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节三角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课》的总体布局结构是按照各板块的知识点对习题进行分类——专题分类训练——并提出竞赛题。
让我们看一下11.1节与三角形相关的线段。
本节分为两课:三角形的边、角平分线、中线、高度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实验课》是练习集。 因此,没有知识点的总结,也没有任何例子,只是纯粹的练习集。
每课为双面一页,分为基础巩固与提高、思维拓展与提高、核心能力提升、中考成绩新题四个栏目。
这四个栏目之间的关系在难度上并不是完全递进的。
基础巩固提高部分侧重于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题,大概有七八题;
思维扩展和提高的难度确实比前者高,中等难度,六七题;
相对于核心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拓展的提升,难度可能会提高或者相同,对思维拓展的要求会更高,比如会有探究题、动点题等,有将涉及三到四个问题;
中考新题不一定难,只是真实中考题的展示。
四栏总共题数大概是十七八道。
中级水平的学生可能只需做一次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可能有两三个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个难度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教具不会特别困难。 不然学生做不到,谁会买?
因此,我们重点关注每节最后的专项优化训练,看看到底有多难。
首先,我对专题提升训练中的题型分类非常满意。 分类比较详细,也方便学生总结题型的解答。
但难度并没有增加太多。
我的理解是,这部分相当于提取了本节中常见的测试点。 选择的标准不是难度,而是出现在考试中的可能性。
但我们做题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难度。 正如我之前告诉你的,教具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难或多好,而是它是否适合你。
这本书的难度绝对不是顶级的,而且比《新思维》简单多了。
如果你想上的高中或者高中的课程,特别是高中的单招课程,至少是需要新思维那么难,那么这本书肯定达不到你的要求,因为题目都低于这个标准。 太多了,顶多起到巩固作用。
如果你基础薄弱,需要研究很多题才能掌握和记忆,这本书不太好。 题目有点难,题量不能说很大。
如果你想要详细的例子和分析来帮助你阐明你的想法,这本书不适合你。
如果你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并且需要一套练习来巩固和提高你的技能,那么这本书可能非常适合你。
当然,这也与我读的章节是本卷中比较简单的部分有关。 随着后续知识难度的增加,题目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甚至存在不同地区的学生能否适应的问题。
比如,我向山东一位初中数学老师提问时,发现书上有三道关于全等三角形的题,两道关于思维扩展和提高的一般题,一道关于思维空间的竞赛题。
他说,这两个常见问题之一在这里并不经常出现。 我一看,发现提问者是江苏人。
另一位来自山东一所农村初中的老师表示,这道题对于他的学生来说比较难。
而同样来自山东的一位成绩优异的孩子——大概是年级前十名——表示,三道题中,有两道一看就知道答案,其中一道比平时考试的题目要简单。
我还请教了上海的一位老师,他说这套书大概难度中等。 如果不是最难的,肯定是不够上他们当地学校最好的班的。
另一位竞争学生的家长也有类似的评论。
我也问过江苏的一位初中老师,他也说教具“实验班”在江苏用的人很多,但在他看来,连中上水平都不够,大概是中中水平。水平,并在他的所有学校中使用。 我自己的校内助教。 仅靠这本书是不足以进入重点高中的,除非孩子本身有优秀的思维。
我问了我们当地名校的另一位中学生,他说有两道题比较简单,一道题一般。
江西的老师说他们用这本书来同步,说明难度还不够。
由于中考的地域性——各省甚至各市设题,试题和教具的地域性特征确实存在,难度和倾向也会有所不同。
选择助教时不要小心谨慎。
如果不考虑以上因素,这本书就够了吗? 难道一旦有了这本书就别无所求,甚至中考就用这本书吗?
这个我不敢说。
因为《实验班》这套教具定位为同步教具,所以从七级到九级都是同步的。 没有专门针对中考的书,所以综合性可能比较欠缺。
中考虽然不像高考那么全面,但仍然需要整体梳理和一定程度的综合。 这个“实验班”显然是缺乏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具,也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教具。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看看它的优点是否适合我们。
对了,还有一部分我们没有讲到,就是每章最后的竞赛思维空间。
这部分相当不错,有难度,有分析性,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拓展作用,但比较短。
说白了,还是助教的定位问题。
总体来说,“培优课堂”的教具质量可以说是比较高的。
安排合理,分类清晰,有一定的难度和完善和拓展。
但这只是一本分类比较详细的书。 没必要给它添加太多的气场。 仅仅依靠这种教具一般很难达到中考成功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如此。 它只是一个中档或中上档教具。
就这样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