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

91百科网 57 0

1月15日,北京晨报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首届基础教育改革论坛”。 主论坛结束后,中学校长进入中学分论坛,10位校长分享了课程改革经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

分论坛上,北京十二中副校长王子勇带领参会学校走进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殿堂”——150余门校本课程、60余个社团,让学生们在课程的海洋中学习 自由选择、徜徉。 学校注重创新教育模式,从课程群、课程线、活动线、文化线等多渠道入手,打开学生智慧之窗。

为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应对高中、高考改革,学校首先尝试分类教学方式,打破学段、班级界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中的分层班级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 按照教务部的方式进行——参加高考、中考的科目实行分层授课,由教务部进行。 此外,学校实行长短班教学模式,运用“四问”教学法,让每个科目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兴奋不已。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借用外部资源培养人才

北京三十五中除了提升学校的“内功”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忘借用“外功”。 朱建民校长表示,目前,学校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课程。 比如,大学实验室的开放,为有能力在校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无上限”。 ,课程种类繁多。

此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学校还培养能“学而行”的实用型人才。 2015年,学校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成为首批“5+2”综合培养试点学校。 学生完成2年高中学习后,将接受2年的职业教育培训,最后一年将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法国科技大学联合进行。 滋养。 多管齐下育人,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在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中走出一条改革之路。

顺义区阳镇第二中学

以学生内心世界为课程导向

顺义区阳镇二中校长王宇辉表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质量决定学校质量。” 因此,学校始终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前行,但核心始终是关注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以此作为课程导向。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利用大学资源来建设课程项目。 此外,在学校内部,教师团队本着提高办学质量和课程质量的原则,积极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五项核心能力。 王宇辉说,不仅注重课程,学校还注重校园师德工程建设。 因此,每一位干部和班子成员都以塑造高素质的个人品位为目标,营造和谐向上的德育教学和党政管理氛围和制度。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以不变的文化传统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年来,“变”成为北京义务教育平衡、中高考改革等政策调整的关键词,但“用辩证思维思考,学校还有什么不变的?” 北京十八中校长管杰在当天的分论坛上与50余所学校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学校的文化传统。

他介绍,目前,北京十八中是丰台区方庄教育集聚区的龙头学校,成员学校众多。 但在接手多名成员的同时,管杰认为这是一个相互共生、激活的过程。 他还认为,只有找到事物不变的特点,才能实现流派之间的融合。 因此,他逐渐发现,学校坚实的文化传统应该保留,但师生的思维模式必须改变。 这是赶上当前发展速度的关键一步。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力争名副其实——北京市教育改革创新领军中学”,这是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副校长张鹤在分论坛上汇报的标题。 近年来,这所学校还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平台。

2015年,学校成为北京市高层次招生“市级协调计划”和高层次招生“双培养计划”第一所实验学校和幸运获得者。 学校抓住这个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效率。 作为“市统筹三期”项目学校之一,这些考入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被分配到“钱学森班”,这是该校的特色实验班。 在这里,他们的文理课程是统一安排的。 同时,为了给他们多一个选择,学校利用“高参与度、高”便利性,联手北京电影学院,带孩子们观看电影制作过程,帮助他们发现另一项技能和爱好。 学校把课程改革真正落到了每一个行动上。

北京第九中学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 课程 改革 论坛 中学 学校 第1张

多样的课程创造不同的奇迹

2016年,北京九中将迎来建校70周年。 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坎坷,也创造了石景山区的教育奇迹。 但在校长林乐光看来,这都是多元化课程坚实载体的结果。

1978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中学,以课程设置和文体特色打造了石景山教育的金字招牌。 随着课程改革的变化,现在学校的课程也与时俱进,更多地体现在动手学习上。 目前,学校已建立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各类特色理科、艺术课程。 正是因为课程的多样性,学校才有了“金帆舞团”成员们的曼妙身姿和首届青运会女子跳高第二名的矫健动作。 以多元化的课程培养学生,是学校现在和未来不变的“法宝”。

北京中学

信任老师和学生释放无限潜力

“信任文化”是北京中学的育人“诀窍”,也是邓恒副校长在当天分论坛上分享的主题。

“我相信学生能够自由、独立地成长,我相信老师能够适应和引领当前的改革。” 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能围绕学生的全面、自由成长来开展。 他介绍,在围绕学生的“信任学习”方面,学校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 课程的开发不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要标准,而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基础。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训练和辅导,最大程度回归学科核心能力。 例如,为了回归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校以主题演讲的形式开展课程; 为了回归体育学科的体质属性,学校开展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能训练,鼓励学生年内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 各种学习成果也基于学生的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成长、管理自我,激发他们主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动力。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学校

先学后导,唤醒学生

“变化中的体验,学生改姓的自觉”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校长高祥旭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也是他在本次分论坛上的报告。

他介绍,学校进行了课堂改革,变化中的经验唤醒了学生的觉悟。 为此,学校开展“自觉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自觉的现代人。 如何贯彻这一教育理念? 高向旭认为,关键在于课堂。 为此,学校尝试翻转教学,通过先学后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学生用团队学习取代了老师“全班教学”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课程超市”构建幸福框架

“幸福”是北方交大附中的核心关键词。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形成了相应的幸福课程框架。 分论坛上,李文副院长做了简要介绍。

在为学生开设的“入门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破冰课程”,开学典礼上的开课仪式、开学“袖珍书”等都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新颖、友善”​​的校园,使得学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圣地,更是学生的快乐天堂。 “口袋书”陪伴新生成长,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让他们收获成长,体会感恩。 课程就像一个“超市”,学生就是其中快乐的“购物者”。

北京景山学校

走进学生内心多彩的世界

“低负担、高效率,学生健康成长,无惧中考”。 这种教育模式堪称最好的境界,但如何实现,北京景山学校校长邱跃在分论坛上与与会学校分享了他的想法。 经历与体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唤醒学生心灵的力量出发,释放生命的无限潜力。 他还认为,教育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觉醒和构建,依靠的是爱和尊重。 这就要求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与他们一起畅游这个最多彩的世界。

北京晨报记者 刘佳

详情请见1月28日B12

标签: 课程 改革 论坛 中学 学校

发表评论 (已有3906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