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睿新中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袁玲玲

91百科网 43 0

一、疫情下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常态化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经济转型升级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企业就业不足; 加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从贸易向多边领域的转移正在蔓延;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困难。

从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看:一是就业岗位明显减少。 据有关部门判断,疫情对宏观经济和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育部就业中心近期对全国9.9万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有16%的企业取消了原定的春招计划,65.6%的春招计划减少或保持不变。 据相关部门调研,智联招聘、58同城等市场招聘机构发布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53%。 19 个行业中有 17 个行业的需求下降。 其中,批发零售、房地产、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就业岗位同比减少10%以上。 70%,制造业岗位减少了60%以上。 2、招聘高峰期推迟,供需匹配难度加大。 受疫情影响,“金三银四”或将转为“金五银六”。 此外,线下春招全部取消,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变窄。 在线招聘服务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相关机构根据用人单位调查显示,80%的用人单位仍需要进行线下面试来确认录用毕业生,而线上对毕业生的求职面试指导仍显不足。 此外,近期国际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也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 高校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面临新的挑战。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目标。 从“六稳”到“六保”,就业是重中之重。 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求职情况、疫情期间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支持,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办法,帮助毕业生稳定就业,疫情期间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获得更好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2.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认知

1.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知

就业情况:了解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和机会的评价。 具体结果如下图所示。 47.66%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疫情期间所学专业就业情况比较乐观(包括很好和比较好),52.33%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疫情期间所学专业就业机会一般或较好就业形势较为悲观。

不同群体对职业就业前景的认知:从不同性别来看,疫情期间女生比男生更加悲观。 认为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的男生比例(57.53%)比女生(39.22%)高18.31个百分点; 从水平上看,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在疫情期间更加乐观。 其中,博士生认为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的比例(70.32%)比硕士生(57.68%)高12.64个百分点,比本科生(47.19%)高12.64个百分点。 比专科生(44.95%)分别高出23.13%和25.37%。

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评价存在差异:疫情期间对其专业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比例最高的前五位学科分别是理学、医学、工程、经济学和教育学,而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的农业毕业生比例较低。

2. 找工作的轻松和信心

毕业生对找工作难的评价:针对《您认为疫情期间找工作难吗?》的调查回复反馈结果如下图所示: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2020届毕业生中,82.98%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困难。 尽管51.1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困难,但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31.8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存在较大障碍并感到担忧。 此外,只有不到2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找工作并不难,可以找到匹配的雇主。

不同群体对求职就业难度的评价:多数群体认为,目前他们成功求职、就业的难度较大。 从不同性别的角度来看,女孩比男孩更担心求职和就业的顺利进行。 其中,担心求职和就业顺利的女生比例(39.53%)比男生(22.86%)高出16.67个百分点。 女孩认为顺利的求职和就业是不存在的。 困难比例(7.58%)比男生(19.21%)低11.63个百分点。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学历层次较高的毕业生担心求职和就业顺利的比例较低。 其中,博士生担心能否顺利求职就业的比例(18.75%)高于硕士生(26.49%)。 比本科生(31.40%)低7.74%,比专科生(34.67%)低12.65%,比专科生(34.67%)低15.92%。 博士生认为成功就业没有困难的比例(37.50%)高于硕士生(18.07%),高于本科生(10.78%)19.43%,高于专科生26.72%( 14.61%),高出 22.89%。

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难易度评价:认为疫情期间就业困难的是农业的毕业生比例较高(96.15%),其中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就业的比例求职率也较高(51.92%); 而理科毕业生认为自己目前找工作困难的比例较低,担心自己能否成功求职就业的比例也较低(23.42%)。

北京睿新中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袁玲玲 就业 毕业 求职 疫情 形势 第1张

三、疫情期间大学生求职情况分析

一、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来源

疫情期间,毕业生反映择业信息渠道主要集中在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公共平台、网站或海报)(70.16%)、学校网上招聘会/双选会(66.10%)以及各类场外招聘会等。校园招聘网站信息(42.57%)。 可见,校园各种渠道是疫情期间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学校网上招聘会、就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各类校外招聘网站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为学生求职时获取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2.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

