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点燃哈迷的心

91百科网 23 0

日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的重新上映,点燃了哈利·波特迷们的心。 是的,这部被很多人称为“一生中最想在电影院再看一遍的电影系列”的电影系列终于来了!

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熟记剧情和细节的影迷们终于将以4K还原的3D版本呈现在大银幕上。 甚至有人表示:“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看了好几遍《哈利·波特》,但我还是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电影院再看一遍!” (当然,希望大家注意安全,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自2002年首次引入中国以来,已经过去18年了。相当一部分90后、95后、00后只能通过Win接触哈利的魔法世界。

太多的中国孩子是和那个住在女贞路4号楼下柜子里的戴眼镜男孩一起长大的; 他们每年仍然梦想着收到猫头鹰寄来的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甚至……我比文字还记得最尴尬的咒语——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地重温《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时,我们逐渐明白了罗琳想要在故事中讲述的非常重要的人生原则。 当时,学校和家长几乎从不教它。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阶级对立总是得到体现,而且是非常直接的。

例如,韦斯莱家族显然是魔法世界中的工人阶级家庭。 罗恩的父亲亚瑟·韦斯莱曾任魔法部禁止滥用麻瓜物品司司长。 整个办公室只有两个人; 他的母亲莫莉·韦斯莱·莱恩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厨师,也擅长编织毛衣,但他们的家陋居看起来摇摇欲坠。 屋子里没有奢华的冷金器,只有韦斯莱先生(非魔法人士)收集的各种麻瓜物品供给,但却是哈利最向往的避风港。

一进门就看到魔刷在空中自动刷洗锅碗瓢盆和竹竿在空中织毛衣。 最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挂钟。 这款挂钟的每根指针都刻有韦斯莱家族的字样。 每个人的名字都指向每个家庭成员可能出现的地方,包括“学校”、“家”、“失踪”等——

家居装修显然与奢华无关,但绝对舒适温馨,充满生活气息,就像罗恩对陋居的介绍:“虽然不是很大,但仍然是一个家。”

韦斯莱一家固然可以算得上是穷人的代表,但他们却是温暖家庭的典范,这一点与马尔福家族有很大不同。

作为魔法世界的“贵族”,马尔福家族拥有魔法世界最大的庄园——马尔福庄园。 其华丽庄严的建筑营造出无尽的距离感。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可以购买最新款的Nimbus 2001(飞天扫帚),还可以在魁地奇世界杯上与魔法部长坐在一起。 在他们眼里,韦斯莱一家的社会地位可能和你小学时父母卖菜的同学一样低。

就像哈利的世界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富裕或者地位高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到老师的额外关注。 进入和离开学校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像马尔福一样自信,但哈利告诉我们,金钱和地位并不是一切。 是的,他们买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真正的朋友。

家人、朋友带来的幸福和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财富更让人幸福。 韦斯莱一家的幸福生活最有说服力。 谁看了《哈利·波特》后不会选择住在韦斯莱一家的地洞里呢?

坚持你的信仰

在第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纳威(哈利的好朋友)为了防止哈利陷入困境,导致格兰芬多学院再次被扣分,勇敢地站出来阻止了主角。 他显得胆怯但意志坚定,最后被赫敏吓呆了,也许小时候我们还会嘲笑纳威高估了他的能力,但在故事中,邓布利多(校长)称赞了他:

“与敌人打交道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在朋友面前坚定立场更需要勇气。”

相信这一幕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最后,纳威杀死了伏地魔的魂器纳吉尼,用自己的勇敢证明了分院帽把他分配到了格兰芬多学院(代表勇气)。 这句话非常正确,表达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是多么重要。

你有没有和你的朋友一起欺负一个低年级学生,不是因为你想这样做,而是因为你所有的朋友都这样做? 您是否曾经因为您的尖子生写了另一个答案而改变了试卷上的正确答案?

