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5日是第八个世界青年技能日。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工厂车间学习技能,在生产线上磨练技艺,谱写动人的工人之歌。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制造科技基础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制造业品牌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哪些影响?职业技能大赛结束后,选手们发生了哪些新的成长和变化?他们对未来有哪些新的规划和期待?记者采访了几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 编辑
加入前线——
“把精湛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把学习精神带给工人。”
焊接飞溅、机器轰鸣,四川德胜1250立方高炉产能置换及配套技改项目炼铁项目现场一片热闹景象。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得主曾正超一脸专注地进行着焊接操作。 焊枪下面有小焊花……
世界技能大赛结束后,曾正超回到中国十九冶,参与了昆钢环保高炉搬迁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
“把精湛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把学习精神带给工人,是优秀工匠必须做的事情。” 国家技术专家、国家焊接技能大师周树春的教诲时常回荡在曾正超的耳边。 从赛场到职场,曾正超将自己的培训经历、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传递工匠精神。
“讲究一点,不妥协,做事一定要坚持、专注。在项目现场,我们有时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这尤其需要我们发挥坚持、专注的精神。” 曾正超说道。
面对一次次的困难和挑战,曾正超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有些焊接点距离地面较近,无法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操作,需要探索新的焊接技术。” 曾正超说:“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各种技术难题和挑战,一旦解决了,那就很容易了。” 一种成就感。”
与“曾正超”不同,还有一些金牌选手致力于教书育人,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金牌得主曾鲁峰就是其中之一。
“曾老师您好!” 一大早,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水处理化学实训室里,学生们就在等待曾鲁峰。 在自动搅拌机上,将相同的原水放入六个烧杯中,并注入不同的化学品。 参数设定后,搅拌桨开始快速运转。 过了一会儿,一种叫做“矾花”的絮状物逐渐形成,水中的杂质也出现了。 曾禄曾弯腰,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矾花”的形状。 “这杯子里的‘矾花’太小了,说明加的药量不够……”
一一找出问题,反复调整试验,直至烧杯中的“矾花”全部顺利沉降到杯底,上层的水变得清澈为止。 过了一会儿,学生提交了实验报告。 曾录曾仔细查看了各组的pH值等平行测试数据,并微笑着详细讲解……
从教三年来,曾鲁峰已教过数千名学生。 “劳动是光荣的,技能是宝贵的,我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曾录曾说道。
像曾璐峰这样一心教书育人的金牌运动员不在少数。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职业发展调查》显示,73%的选手获奖后继续留在学校或在工作单位任教。
“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参赛选手们纷纷荣誉归来,有的转型为教师、教练,有的成为行业顶尖技能人才,他们都在职业技能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各自领域的表现。”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叶超飞分析。
抛光技巧——
“精炼平凡技术,肩负‘中国品质’”
身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的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正在喷涂培训中心为学生讲解汽车喷漆要领。
抛光均匀的车身旁边,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颜色的油漆。 量杯中,随着颜料的增减,在杨金龙的精心准备下,出现了不同的颜色。 “打磨、备漆、喷涂等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一不小心,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在杨金龙看来,汽车喷漆的重点是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要抓好。
杨金龙,1994年出生于云南保山的一个农民家庭,现在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汽车涂装教师。 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金牌选手。
2014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中国培训基地落户杭州技师学院。 毕业后在汽车4S店工作的杨金龙决定辞去高薪工作,报名参加比赛。
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的喷涂厚度标准为0.13毫米,允许误差仅为0.01毫米,约相当于头发直径的1/6,而喷漆一般需要五六个以上层。
高技能的背后是严格的训练。 夏季的杭州炎热潮湿,机器轰鸣的车间内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 按照要求,喷漆时必须穿着工作服,而裹得严严实实的杨金龙常常满头大汗。 汗水与面板的接触会导致漆面出现缺陷。 湿的工作服必须更换。 一天的培训结束后,换七八套工作服是常有的事。
赛前这段时间,杨金龙几乎每天训练时间都在10多个小时,除了常规训练计划外,还会主动进行额外训练。 由于拿着喷枪时间太长,杨金龙回到宿舍时经常需要在手臂上敷冰袋止痛。 “有时疼得睡不着觉,一连几天手臂都抬不起来。”杨金龙说。
刻苦学习、追求卓越,也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得主赵苏波不断提升技能的秘诀。 赵波波,1997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 初中毕业后,他抱着“学好一门技能,实现自立”的想法,报考了中冶十九集团攀枝花技师学院电焊专业。
上学期间,为了练习手腕力量,赵波波经常拿着装满水的大饮料瓶站立一个多小时。 操作过程要点很多,他总是第一个来到训练场,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训练笔记。 经验。
“什么是工匠?精炼平凡技艺、肩负‘中国品质’的工匠,这就是工匠。” 在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比赛期间,赵苏波放弃假期休息,积累实战训练。 两万多次,只为“将正确的焊接操作技术刻入肌肉”。
最终,在涉及四个模块、总时长18小时的比赛中,赵波波几乎零失误地完成了80余条焊缝和数百次起弧、停弧,以93.53分获得冠军。
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金牌选手们用努力磨练技能,用汗水收获成果。 “赛场上的好成绩促进了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金牌工匠的励志故事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学习。”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峰认为,培养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接力传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的事情更容易坚持。”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1岁的胡平获得了中国首枚时尚技术金牌。 “今天,回想起比赛的每一个细节,我仍然很兴奋……”现为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教师的胡平说,兴趣和热爱是不断进步的动力。她向前迈进。
“当时,当我决定学习一门技能时,我的亲戚朋友都不赞成。” 胡萍说,感谢世界技能大赛给了她信心,也让亲友改变了看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对职业技能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加入其中。 “这两年我们的招生情况非常好,很多外地的学生特意来这里学习。” 胡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的事情更容易坚持。” 胡萍表示,希望将自己对时尚科技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与胡平类似,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韦德奖获得者宋飚也认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技术,只要有兴趣、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收获美好人生。”
如今,23岁的宋彪不仅是江苏工学院的本科生,也是江苏省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职教师。 “在学校,我担任综合机械加工和钳工两门专业课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指导老师。” 宋飚表示,在课堂上,他将分享自己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2021年9月,根据技能人才政策,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可免试入学继续学业。 在保留教职的同时,宋飚再次成为江苏工程学院的新生。
“今天,想要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 宋飚说:“瞄准高端制造,拥有多元化的能力和全面的视野,这是我为自己和学生们制定的未来四年的目标。”
在杭州技师学院杨金龙老师的工作室里,杨金龙指导过很多学生。 在学校任教6年多时间里,培养了300多名技术人员、300多名高级工人。 其指导的同学蒋英成更是荣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金奖。
“杨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下去。” 杨金龙的学生王幸福说,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很多成就感。
除了培养学生,杨金龙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与团队一起研究前沿汽车喷漆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技术人才也需要不断掌握新方法、新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杨金龙说道。
调查研究显示,33.3%的参赛者能够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发挥作用。 “由于参赛选手贴近行业实际,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他们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能够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技能人才越来越受欢迎。” 杨金龙说,“这也将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一门技能,用奋斗点亮青春。”
(人民日报记者 李新平 姚学清 王丹 李凯旋 窦浩)
《人民日报》(2022年7月15日第06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