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关注的因素有很多。 应届毕业生表示,他们在选择雇主时最关注的前五位因素分别是“薪资福利”、“晋升空间和发展前景”、“与专业是否相关”、“与职业目标是否相符”以及“是否符合职业目标”。工作内容是感兴趣的”; 可见,除了薪资福利之外,毕业生还会根据工作发展空间、工作是否适合、个人兴趣等因素进行职业决策,工作的考量已逐渐从满足薪资和物质需要转向是否满足薪资和物质需要。工作是否愉快以及能否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择业观念更加理性。

四、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需要支持

毕业生职业选择障碍:疫情期间,毕业生反映,其求职障碍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求职进度延迟”、“缺乏网上求职经验”、“缺乏求职方式和方法”。其次是“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少”、“不了解就业政策”。

希望提供的支持分布:应届毕业生反映,目前希望从学校得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简历制作、在线求职(面试)技能指导”、“专业相关就业信息定向推送”以及“提供更多求职信息获取渠道”,可见,求职技能的提升以及各类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是毕业生当前最想要的支持。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转型升级和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中美战略博弈从贸易向多个领域蔓延的综合影响,就业形势毕业生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 实现保障毕业生稳定就业、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目标,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解决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全员架构:与以往相比,疫情冲击下依靠建立高校线上线下供需平台等一系列“纾困”措施已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期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仍不稳定。 乐观地看,为了弥补目前压力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的局面,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协调政府、国企、社会、大学等资源。 ,形成多方联动格局,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确保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目标。

加强协调、增加供给、稳定预期:受疫情影响,大量招工工作推迟,岗位减少,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困扰,导致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一定的怀疑。 焦虑和担心。 因此,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调动不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协调不同领域的就业需求,特别是政府事业单位和各类专项计划中的公益性岗位需求,实现毕业生有效供给,稳定高校。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得到充分预期,增强了他们的求职信心。 同时,延长应届毕业生就业周期,针对离校失业群体建立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体系。 下半年,针对离校失业群体举办专门招聘会或双选会,拓宽失业群体就业渠道,保障供需顺畅衔接。 此外,为避免交叉困难,根据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院校可结合自身情况,适当推迟2021届毕业生秋招校园招聘时间。

关注重点就业群体,分类服务:对于龙头大学,即大多数“双一流”大学来说,其对应的龙头企业,大多是行业龙头或一流企业。 从2019年开始,秋招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和需求,主要解决的问题只是研究生面试、国考面试推迟带来的就业周期延长和求职安排变化。 学校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普通高校受疫情影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 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中小微企业是强大的就业“吸收器”,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用工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这直接导致同期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下降,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生源和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建立重点帮扶群体精准帮扶机制,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少数民族等学生名单和类型,分类制定帮扶方案,制定帮扶计划。广覆盖的就业援助体系 实现疫情期间有意愿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就业至关重要。

阶段性提升就业效率,大数据分析:各省市高校依托云平台、就业信息网等线上平台,组织实施一系列春季网上招聘会(双选会)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确保供需顺畅衔接。 而复杂的就业市场和信息也会对毕业生造成一定的职业选择。 在“互联网+就业”背景下,依靠“大数据”协调全国或次区域供需,分阶段、分类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收集准确的就业市场需求信息,确保各地区、各高校的人数与岗位匹配,确认内生就业需求,分层次、分类推进,分阶段消化现有失业学生,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质量比率。

改变职业预期,加强就业指导: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在此形势下,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大环境的变化,同学们应适当改变职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并在后期实践中调整职业目标。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也应重点关注这一点。 高校教师不应拘泥于套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强化个人价值观,导致部分学生抱有过高的期望,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同时,加大思想教育和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典型引领、政策宣传、选拔表彰、奖励资助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职业选择上,服务国家、扎根基层,成为大学生。 对新价值观的追求,激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勇于到基层就业。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反映自己的职业选择“缺乏网上求职经验”和“ “缺乏求职方法和技能”的程度较高;毕业生反馈目前希望得到学校支持的主要是“提供简历准备和在线求职(面试)技能指导”。 因此,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根据毕业生不同的去向特点和单位需求,我们将继续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服务号等方便快捷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分类个性化指导。不定期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线上线下面试技巧、形势政策分析、职业新认知、优秀校友经验分享等一系列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求职技巧,从而促使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扫描二维码

标签: 就业 毕业 求职 疫情 形势

发表评论 (已有39039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