我们发现,坚持并始终忠于内心的答案需要很大的勇气。

似乎没有人说过这个道理,但罗琳告诉我们,勇气比什么都重要。 她曾经说过:勇气是最重要的。 坚持自己坚信的事情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更坚定的决心对亲人、朋友、权威说“不”。

有勇气说真话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结尾,伏地魔显然已经复活并残忍地杀害了塞德里克·迪戈里,但魔法部却迟迟不承认伏地魔已经复活的事实,将塞德里克的死描述为一场意外,以维持魔法世界的稳定,避免动乱。

只有哈利不停地告诉大家“伏地魔回来了”,一度被称为“骗子男孩”。 连他同校的朋友都认为他在撒谎。 还有乌姆里奇(被魔法部派往霍格沃茨)。 哈利的“教育总监”甚至用特制的羽毛笔惩罚他,让他改变主意,但哈利却坚持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并一次次提醒大家。

当他发现危险时,及时发出警报。 即使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或诽谤,他也不会被胁迫或诱导。 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行为是不是让我们越来越尊重他呢?

敢于说真话是多么重要,《哈利·波特》很久以前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告诉过我们。

当我们重新观看《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时,故事其实在十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在权威的控制下不敢承认现实。 当自己的立场和个人利益受到动摇时,最终屈服于私利,就像魔法部长一样,被伏地魔的恐惧蒙蔽了双眼,对事实视而不见,甚至还造谣那些告诉他们的人。说实话都是骗子。

《哈利·波特》直接表明,说真话未必是一个愉快的选择,你可能会因此受到刁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有勇气这样做。 说实话是正确的选择。

规则有时就是用来打破的

如果说外国影迷向往去霍格沃茨学习魔法,相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更吸引人的是霍格沃茨作为一所学校本身的魅力,这里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前提。 校规、与学生基本平等的老师、感叹“年轻真好,可以感受到爱的刺痛”的校长。

尤其是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当乌姆里奇掌管霍格沃茨时,她制定了可以挂在告示墙上的校规和禁令——例如,男孩和女孩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8英寸。 (20厘米),不能结成小团体,校服必须穿着整齐,甚至还选拔了一些学生组织专项行动调查组,充当线人。 这段时间的霍格沃茨就像是被噩梦笼罩着一样,但仔细想想,简直就是一些学校的真实写照。

当年幼无知的中学生和高中生无法理解那些只听从上级领导、从不考虑学生成长的老师时,JK罗琳将他们比作乌姆里奇,并告诉学生们,规则有时是用来打破它的,尤其是当制造它的人是阿谀奉承而不是真诚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当校规的围墙被韦斯莱双胞胎点燃的鞭炮击碎时,所有人都在疯狂欢呼,甚至一些老师也在暗暗欢呼。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点燃哈迷的心 哈利 波特 魔法 电影 预言 第1张

不可否认,哈利和他的朋友们经常违反一些中立的学校规则。 虽然这让格兰芬多学院损失了不少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获得的分数比“遵守规则”更多的是成长和反思。 所以有时候,遵守规则并不一定是好事。 只有适当地打破规则,跳出舒适区,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对任何信息使用您自己的判断

预言家日报》,《哈利·波特》中的报纸,因经常发布虚假新闻而闻名,这是现实世界最直接的反映。

罗琳甚至在小说中加入了丽塔·斯基特这样的记者。

她出现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编造了许多关于哈利的谎言,甚至把哈利和赫敏写成情侣。 后来,她在新书《阿不思·邓布利多的一生》和《谎言》中散布谣言、诽谤邓布利多;在第五部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迫于魔法部的压力,《每日邮报》 《预言家》不断攻击哈利和所有认为伏地魔回来的人都是人为谣言;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预言家日报》再次被伏地魔控制,哈利甚至成为头号恐怖分子。 ..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像丽塔·斯基特这样的“编辑”,为了博取读者,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拼凑信息、歪曲事实的“编辑”还有很多。 随附的报告往往回避重要内容、转移焦点,而且充满恶意。 散布谣言。 还有很多像《预言家日报》这样脱离事实真相的自媒体。

对于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能做的确实有限。 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在接收信息时有自己的判断,或者至少不要完全相信我们获得的信息。 这就是哈利·波特在我们青春期时提醒我们的。 一个重要的教训。

