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来自20世纪90年代温州街头的视频中,几个年轻人手牵着手走在路上,有说有笑。 走在中间的一位短发女子吸引了镜头。 她穿着白色紧身T恤,橙色碎花直筒裙,脖子上挂着一条珍珠项链。 即使现在,这套衣服仍然过时。 唯有腰间的黑色血压计传达出浓浓的年代感。
随着镜头的转动,更多那个时代的特征浮现出来: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来回穿梭,夹杂着欢笑声、人声、汽车喇叭声……温州繁华的街道,喧闹、嘈杂,却又充满生机。
近日,这样一段温州街景视频被温州新闻传媒中心制作成短视频发布。 立即引起了温州民众的关注,点击量超过780万,留言区评论如潮水般涌来。 在一条“阿姨现在在哪里?”的留言下,有网友自曝身份:“现在只有一个小姐姐,就我一个。” 很快,温州新闻媒体中心发布的第二条视频揭晓了答案:当年的“BP机姐”《我叫马云,他已经退休了》。截至目前,两段短视频累计获得了30多条转发。一时间,温州马云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人物。
上周,记者与马云约在温州一家鱼丸店见面。 近30年过去了,马云的妆容变得更加精致,身材变得更加苗条、高大,眉毛也纹成了流行的款式。 他脸上原来的痣很多年前就被去掉了。 乍一看,似乎比年轻时更加突出。 气质。 “永远在时尚潮流中狂奔”。 马云笑了,眼角的鱼尾纹微微晃动,但笑容还是那么肆意、灿烂。
温州经济学家马金龙是马云多年的老朋友。 尽管他立即将视频转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但他连连感叹,“没想到这个视频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仔细想想,马云的笑容不仅是她内心情感的表达,更是时代情感的投射。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笑是幸福女人的标志,也是幸福时代的标志。” 马金龙分析道。
记忆
最近有人问马云:这个是什么时候拍的? 你开什么玩笑? 马云实在想不起来了。 她放大了视频的声音,仔细听着。 她隐约听见自己用温州话说:“谁叫我?我饿了。” “当时我们公司就在附近,所以中午我和同事在一起,一起出去吃晚饭吧。”马云判断道。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街头摄影,是在没有任何知识的情况下拍摄的。” 马金龙记得,当年央视记者去温州采访时,马金龙陪着他们到处拍摄视频。 后来,央视推出了关于温州的第四期报道,马金龙不记得当时在街上拍到过马云。 他甚至不确定这些片段当年是否在央视节目中播出过。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那一年”是哪一年。 去年马云整理衣柜时,还翻出了橙色碎花直筒裙,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应该是1996年左右,你看他们身后的东方大厦,还在建设中,上面还挂着防坠网。” 温州新闻传媒中心《新政聚焦》栏目制片人周勤理性分析。
热烈的讨论带出了那个时代的更多细节。 视频中,街上的摩托车大多是进口“本田王”、“铃木王”以及女款“太空”。 当时,马云还买了一辆“太空”摩托车。 花了好几万元。 虽然很贵,但是骑起来真的很方便。 手腕一抖,它就加速了。
街上一辆接一辆的出租车,有人认出这是一辆当时流行的菲亚特汽车。 20世纪80、90年代,温州街道狭窄,非常适合使用紧凑型菲亚特作为出租车。 那时,这些出租车就像小甲虫一样,在蜿蜒狭窄的大街小巷里横行。 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 为此,温州又有了一个绰号:“骑着菲亚特的城市”。 “为了避免划伤,出租车的左右后视镜都是折叠起来的,外人看到会很害怕。” 周勤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温州电视台,视频中的街景他也很熟悉。
BP机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物品。 马云腰上的BP机是数字寻呼机,当时要两三千元。 视频中,一起吃饭的年轻人几乎手里都拿着血压机。 走在马云右侧的西芙(化名)的BP机并没有系在她的腰上,而是放在她随身携带的小包里。 不久之后,他们纷纷改用手机。 “它比砖头大哥还要小,可以直接放进口袋里。” 马云记得,她1996年买了第一部手机。
正是在那时,马云一家购买了第一套商品房,公司还为她配备了一辆汽车。 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电影、电视剧逐渐进入国内。 马云看着他们,觉得这些外国人生活真幸福,有车有大房子。 那时的她并没有想到,仅仅十多年后,她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细节拼凑出那个时代的理想、信仰、激情。 马云印象深刻。 那时,街上的温州人,包括她在内,总是行色匆匆。 马云的感受是有依据的。 有媒体在报道中进行了横向对比。 温州人走路基本上比北京人快一拍,比上海人快半拍。 “每个人都在忙着做一些事情,”马云说。
斗争
当闭路电视摄像机捕捉到马云和他的同事们确实非常忙碌时。 马云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学习,而西夫则同时在三四家公司兼职做会计。 偶尔,他们还会约一起去舞厅跳舞,生活也很丰富充实。 这就是当时年轻人的正常生活。
1983年马云高中毕业后,没有读大学,就开始工作。 当时,温州的高考录取率只有3%,考上高等院校的人屈指可数。 大量年轻人被筛选掉。 这对马云来说是一个遗憾。 但很快马云就能够继续学业了。 20世纪80年代,学习电大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马云在温州电大学习英语,三年后获得大专文凭。 大约在同一时间,西夫也接到了老板的通知,可以去电大兼职。 西夫选择了会计专业。 英语和会计是当时热门的两个文科专业,这与当时外贸体制改革引起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密切相关。
进入公司后,马云被分配到财务岗位。 一开始,她所有相关的业务知识都是靠自学。 她的老板给了她一本商业书籍。 如果不懂,她可以请大师教她,但她始终缺乏系统的学习。 因此,在拿到英语大专文凭后,马云立即报考了江苏科技大学的函授课程,主修会计专业,从专科到本科。 周末,江苏的老师会去温州授课。 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后,马云申请到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继续深造。 周末去上课时,马云会把课本卷起来夹在腋下,免得邻居们惊讶。 “老板老了,还在学习,当他们问我要去哪里时,我只是含糊地回答说我有事要做。” 马云一边笑一边打手势。
不断学习是年轻人追求梦想的一种方式。 进入闭路电视镜头后不久,马云就成为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后来又晋升为高管。 当上领导后,马云的工作越来越忙,甚至一度三天不睡觉。 “别人要回家休息,我却只能洗澡,继续加班,为了工作我愿意努力。” 马云说道。
