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会议,即项目组一起开会。 胡老师一直提醒我们,小组会议是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场所。 我们一般都是周一开会,大家轮流做PPT汇报上周的工作内容/工作计划/好文献阅读分享/好探索方法等。从研究生入组的辛苦到现在冷静一些,本期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小组会议有意义吗?” “通过小组会议,你有什么收获?” “如何开好小组会议?” 让我们来看看 VSL 研究生们的见解和避免陷阱的技巧/指南吧~
小组会议的收获
01
林杰冰(博士三)
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每周的会议都是一个时间线节点。 如何把每周的工作量串起来,形成一个阶段的成果或者一个项目的成果,就是目标! 一方面,以小组会议作为推动机制,使自己的科研工作从研究内容的策划到实施都保持在网上。 教师可以监督课题进展,培养自己正确把握课题方向和研究内容的能力,做到时间花得值,精力不浪费。 。 另一方面,把小组会议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 作为记者,应该总结一周的调研工作,准备报告内容,思考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构思演讲的逻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问题和收获,注重提高自己讲述科学的能力通过反复做PPT和报告来研究故事; 作为一个倾听者,对于研究内容不同但研究方法相关的课题,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对自己工作的汇报,并按照汇报的逻辑思维,才能知道同学在做什么,从而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报告准备技巧。 同时,倾听和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学进一步交流也是有益的。 然而,胡老师安排我们每两周轮流做一次报告,这让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每次报告都没有做好……
02
姚宪华(博士2)
许多研究生一定经历过被小组会议支配的恐惧。 我认为小组会议的意义和目的主要是三点:锻炼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首先,通过小组会议报告,可以锻炼你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会议报告PPT的准备、发言和交流过程中,胡老师一直强调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重新加工我们最近的作品,让别人能够理解它,考验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小组会议报告训练,相信很多同学都能明显感受到自己表达能力的提升。 其次,作为一名研究生,小组会议不仅可以反映最近的科研现状和进展,也可以从侧面推动自己。 截止日期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在小组会议报告中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以便在下周的工作中弥补。 对于导师来说,你可以随时了解你的科研进展以及是否遇到任何问题。 最后,在研究生阶段,我觉得这个主题之外的很多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小组会议中获得的。 通过小组会议,可以了解同学、同学的科研状况,学习他们在科研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进一步提高自己。
03
刘天长(研究生三)
(1) 苦难过后,幸福来了。 虽然你被迫将每周所做的工作总结成PPT分享,但这不仅可以让导师了解你的进展并及时指导你的工作,还可以让你在写论文或遇到问题时直接汇报未来的其他报告。 对小组会议图片进行截图并粘贴,以节省时间并提高速度。
(2)植草避雷。 你们可能和同一个研究组的同学有一些重叠,所以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有助于你们了解彼此的科研进展和问题。 通过聆听别人的报告,你可以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习可行的设计方案,或者提前消除不必要的陷阱。
(3)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在困难时期出现的。 老胡常说:“你要学会讲故事”。 因此,这次小组会议也算是讲述了过去一周的科研故事。 思考如何把故事讲清楚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改PPT和逻辑框架(如果有时间的话)的过程,可以锻炼你的思维能力。
04
刘攀(研究生三)
小组会议的目的主要是分享我最近的科研进展,同时也了解同学们在做什么。 通常,召开小组会议的导师更愿意对学生负责。 在报告的过程中,导师也会给同学们一些建议。 因此,一定要提前准备好PPT报告。 PPT的内容建议包括:研究背景(你在做什么方面的研究),最近的研究成果,然后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的结果。 什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这种汇报的逻辑,导师可以清楚的知道你最近做了什么? 你是怎么解决的? 还有其他需要克服的困难吗? 这样,老师就会知道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并给出了准确的建议。
05
李志雄(二级研究生)
首先,小组会议可以分享自己这一周开展的工作,提出科研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寻求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集思广益,有利于课题的顺利进行。项目。 其次,小组会议可以帮助你练习表达自己的能力。 记得第一次参加小组会议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按照讲义来的。 听课时我经常因为紧张而失去思路。 通过反复练习,我取得了一些进步。 此外,小组会议可以让我们了解课题组其他同学正在研究的内容,向各个方向扩展知识点,体验不同的演示风格、幻灯片布局和构图思路,并从他们身上获取有趣的信息。 而且,小组会议也是自己科研过程的记录。 回顾小组会议的报告内容,对论文的写作非常有益。
06
林阳生(二级研究生)
我个人觉得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小组会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组会议可以分享自己最近的工作内容和想法,或者听取同学的汇报,让大家了解自己最近做了什么。 形成有效的沟通; 同时,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截止日期,督促自己在小组会议之间的时间里拿出一些东西,这样科研就不会因为缺乏监督而停滞,每周都有乐趣。
组织会议的技巧
01
李嘉晨(博弈)
对于我个人来说,参加小组会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新知识,而是个人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事物的转化往往有两个阶段,一是让自己理解,二是让别人理解。 相信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步并不难,但是第二步却让很多人头疼。 有时明明你已经很努力地解释了,但观众中的每个人仍然感到困惑。 更无语的是,明明说的是同一件事,别人说完大家却都在点头……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表达能力的差异,因此让你的语言具有逻辑性和可理解性很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对演讲的内容足够熟悉,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困惑; 其次,在听别人汇报的时候,要多了解别人的好的表达方式; 最后,我们可以交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观众,思考在听熟悉的内容和未知的内容时,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更能引起你的兴趣。
02
黄志雄(艳3)
多放图少放文字,多看观众少面墙,注意时间不要用完。
03
林阳生(二级研究生)
制作团队知道如何制作ppt。 首先,他们要选择一个固定的模板,不要太花哨,但要精致一点。 最好有学校、学院或研究小组的标志; 我喜欢在ppt的封面上放一张高端大气的图片。 图片,注明演讲者和监督者; 没有必要有目录页,因为除了作为答辩预演的小组会议外,大多数小组会议都没有那么正式和严肃,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给你太大的压力。 只要你把报告的内容解释清楚,逻辑清晰,这是最重要的,观察员可能没有参与你的工作,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所以他们应该在你做的时候站在一边听。请讲。 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讲清楚你的工作背景、你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表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同时避免一些过于专业的名词需要换成更通俗的词语来帮助别人理解; 还有一些是ppt制作中的细节,比如统一字体和大小、图片和文字对齐、标题放大加粗、附上参考资料、添加页码(n/N,表示一共有多少页以及你在哪一页)谈论),美化ppt等。
04
朱璐(二级研究生)
小组会议报告? 讲一个故事!
