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导师/陈宏远督导

91百科网 49 0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陈宏远 撰稿/杨燕飞

一、背景

2011年,D市政府下发红头文件《关于落实2011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和主要任务的通知》(东府〔2011〕16号),明确指出“为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居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委员会、社会团体、社区单位、企业和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打造服务社区搭建服务平台,建立服务队伍,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建设需求,推动D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战略顺利实施。在D市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朱向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定位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年,首批2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逐步在各乡镇街道建成,标志着推进社区服务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会综合服务中心)是为居民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场所。 服务内容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福利服务,家庭、青少年、新关人士公益服务。 性服务,面对居民、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免费或低酬便民服务,组织居民开展自主互助服务。

自2011年试点实施以来,社会综合服务模式得到了各方认可和推广。 根据D市社区建设科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D市在全市共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84个。 每个城镇和街道。 随着社区综合服务的全面发展,社会综合服务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助理+多专业人才”的跨专业服务模式,社会综合服务设计融合了各类社区群体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社工专业等集辅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本文探讨了将社会综合服务融入庇护工场模式,了解该模式的运作机会,研究这一新模式在促进残疾人社会综合服务方面可能取得的成效,并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可复制性。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庇护工场不同于康复就业中心。 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是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日托(主要是日托)、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 、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为精神病人提供治疗和监护。 文中提到的庇护工场是建在社会综合体中的职业培训室,具有康复就业中心的部分功能,提供了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康复模式。 残疾人可以自由地在社区庇护工场度过时光。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残疾人拥有一个相对安全、封闭的公共场所,还可以让他们接受生活技能培训和康复训练。 庇护工场注重培养残疾人的工作技能。 ,为残疾人带来集体生活。 本文分享的服务经历是作者近三年来服务两家社会福利公司的感悟。 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如何利用社会福利综合庇护工场服务模式改善残疾人社区的见解。 对服务参与方面的一些启示。

2、社区残疾人现状分析

以D市D社区为例,结合社区残疾人登记情况和社工入户情况,发现D社区有各类残疾人113人,其中肢体残疾61人,占总数的54.0%; 其中精神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分别占总数的10.6%、11.5%和14.2%。 在残疾等级统计中,各等级人数较为均匀,四级至一级人数分别为31人、29人、26人、27人。

其中,在工作方面,在有工作的23名残疾人中,据了解,他们主要从事保安、清洁工、临时体力劳动等简单技能的工作。 在日常照顾方面,没有工作的残疾人的大部分经济来源来自伤残津贴、低保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赡养。 狭窄的生活圈子、邻居的“回避”、各种社会舆论,让他们不愿意与社区里的人交往,这无疑增加了他们融入社区的难度。

3、残疾人救助服务新模式

2012年,D市出台了《残疾人救助办法》,其中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同等条件下,政府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的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对从事辅助就业、保障性就业的残疾人,每月累计工作时间达到80小时,且月收入低于当年D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的,每月补助300元/人。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提供。

D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结合政策优势,增设庇护工场,招收社区内需要职业康复、辅助就业、日托等服务的16-55岁残疾人。 正在机构康复的残疾人服务对象。 依托社会综合体系为平台,为接受社会综合服务的残疾人(见习人员)提供基础职业技能培训和保障性就业服务,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参与能力。 这种服务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

(1)新服务模式的空间性质

庇护工场社会融入的新模式实现了两个空间的结合。 (1)工作空间:在D社会综合体,残疾人成为庇护工场的学生后,可以在开放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日程自由选择前往庇护工场的时间和离开的时间的社会复合体。 。 (2)交流空间:公共交流空间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需求。 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实现自己的信息交流需求。 借助社会综合平台,为残疾人建立和维护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社交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提供与外界自由交流的机会。 (3)以社交网络为边界点,可以打破工作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让两者产生交叉。 两个空间的结合既有重叠,又有差异,让残疾人在不同空间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学习不同社会角色的角色技能,了解不同角色的规范和要求,从而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角色很好。 。

(二)新模式下的互动互助

新模式更好地促进社工、学生和社区之间的有机联系。 首先,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康乐、文化、兴趣爱好等各类活动和团体,培养残疾人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宣传残疾救助理念、提供政策支持等作用。 二是发挥残疾人在社区工作中的推动者作用。 例如,D社交综合网络实施代币激励制度,鼓励学生通过“以工代物”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学生逐渐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组织者,培养有潜力的学生。 有助于优化社区工作的人力资源。 第三,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融合平台支持残疾人发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他们的康复搭建支持平台,如邀请社区内的医生、物理治疗师、牙医等协助组织。一些康复活动,并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免费的专业指导和治疗。

4. 功能探索

融入庇护工场后,社区救助模式的实施策略和功能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利用好社区资源,帮助残疾人正常融入社区

以D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导师/陈宏远督导 社区 人士 残疾 康复 庇护 第1张

D社区中心资源相对合理。 除普遍配备无障碍设施、康复室等外,还设有专门的社工,开展各类残疾人社区活动或团体。 通过将庇护工场融入社区,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残疾人可以更加便捷、及时地从庇护工场获得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物资供应、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 当残疾人熟悉社区服务后,就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团体的康乐、兴趣、文化活动。 这将有利于残疾人融入社区,与社区居民一起享受社区丰富的精神文化。 活动,同时增加残疾人与社区普通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二)整合庇护工场服务,发展“社区关怀”