惜福的生活更是温州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西夫的叔叔开了一家小开关厂。 人手不够的时候,西福就被叫过来帮忙拧螺丝、组装零件。 这些任务可以在简单培训后开始。 西夫一开始很慢,后来越来越熟练,成为了工厂里最快的组装工。 当时西福叔叔工厂生产的开关在乐清柳市销售。 1979年后,柳市后市街道形成低压电器一条街,产品销往全国。
除了低压电器外,当时温州的另一个知名产品是皮鞋。 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工厂,人人都做鞋。 喜福的哥哥也开了一家鞋厂,喜福就去帮忙做“切皮”,就是把一整块皮革按照鞋样分类、切割,以备后用。 她哥哥的鞋厂最初是一个小作坊。 后来工厂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也越来越成熟,就不再需要她帮忙了。 这样的兼职,每次可以让西福赚到一两百块钱的零花钱。
从电大会计毕业后,西夫开始做兼职会计师。 最忙的时候,闲暇时她可以同时给三四家公司兼职。 “年轻,努力,有活力,做副业没有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都在做这个。”西夫解释道。 这句话不是借口。 此时温州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力数量巨大。 1988年,第一家人才中介机构在温州出现。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迅速发展到70多家机构,成为市区发展最快的行业。 一时间,大街上随处可见招聘广告,其中一项业务就是为企业提供服务。 寻找可能与兼职和兼职工作匹配的人。
时代的机遇就像尖锐的波浪,一波接一波地袭来。 被央视拍到后不久,一家房地产公司就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 马云权衡利弊后,还是选择了一份稳妥的工作,拒绝了邀请。 多年后回想起来,接任这个职位的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收入已过亿。
信心
至于视频拍摄的年份,马金龙始终认为是1993年。作为温州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的见证者,马金龙对这一年仍记忆犹新。 1993年是中国改革特别是温州改革走出困境的一年。 当年,温州GDP同比增长42.6%,比四年前足足提高了42个百分点。 此前,马金龙作为温州市经济体委主任,走在最前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开创性表现赢得了一些赞誉。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温州3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来自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位居第一首次出现在媒体上。 报告还首次概括了“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想尽办法、历经无数磨难。
然而,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温州模式”就遭到质疑和否定。 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除了温州的道路没有修好之外,社会主义的其他角落都修好了。 直到南谈,温州人民才摆脱了精神束缚,放开了手脚,乘势而上。 与此同时,温州的产品也因质量差而受到诟病。 1987年8月,杭州有人在武林广场焚烧温州皮鞋; 1990年,乐清假冒低压电器事件引发国家七部委联合查处。 假冒伪劣产品损害了温州的形象。 1993年,温州开始了一系列质量改革行动。
“今年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种同理心。” 现在再看这段30年前的视频,马金龙深受感动。 “只有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苦难和当时中国改革的彷徨与彷徨,从失望到走向希望的人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去年12月20日,马金龙专门策划了一场创业者沙龙,共同探讨业内流行的“BP姐”现象。 这里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视频的共情点很美好,很治愈。 “这个视频播出本身也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出席会议的温州科盛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州市新生代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徐卡特指出,温州媒体人可以把30年的前材料挖掘、重新编辑和传播,反映了独特的愿景。 “当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时,我们的产品和经营理念一定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对吗?” 许卡特问道,但他显然已经有了答案。
回顾历史,企业经营会遇到困难,改革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但理性会一次次战胜冲动和误解。 更重要的是,如果从替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确定中可以找到希望,危机中也可以萌芽。
过完年,马云就已经59岁了,但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014年的一天,马云突然想学跳舞,她无法阻止。 她坚持了下来,几乎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 退休后,她报名了在线英语课程,至今仍保持着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 从2003年开始,马云在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下持续锻炼,并持续至今,马甲线依稀可见。 马云总有办法让生活变得有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云就开始思考化妆。 一开始没人教她,她就自己摸索,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或许,这种对生活丰富的不断追求,就是马云能够保持年轻的秘诀之一。
20世纪90年代,曾有人问马云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但未来会更好。” 马云的回答坚定、乐观、充满信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