PPT报告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小组会议中,PPT不仅仅是向老师汇报上周的科研进展,更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 比如我们要讲一个新的功能架构,如何让观众快速了解我们完成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这就考验我们的“讲故事”能力。 您先描述一下结构性的应用场景吗? 或者我应该先向您介绍这个新概念? 你先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扔掉吗? 还是应该先指出研究方向? 这需要我们仔细考虑不同的受众和主题。 小组会议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不断打磨我们的“讲故事”能力。
定期汇报? 互相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定期的小组会议报告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我们的主动性。 我们总能从课题组其他同学的报告中学到一些参考内容和表达形式,比如从熟悉的生活常识出发; 例如,引文必须采用正确的格式; 例如,PPT字体的颜色可以从我们的Choose the color from the insert picture中获取; 例如,养成标记页码的好习惯,以便观众了解进度; 例如,您可以添加学院徽章的标志; 比如,高级灰色其实看起来比纯黑色更舒服; 例如,您可以突出显示一些关键字以提醒我们举报想法。 这些其实都是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小细节,但如果把握得好,呈现效果确实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只有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小组会议的故事
01
马文谦(二级研究生)
大家看完上面的感悟和技巧分享后,让我在小组会议前给大家加一点趣事,分享一些我奋斗的故事。
第一次小组会议:胡老师让我们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文献综述内容。 我把审稿的图片放到了ppt里。 为了美观,我把文字删掉了。 前一天晚上还在急着进步,全文还没完成。 我又复习了一遍,第二天就靠即兴发挥了。 “呃呃,这个……”不断传来。 我还记得当时老师非常委婉地批评我:“你脱稿了,但你是凭着以前的学生工作经验。” ”,我立刻觉得老师的批评很准确,避免了我在大家面前太难堪。 后来我告诉自己要丰富ppt的内容,在小组会议之前自己练习一下。
制作自己的模板:组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pt模板,所以我会根据其他人的模板制作一套(除了封面!标记重点!稍后会有测试!)。 我记得小组会议是在周一下午。 是的,中午我还在实验室里做模板,一帧一帧地调整。 最后,我和师兄卡迪安开着电动车从实验室出发,来到了会议室。 当然,报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报告仍然很差。
封面让老师措手不及:我刚才提到,PPT封面不是我设计的,一直用的是纯蓝色的背景。 本学期初我把ppt初稿发给老师后,老师大概是生我的气了,然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封面太丑了,我赶紧找了一些好看的封面,自己做了一个。
胡老师点评
上面的同学都讲得很好。 我只分享一个我读书时的故事。 当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时。 在美国,我的导师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接受过德国工程师的系统培训,对细节要求极高(我自己摸索出来的)。 还有人说,如果你和一个导师在一起时间长了,你就不会成为他/她。 我觉得我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也来自于导师对我的训练。 作为一名学生,我将导师的三个原则牢记在心,他们也一直跟随我进入我的职业生涯。
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习中,导师花了一年多甚至两年的时间对我的细节进行反复修正、打磨,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对细节同样认真的人。 有时我在想,我们在这些细节上是不是对学生太苛刻了? 后来我想不是。 这些都是可能被别人忽视的重要点,是一个人走向更大平台的自律。 希望以上三点对大家有用。 希望你能做出一个更漂亮、更简单、更直观的PPT,让更多的人了解你在做什么。
小组会议更多的是内部定期沟通和分享的场合。 分享的内容很难像外部报告那样详细,所以我们不需要给它太大的压力,而应该把它当作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要想在小组会议上讲得好,首先要有信息,就是上周你做了什么事情,错了也没关系,这也是内容; 其次,格式一定要保证,ppt不能难看,字体、字号不统一,颜色随意搭配。 图片没有标注,这些错误写出来可能显得有点离谱,但实际上是在制作ppt的过程中不小心犯的错误。 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关注、多检查,养成良好的PPT制作习惯,每周有计划地安排科研进度。 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容面对小组会议。
结尾
来自多样化结构实验室 VSL
排版| 蔡澈
评论 | 胡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