客人

杨洪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曹润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赵金光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研究员 董彪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静吉 文雅

一、“体”与“用”的丰富内涵及体与功能概念的千年演变

主持人:“体”和“用”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很早就出现在传统经典中。 回顾思想史,“体”、“用”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身体和功能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赵金刚:早在先秦时期就孕育了形体功能的观念,如《周易·系辞》中的“神无药方,义无形体”,“用弱者于物”。 《道德经》、《论语》、《礼之本》、《礼之目的》等中的“道”。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专门用身体和功能的范畴来到了魏晋时期,体机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和阐释。 “用”已成为各流派思想家普遍使用的概念,宋明理学将体用的讨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思想家胡瑗对传统的身体、功能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即“体用文”。 北宋刘毅对此解释道:“圣人之道,有实质,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千古不变,风格也”。亦复;诗、书、史、传、子、集”,其文,可以为后人所鉴; 在他们看来,文化不是一个混沌的整体,而是一种充实的、有用的、有条理的分层知识。 “体”是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原则,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用”是指这些价值观和价值原则的行为要求和具体发展;价值观和价值原则可能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方式对于我们理解身体与功能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启发。

杨洪元:纵观身体与功能概念的演变历史,综上所述,中国思想体系中身体与功能的范畴可以从主体与功能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等维度来理解。 ,以及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从主体与功能的关系来看,“体”是指实体、主体、形状等,即可感知的有形的事物或具有独立性的事物; “用”是指事物的作用、功能、属性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荀子·赋国》指出“万物同宇宙,异体,对人不宜而用,者为数”。 人们相信,存在这样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同时存在,它们只是形状。 他们都是不同的; 尽管它们不能主动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它们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具体就文化而言,身体功能范畴首先强调的是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来看,“体”是万物的根本本质、最高本体或本源。 它是事物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内部所蕴含的必然性的综合反映。 相比之下,“用”是指由本体衍生出来的具体事物,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外部联系和客观形式。 宋明理学经常使用上述辩证意义上的体与用的范畴。 尤其是朱熹大量运用了身、用的范畴,甚至延伸到了对心性的阐释。 文化现象在人类世界中无处不在,身体使用范畴显然可以应用于对文化的理解。

从原理与方法的关系来看,“体”具有根本原理和内部目的的含义,而“用”则指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和内部目的的实现,即具体的方法和外部的目的。方法。 例如,清末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最早由冯桂芬在《小宾路抗议》中揭示,并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正式提出。 最后,张之洞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即“国学是内学,西学是外学;国学主治身心,西学应对世事”。 所谓“国学为体”,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为根本; “西学为用”就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董彪:确实,对身体与功能关系的认识可以从上述主体与功能、本质与现象、原理与方法的角度来划分,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划分不是二元对立结构。 ——功能不过是主体的决定,现象不过是本质的表现,方法不过是原理的运用。 它们是同一有机体的两种不可分割的状态。 因此,中国传统经典中常见“体与用不二”、“体与用同源”、“体与用同”等说法。 “身体和它的功能是相互排斥的”。

对于天地之性的事物来说,体与用关系的统一是自发的。 例如,“道”作为本体,是指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道”作为功能,是指其功能。 具有繁殖、化生和滋养功能。 俗话说:“天有什么好说的?四时行,万物生”。 天的运行不是某种任性、有意识的行为,也不是用言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志或意识。 所以,身体和用它之间是有关系的。 团结是自发的、自然的。 然而,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其体用关系的统一性只有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自觉状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创新原则 文明发展 创新理论 华夏文明 第1张

马克思指出,物种的一切特征和物种的阶级特征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类的阶级特征正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对于物质生产、社会交往和道德实践来说,要实现身体与功能的统一,就必须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基础上从认识论上充分把握“身体”,即把握身体的结构、内在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从方法论上讲,“用”得到充分展现,即事物的属性、外观、功能得到充分揭示。 也就是说,只有身清了,身清了,才能清楚地理解身体、清楚地使用身体。 这里表现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即人的活动有规律性、有目的性的统一。

曹润清:鸦片战争后,国家蒙受屈辱,人民苦难深重,文明化为尘埃。 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下降了。 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文明危机。 如果用身体和功能的范畴来解释这场文明危机,那就意味着曾经作为独立、自洽、自给自足存在的中华文明在近代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自信。 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式西用论”、“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代表性观点,都表明历史上中华文明的“体”无法支撑近代的“用”。 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裂痕。 这种断裂给中华文明带来了一个困境,即中华民族无法既追求现代文明的“用”,又无法追求自身文明“体”的维护。 中华民族向往现代文明,广泛学习外界先进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 但由于中华文明实际运用的碎片化、脱节性,现代文明的“用”也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 反过来,它瓦解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体”,极大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明体表达其功能,体与其功能相通”是新时代身体与功能理念的表达。

主持人:要理解近代中国从文化自卑到内省再到自信的过程,身体机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范畴。 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复兴前景光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和思想文化工作、肩负新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如何理解这种“阐体达用、体用结合”思想的理论品质?