以D市为例,目前大部分乡镇街道只有1个卫生保健中心,也有乡镇街道尚未设立卫生保健中心。 配置方面,康复中心原则上建筑面积不低于350平方米,并按不低于1:8的标准配备专业服务人员。 高标准配置的背后,也存在康复中心资源配置、空间容纳等问题。 有限的; 此外,D市部分休闲中心建在城镇中心,残疾人居住相对分散,出行不便,距离成为阻碍因素。

尽管康复中心注重提高残疾人服务对象的生活技能,但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康复和发展需求,导致详细的康复服务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此时,庇护工场后面的社区中心已经一体化。 可以作为康复中心的补充,让一些能力较强的残疾人,如轻度肢体残疾、精神病患者等,通过庇护工场的缓冲区,从康复中心走向康复中心。 中心回归社区,促进社区凝聚力和社区资源共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引入庇护工场的社区显然凸显了包容性和地方性的优势。 首先,包容性体现在社区中心对不同居民开放。 “社区关怀强调调动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内的亲友、邻居协助为残疾人提供照顾。” 【王思斌.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例如,在D社区中心,一名学生利用上班的便利性,被邻居接送; 其次,地域性体现在社区是残疾人的熟人环境,有他们非常熟悉的人,有利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 他们自己的社交圈为他们融入社区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此外,通过社区中心和康乐中心的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同一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多便利。

(三)以福利政策为引导,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

实施职业康复法,是指导残疾人通过康复训练,促进其康复和个人发展。 “通过就业,残疾人不仅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残疾人因劳动而丧失的某些器官的能力。”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基本工作基础知识读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年]在D社区,学生除了通过在社区累计服务时间获得300元生活补贴外,还可以通过庇护工场获得额外的就业机会,庇护工场与社区内部工厂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员通过增加工作种类,如塑料花加工串线、剪线等简单的手工活,获得就业机会,从而多劳多得,增加经济收入。

此外,社工关注残疾人的潜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活动和团体服务,鼓励学生创新产品、提高对外沟通能力。 比如,加入社工组织的手工艺制作小组,学习串珠、编织等家居用品,通过销售增加生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习、制作成品、包装销售,然后与客户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从残疾人家庭的经济角度来看,残疾人得到了经济保障,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四)反哺社区,恢复社会功能

D社区为庇护工场学生开展“斯普林菲尔德华华校友会”残疾人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由社区社工主导和运营,通过专业的社工服务来促进他们回归社区。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通过成立残疾服务队,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社区其他群体提供帮助。 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社区,比如每月定期为社区独居者提供服务。 老人家分发爱心素菜,表达慰问。 这时,学生在社区中的人际网络被重新探索,这些网络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一是通过志愿服务,促进了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恢复了社会功能,对社区老年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当学生作为志愿者重新进入社区时,学生本人或家人可以为社区中心提供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社会支持。 服务资源。 如对中心日常访客的登记咨询、社区活动协助以及提供链接各类社区资源的渠道等,有效促进了社区中心人力资源的更大优化。

4、推广社会综合庇护工场服务模式经验

2015年底,D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揭牌并投入运营。 依托社区平台,链接社区企业资源,推出“社企有爱,回报生活”残疾人能力提升帮扶项目。 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能力提升培训、社区活动或志愿者服务等,可以获得相应的代币,兑换社会企业捐赠的生活用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增强社会竞争力。

同时,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残疾人,推进社区教育也很重要。 例如,开展社区征文比赛、康复物资展览、包容残疾人主题绘画等,促进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残疾人。 此外,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注重意识,更重要的是促进普通居民和残疾人的共同参与。 对残疾的认识以及与残疾人的正确互动方式也可以从小培养。 例如,社工积极链接社区学校资源,成立残疾人亲子志愿服务队,以长期关怀代替短期慰问,以配对形式定期联系、走访学生,关心学生的变化,希望最终能形成一份学生成长记录。 项目的实施,从微观层面鼓励更多社区普通家庭主动与残疾人多接触,互相分享生活小事,提供情感支持,参与社区集体活动一起。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可以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与社会一起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残疾人了解和适应现实社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仅有生存的权利,还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

以D市D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社会融合庇护工作坊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落实政策,帮助残疾人获得政策福利,让他们在政策福利的引导下更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综合工场、综合庇护工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不仅如此,社会综合服务与庇护工场融为一体的服务模式颇受欢迎且可复制。 根据融合模式的优势,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判断庇护工场是否可以在社会融合模式中复制。 一是通过补充服务,成功提升残疾人服务对象康复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服务模式在范围和数量上的限制,集成模式可以实现服务的分散化和精细化,以补充现有的服务内容。 其次,与康复机构相比,以社区中心为平台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依托社会综合链接资源,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扶助残疾人。 此外,残疾人从求助者转变为推动者,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化。 三是“华人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边缘转向中心,华人社区关系形态成为社区结构中重要的社会关系,社区和社区工作将回归主流,占据核心地位。”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将残疾人所需的设备整合到社区中心,从而提高残疾人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优化社区的人力资源,使其能够持续运转。 可能的。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一体化庇护工场模式不仅是一种非设施型社区康复方式,也是残疾人融入社区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三年多的社区服务经历中,总结了社会融合庇护工场的模式特点、战略功能和经验推广。 在这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将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推动其运行和发展。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仍然遇到了专业康复人才短缺、保障工场工种单一、造血功能缺乏、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服务模式的探索和思考,吸引更多业内人士对将社会综合服务融入庇护工场模式的关注和建议,从而增加公众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支持,鼓励残疾人更好地就业、生活、参与社会,残疾人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

[1]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 朱祥雷.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年

[3] 王思斌.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年

[4]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工作基础知识[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年

标签: 社区 人士 残疾 康复 庇护

发表评论 (已有3892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