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翻译腔”并建议“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91百科网 38 0

“构图有特色”,但“语言晦涩”和“翻译口音”

8月2日,《浙江教学月刊》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住在树上》的文章。 文章称,上述作文是今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文章发表后,因大量引用冷门名人名言和生僻字眼,引发舆论争议。

温儒敏表示,浙江高考作文引发的争议,观点不同,各有各的原因。 他认为这篇文章有自己的特色。 作者有一定的理论思想,知识面较广,接触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 光靠“堆问题”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这应该受到鼓励。 然而这篇文章的语言晦涩难懂,有些句子没有道理,就像一个蹩脚的翻译。 一些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也存在类似问题。 “如果你说得不好,我称之为‘翻译口音’。”他还建议“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掉以轻心”。 满分的文章被视为范文。”

作为教育部聘请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还介绍了高考作文考试是什么? 他说,主要考验的是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所依赖的思维能力。 高考作文的写作风格不是第一要务,但书面表达要清晰、通俗易懂。 他认为高考作文和普通写作是有区别的。 这是在特定情况下的规定性写作,是“不完全自由”的写作。 很多争论忽视了这一特点,常常用一般写作或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评价高考作文。 这也是容易引发“无意义争论”的原因。

尊重评分组的裁决,但公开评分状态是违规的

对于评卷组是否应该给这篇作文打满分,温儒敏表示,文不第一,武术不第二。 对论文的评价确实是主观的。 但高考作文阅卷有相关规定和限制,而且也有四级标准,所以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高考是抽选考试,必须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标准。 本标准的实施只能交给评卷组,评卷组的裁决必须得到尊重。

此前,对于此次评分,浙江高考作文评分组组长陈建新表示,上述文章评分了3次,评分组最终决定给予满分。 对于争议,陈建新表示,尽管晦涩难懂,不希望学生模仿,但他仍然认为这篇文章获得的分数是“合适的”。

不过,温儒敏也指出,高考评分应当保密,所有评分参与者不得向外界透露评分信息。 这是一门学科。 此次浙江的完美作文立即在刊物上公开,这是违规的。

温儒敏:“翻译腔”并建议“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翻译腔 温儒敏 高考 高考语文作文 文学 第1张

据新京报报道,8月3日下午,《住在树上》一文已被《教学月刊》杂志删除。 上述杂志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该文章来源为作文阅卷组。 原计划继续发布满分作文系列,但由于浙江高考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以及一些技术原因,决定删除该文章。

附温儒敏评论全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发了不少争议,观点不一,原因各异。 现在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更全面、更专业地看待这场争议的“现象”。

1.本文有自己的特点。 作者有一定的理论思想,知识面较广,接触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籍。 光靠“堆问题”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这应该受到鼓励。 但这篇文章语言晦涩,有些句子没有道理。 看起来翻译很糟糕,而且确实故意显得“理论化”。 如今,一些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也存在类似问题。 他们不太好说话。 我称之为“翻译口音”。 这是一种不好的写作方式,现在已经蔓延到高中生了。 然而青春文章往往喜欢华丽,甚至以默默无闻为深刻。 这可能是一个过程,没有必要严厉批评。 只是在写作教学时,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2. 评分组是否应该给这篇作文满分,在外界尤其是网络上一直存在争议。 文武不是第一,武武也不是第二。 对构图的评价确实是主观的。 但高考作文阅卷有相关规定和限制,也有四级标准。 这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也不可能由一个人说了算。 一旦评分团队达成普遍共识,就可以做出决定。 高考是选择性考试。 分级、分级要有统一的标准。 这个标准的实施只能留给评分团队。 必须尊重评分组的裁决。 否则就会出现混乱,更谈不上公平。 就像踢足球时必须尊重裁判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网上有网友批评评卷组的水准,称他们为所欲为,“认真对待人命”。 我认为这是一种夸大其辞、妖魔化高考的说法。

3、高考作文考试是什么? 主要考察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所依赖的思维能力。 高考作文的写作风格不是第一要务,但书面表达要清晰、通俗易懂。 高考作文和普通写作是有区别的。 这是特定情况下的规定性写作,是“不完全自由”的写作。 很多争论忽视了这一特点,常常用一般写作或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评价高考作文。 这也是容易引发“无意义争论”的原因。 比如有的作家说作文题太死板,有的家长抱怨作文题太难或太简单等等,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 高考的题目和阅卷专业性很强,应该请专业人士来研究。 很多问题在网上说不清,适得其反。

4、高考成绩应当保密。 所有评分参与者均不得向外界透露评分信息。 这是一门学科。 此次浙江的完美作文立即在刊物上公开,这是违规的。 每年市场上都有很多所谓的“完美作文”书籍。 其实大部分都是假的,是用来卖书的噱头。 而这种“手艺”的书读多了,即使考试考得好,思考和写作的“胃口”也会被破坏,得不偿失。

新京报记者吴辉校对薛景宁

标签: 翻译腔 温儒敏 高考 高考语文作文 文学

发表评论 (已有3920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