“奇怪”并没有什么错

《哈利·波特》里有很多“怪事”。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卢娜(哈利的同学)。 她总是置身事外,脱离现实,说出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观点。 ,做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事情,并且有着非常独特的审美,所以她成为了大家笑话的对象。 人们在背后称她为“疯女洛夫古德”。 但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怪异”掩盖不了她的聪明和善良,也赋予了她独特的魅力。

卢娜甚至成为了《哈利·波特》中很多人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也是作者非常重视的角色。 然而,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往往并不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

“第一枪打死鸟”可能是你上学时听过的熟悉的教导。 老师和家长不断要求我们“不要标新立异”。 另一方面,没有人教我们接受“替代方案”。 释放自己的本性永远不会出现在课堂上。 尊重个性远不如“不能换校服裤腿”合适。

与此相比,Luna给我们带来的却是真实而特别的,这是难能可贵的。 每个孩子都希望在青春期,当我们对美的认知还处于萌芽阶段时,有人能够肯定我们的审美观。 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有勇气反对千篇一律。 做真实的自己。

《哈利·波特》告诉大家一个在学校里经常被忽视的教育:不要害怕与众不同,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 同时,接受这种差异也更为重要。

死亡不是结束

故事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死亡,从不回避它,从哈利的父母到后来每一位为正义而牺牲的亲友,甚至到最后哈利独自走向伏地魔并决定去死,这些时刻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局,正如邓布利多所说:“死亡是另一次伟大冒险的开始。”

在《哈利·波特》中,没有固定的死亡模式。 莉莉(哈利的母亲)惨死,小天狼星(哈利的教父)突然去世,斯内普的死令人心痛。 对于他们的死,哈利的情绪也截然不同。

学校从来没有教过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或如何面对死亡。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第一次面对宠物的死亡,我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长大后,当我们最亲爱的祖父母离开我们时,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应对无法承受的悲伤——

在《哈利·波特》中,罗琳毫不犹豫地补上了这一课。

当哈利拿出复活石,他的亲人再次出现时,小天狼星告诉他:“死亡比入睡更快”,莉莉告诉他:“我们一直都在这里。” 这些场景让我们似乎对死亡有了一些认识。 一些概念:

生、离别、死都是痛苦的,但只要我们不忘记,我们爱的人就会永远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生活奋斗的力量。 人生的旅程很短,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也许终点也将是另一个起点。

无需过多介绍,任何人都可以领略《哈利·波特》的娱乐性和乐趣。 然而,我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哈利·波特》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并化作魔法给予我们力量。

《哈利·波特》是残酷的,它反映了我们进入社会时可能遇到的许多道德问题。 早就有人指出,外面的世界不是象牙塔,而是极其荒唐和可怕的; 但《哈利·波特》也是无辜的,故事中的勇敢、真实、善良也是当今社会最可贵的品质,它呼唤着我们不忘初心。

即使抛开主线,仍有太多细节值得细细品味。 纳威告诉我们勇敢意味着什么,卢娜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真理。 我们从邓布利多校长那里学到的关于生活的知识可能比我们自己的老师还要多。 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甚至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情的难忘教训——他的“永远”是迄今为止关于爱情最深刻的东西。 迄今为止最感人的爱情故事——

我们小时候的父母和老师大多不明白这些吸引我们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喜欢哈利,但我们就是喜欢他。

如今,我们不再是对社会、对现实一无所知的无知孩子。 当我们长大后看着《哈利·波特》,我们才意识到,也许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教给我们的东西不会影响持续太久,但《哈利·波特》教给我们的东西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它微妙地影响着我们,点燃一根蜡烛,照亮比我们想象的黑暗的现实世界前进的道路。 时隔多年再读,总能有新的韵味,更有力量。 ——

正如斯内普对邓布利多所说:

“都这么久了?”

“总是。”

企划编辑|胡蓓一、韩志

排版布局|王建宇

|||

||

|||

标签: 哈利 波特 魔法 电影 预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