曹润清:在中华文明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创造,使中华文明再次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决了近代身体与功能断裂的危机,恢复了启蒙、身体、应用的传统。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前进,为实现更根本、更深层次、更持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力量。 习近平“阐体而用、体用一体”的文化思想,是对传统体用观念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为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指导。中华民族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中华民族的“旧祖国、新命运”奠定了思想前提。

杨洪元:在表达体与用的关系上,“明体而明用”与“通体而用”的内涵是一致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名体大用”最早出现在张光祖对元代胡瑗教育思想的总结中:“还鼎公院,亦称一志,其患自隋唐以来,为官后,喜爱文学、文辞,却留下经典,求富禄。从如何做人到如何治国,一切都在修行,也就是说,就是内守道身,坚守道法,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治国的目的。 “身体与功能合一”是新时代的现代术语,“解释身体并表达身体,身体与身体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来表达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练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理论作为知识的高级形式和系统理性知识,是实践的产物。 同时,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一定意识的支配,因此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正确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成功指导实践,就在于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总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理论必须随着实际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必须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立足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阐发实质、实现运用、本质与应用相结合”的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的鲜明体现。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这十一大创新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 基本原则内容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体”层面的基本结构;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际工作的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思想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统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完善网络综合管理体系,推出更多文化适应新时代的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促进精神共享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这十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用”层面的主要内涵。

董彪:习近平“体现本质、实现应用、本质与应用相结合”的文化思想,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 团结。

所谓“明朝”,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层面的创新突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走什么路的问题。在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坚持。 基本问题,例如原则和要实现的目标。 所谓“优势”,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 规划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使命任务。 所谓“联系”,体现在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有机统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联系:一是“魂”与“根”的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融合、相互成就中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形态; 二是物质与精神的联系,掌握精神转化为物质、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辩证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繁荣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追求。 -风格现代化; 三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古代文明延续和更新的结果,而不是破坏和分割古代文明的产物,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 四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使理论创新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与人民群众日常使用而不自觉的共同价值观相结合。 还要让党的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可、拥有,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坚持“阐体达用、体用结合”,肩负新文化使命

主持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体”与“用”的有机统一。 他们不仅谈论什么和为什么,而且谈论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他们不仅部署“过河”的任务,还指导解决“桥还是船”的问题。 系统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大问题。 在新的征程上,如何坚守这一思想的理论品质,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曹润清:习近平“解释身体以运用身体、用身体认识身体”的文化思想指导我们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特别重视“身体”的作用,用身体去吸收,用身体去理解。 任何具体的工作都是对“身体”的“用”,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看身体、认识身体、认识身体,从而以文化悟人、以文化育人。

“认识身体、表达身体、连接身体与身体”不仅指源于身体与身体的知识论、方法论,而且特别强调了“身体”的存在和作用。文化,强调文化对于延续、维护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把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为根本方针,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充分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同时,既要树立自己的原则,又要融通中外,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强调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并不是走向排他主义、封闭主义,而是在特殊性中寻求普遍性。 贯彻“清体表用,体用通整体”,最终要体现在中华文化普遍性的揭示上,弘扬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文化精神,充满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传承和传承文化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也弘扬时代精神,传播当代中华文化立足祖国、面向世界的创新成果,使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体现中华文化的地位,也造福于世界和人类。

赵金刚:“二次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就是要突破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解决‘中西古今之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一批融古通今、融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思想解放的成果,是解决“中西古今之争”的重要理论产物。 时代各种文化要素在当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复兴、中华民族复兴。 只有达到“解释物理、实现实用、物理功能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目标,各种积极的文化元素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董彪:习近平“阐体达用、体用结合”的文化思想启示我们,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激活和丰富关系。 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瑰宝不可能自然地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元素。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紧扣时代主题和时代问题,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我们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以文化精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融入人类伦理生活,得到更加丰富的中华智慧的滋养,并产生更强大的思想力量。

二是诚信与创新的关系。 只有堂堂正正,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体系,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 在此基础上,要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不断创造新思想、新话语、新实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理念。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衔接的机制和新形式。

三是自治与开放的关系。 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文化独立、精神独立。 “不能以外物为鉴”,也不能盲从教条。 我们要善于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善于运用中国理论。 推动世界发展,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同时,我们要放眼世界,努力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视域与实践. 领域和国际影响。

杨洪元: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关系的视角,理解“阐释与运用、体用结合”,根本上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和关键历史节点。 离目标越近,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艰巨、艰巨,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弘扬文化自信、自我提升,更好掌握历史主动权。 同时,我国的宣传,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作正面临新的情况,新任务和新问题。 世界各地的意识形态斗争变得更加敏锐和复杂,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始终面临风险和挑战。 在这方面,尤西秘书长深刻地讨论了“两种组合”的重要性和重要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文化的新时代,该时代将继续促进文化繁荣,建立文化力量,并建立中国现代文明的现代文明国家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任务及其重要原则清楚地提出了“七项努力”的重要要求,指出了道路和方向,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意识形态武器。

实际发展没有终结,理论创新没有终结。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是一种不断扩大,开放,科学和系统的意识形态系统,随着实践的加深,一定会丰富和发展。 我们必须遵守习近平的文化思想的指导,在新时代遵循新的文化任务,在建立中国国家的现代文明方面撰写了一个实用的一章,并为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式做出了新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每日景”(2024年2月23日,第11页)

标签: 创新原则 文明发展 创新理论 华夏文明

发表评论 (已有27399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