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获奖团队及项目
《可分离多模态轮足四足机器人》
项目介绍
“可分离多模态轮腿四足机器人”采用轮腿分离的结构,结合了轮式和腿式机器人构型的优点,并结合了航天锥杆-锥孔对接方式。 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配置方案,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轮腿运动模式切换以及轮式自动驾驶行为进行了研究。 针对不同地形,通过RGB摄像头采集数据信息,利用SLAM技术判断环境,转换轮子和腿的运动模式; 如果反馈参数与虚拟力控制结合产生的扭矩值远高于正常值,则判定发生了某种支腿。 失败,将损坏腿收回至目标位置,降低轮毂更换损坏腿,并转换为轮腿混合模式; 如果周围有障碍物或工件,同时降低前轮和后轮,根据摄像头的图像信息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和数量,将机体移动到目标位置,并转换为双臂夹紧模式。 为了提高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操作员可以向机器人发出指令,机器人的轮子和腿同时接触地面时可以自主分离。 完成各自的任务后,通过GPS模块将位置信息发送到交会点,通过控制器和传感器的精确反馈控制,完成前后车身的对接组合。 可拆卸式多模态轮足四足机器人可以代替矿山勘探人员进入未知危险环境进行高效勘探,并对作业场景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预警,预防事故发生,对于保障矿山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人员,减少经济损失。 具有重要意义。
队名:“沧浪”队
参赛学生:曹建东、吕猛、窦雨涵、郭启洲、李森林
指导老师:张金柱、王涛
应用场景
模拟控制
《综采工作面空气开采瓦斯检测机器人》
项目介绍
瓦斯检测机器人系统主要由瓦斯检测机器人、行走管道、主机架、调度中心等组成。机器人布置在煤矿采空区专用行走管道内,稳定采空区各种有毒有害物质。 现场采集瓦斯并进行测试,然后机器人通过短距离无线与矿井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和控制中心。 如果发现气体超标,则控制注氮机快速注入氮气,防止自燃。 生气。 该项目有两个创新点:1、设计了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检测新工艺,采用瓦斯检测机器人现场采集瓦斯。 与传统束管检测技术相比,气体采样分析时间显着缩短。 ,提高了瓦斯信息检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设备投资、工程费用和人员投入,显着降低了煤炭生产瓦斯监测成本。 2、基于圆管的气体检测机器人。 机器人的驱动装置分布在机身两端。 共有6个轮组沿管道内壁形成三点支撑带压紧状态,防止机器人打滑、翻倒等现象,保证机器人行走安全稳定,不受管道内掉落杂物影响。采空区,实现对采空区瓦斯、温度信息的现场实时采集并及时传输信息。
团队名称:“同汇智能”团队
参赛学生:赵帆、孟庆铃、李可、郭晨浩、彭彦伟
导师:寇子明无锡(大同大学)
气体检测机器人
入门故事
“沧浪”团队由来自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的硕士生组成。 “同汇智能”团队由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硕士生和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研究生组成。 学生们一起组成一个团队。
本次活动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从4月初收到比赛通知到6月中旬参加预赛,两支队伍的准备时间不足两个月。
对于跨地域的“同辉智能”团队来说,疫情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无法面对面讨论比赛事宜。 他们只能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协同工作。 不同校区的“沧浪”团队成员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曹建东队长主动承担起了本次比赛的核心任务——可拆卸多模态轮足四足机器人的仿真。 控制下,团队成员完成了模型渲染、结构有限元分析、报告撰写以及相关动画视频制作。
团队讨论
在各自队伍指导老师的线下和远程指导以及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支队伍在初赛截止日期前顺利提交了相关材料。
“同慧智能”队队长赵凡表示:“正是因为寇子明教授和吴曦老师认真负责的指导,我们才有幸进入决赛,谢谢老师们。”
老师指导
8月24日下午,“沧浪”战队队员来到杭州比赛场地报到并布置现场,而“通慧智能”战队则在线上紧锣密鼓地备战决赛。
场地布置
现场讲解
“最终答辩报告的时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我们项目的亮点,团队成员放弃了假期,认真打磨PPT内容和讲解,连续修改了5、6个版本。 ” “同辉智能”团队队长赵帆向我们讲述了他备战比赛的经历,“大家积极贡献自己的想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展示方案。”
模拟防守
25日,决赛正式开幕。 面对评委的提问,两位队长冷静回应,并汇报了各自项目的研究成果。 “沧浪”团队的项目因其可拆卸的创新性脱颖而出,获得了专家评委的投票。 他们被选拔参加第二天的特等奖比赛。 他们一扫连日来的疲劳,带着难以形容的喜悦和兴奋,在导师的远程指导下,直到凌晨才完成了特等奖竞赛答辩ppt的修改。 。
对比赛的思考
“在这次比赛中,我还参观了很多其他参赛团队的作品展示海报,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参赛作品,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位前往杭州参加总决赛的“沧浪”团队成员谈到了比赛的收获,他们表示,这次比赛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与优秀研究生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全国各地。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赵凡表示,从组队开始到最终比赛颁奖的整个过程,队员们齐心协力晋级决赛,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责任感令人难忘。 。 “很高兴能与全国各地的优秀队伍同台竞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受益匪浅!”
最终,经过赛前数月日夜奋战、日夜坚持,太原理工大学“沧浪”代表队荣获一等奖,代表队指导老师张金柱、王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同辉智能”代表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队荣获三等奖。 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队员们纷纷表示,能为学校争光,感到无比自豪!
大赛介绍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主题赛事之一,坚持需求导向和创新引领,聚焦“制造强国”国家战略,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建设,助力机器人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 竞赛重点考核研究生理解社会需求、创新设计和关键技术实现的能力,引导青年学子不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挺进。
共有来自1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33支队伍参加了本次比赛并提交了作品。 共有201支队伍进入决赛,共颁发特等奖和一等奖17项,仅占提交作品的1.9%。 本次大赛校内组织由研究生院、研究生部、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承办。 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和精心组织,并经过资格审查、作品提交、作品评审等,最终有两个团队入围。 学校连续四年荣获国家级奖励。
结论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打造以立德树人为本、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协作竞赛、协同作战的应用型大学。以育人,以竞赛促教育,以竞赛促改革,以竞赛促创新。 实用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基地建设、师资引进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引导研究生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有效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参与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实基础和保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