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舞蹈、器乐、书画……实行“双减”后,传统学科培训骤然降温,而少儿艺术培训却越来越受欢迎。 甚至不少学科培训机构在转型过程中也把重点放在了艺术体育培训上,因为“这方面的监管比较宽松”。
但这种“松散”的状态可能很快就会改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文明确提出“加强对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监管,包括办学宗旨、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办学资金、师资队伍、教学计划等” ……并包括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收费标准、用户体验等进行动态综合评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结合当前文体教育存在的师资混乱、收费不限、应试倾向等问题,再看人民日报的文章,“对文体院校的监管已经在途中。 ”。
最新: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明确对艺术机构提出多项规定
在大力规范和整顿学科培训机构后,文体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正在受到重视。
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校外艺术教育提出新要求。
《人民日报》截图
文章提到,当前,校外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影响美育发展的问题,需要主管部门、艺术院校、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解决。 记者梳理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校外艺术教育机构要坚持以美育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一些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把艺术等级考试、艺术高考作为艺术学习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提升。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要摒弃功利性、技术性的培养观念,引导学生通过美的体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走向艺术技能、艺术兴趣、艺术感受力、艺术理解力、艺术表现力的全面培养。 力量和艺术创造力方向的改变。
解读:此举旨在打破市场上出现的“艺术应试型”和“体育应试型”的趋势。 毕竟,学生无法跳出学科补课的坑,陷入艺体考试的坑。
其次,艺术院校应通过完善艺术考试制度、加强师资力量等,为校外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设立艺术评分制度的初衷是为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的美术考试教材通常侧重于对技能和作品的考核,没有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 此外,艺术考试评委也缺乏履行职责的相应培训。 以艺术院校为主体的等级考试单位要以艺术素养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不断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从理念、内容、评分等方面对评委进行系统培训考试的标准。 此外,艺术院校还应承担校外艺术师资培养任务,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和校外艺术教育质量。
解读:此举旨在破解当前艺术等级考试存在的形式陈旧、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其次,还需要突破当今市场上各种社会等级考试的混乱局面,让艺术等级考试回归教育。 回归艺术。
三是主管部门应建立校外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加强行政监管。 工作可从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明确艺术分级的评价标准。 综合考虑现有考试规模、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单位性质、社会影响等因素,严格选择艺术考试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会同其他考试单位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考试办法。评价标准;
二是建立校外美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逐步实现校外美术教师持证上岗,保证师资质量;
三是健全校外艺术教育监督机制。 加强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监管,将办学宗旨、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办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计划等纳入考核,对师资素质、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综合评估、收费标准、用户体验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解读:文体老师有多困惑? 就连健身房也能立刻转变为体能训练,和原来的学科训练几乎没有区别。 因此,结合第三点,未来艺术院校也将在场地要求、资金监管、师资队伍、先进教学等问题上进行规范。
四是发展校外艺术教育,主管部门、艺术院校、校外艺术教育机构要协调配合,精准发力,共同推动形成规范有序、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新格局。 。
审查:
“双减”政策利好社会艺术培训
社会艺术培训监管进一步加强
7月,随着“双减”政策出台,K12遭受重创,社会艺体训练迎来好消息。
但家长们很快发现,一些艺术培训的套路并不亚于学科类机构,给人一种十足的“生意”感。
以所谓的考试和评级为例。 有些考试既没有门槛,也没有标准。 只要有固定场地和资质证书,就可以获得授权。 一次性注册费确实是几百、几千元。 一次次通过考试后,无论财力还是精力,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来源:新华社
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等级考试。 家长花了精力、花了钱,到最后却不知道这样的检查有没有价值。
事实上,“双减”政策重创学科培训的同时,社会艺术培训等非学科机构的管理也日趋严格。 同时,有关部门已对上述问题进行整改。 例如,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制定了规定,对艺术考试的审批行为、备案制度、审查员审核等提出了要求。 每隔一段时间,民政部也会公布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目前,除学科培训外,文化和旅游、体育、科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文化艺术、体育、职业技能、科技等培训机构实行归口管理。 ……强化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管。 该证书给艺术培训机构施了“紧箍咒”。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双减”推出后短短两个月,艺考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9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艺术类考试指导意见》)。 根据这一意见,未来高考艺考将面临扩大统考、压缩校考、不再设立跨省校考考点、逐步提高成绩等诸多重大变化。的文化课程。
专家:
校园美育2.0系统
核心也是“重返校园主战场”
为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新时代教育》(以下简称《意见》)。 此时的美育还处于“1.0时代”。
《意见》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初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将其纳入中考评分科目。
“双减”出台前四个月,美育迎来2.0迭代升级。
2021年3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跨学科新文科视野:普及中国美育2.0中的审美观念与测量方法”高峰论坛。
论坛中提到,新时代美育将融合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学科,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促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化、规范化。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杰副教授也对学校的美育2.0体系进行了详细讲解。
她说:2.0体系标志着国内教育进入了综合教育时代,一个以核心艺术素养为主导的时代。 长期以来,由于师资资源有限,学校里常见的只有音乐和美术课。 改革后,国家文件提出,学校应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歌剧)、影视(含媒体艺术)五门课程,大力推进多维美育。 这被理解为,美育将像学科学习一样回归主校区。
美育2.0还提出了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教学的标准化。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正在逐步规范全国艺术培训机构。 他们的使命是为校园、社区等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学校需要向社会购买教育服务,社会教育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标准进行规范和衡量,不合格的艺术培训机构要逐步淘汰。我们当前的重点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对不符合教育要求或未通过评估的机构,将不具备办学资格。需要大量的教师,我们计划让原创艺术教师接受培训后,可以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让他们也能为学校服务。”王杰解释道。
业内人士分析,“双减”政策给社艺培训带来了机遇,但挑战也已然来临。 学科机构如何顺势而为、如何不走老路,值得每一个机构从业者认真思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