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的主题演讲。
哥白尼究竟为何而死?牛顿是否被苹果砸过?科学是否一定等于正确?科学家难道全是苦行僧?错过演讲不要怕,跟着讲坛侧记,为你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变革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有所了解。我觉得来听这场讲座,每个人都会有所受益的。”一位正在排队的中央民族大学的退休教授如是说。
(新清华学堂排队等候的观众)
10月30日晚六点,深秋的北京傍晚早已泛起凉意,然而新清华学堂门口却热情不减,早早地排起长龙,等候入场。其中既有本校师生来求知问道,亦不乏许多慕名而来的校外人士来拓宽视野。
来到现场的还有吴教授的妻子与儿子, 在排队等待时,小家伙一直在兴奋地蹦蹦跳跳。据小朋友说,爸爸在家里并不是经常讲科学史,所以他也非常想知道爸爸今天会解开什么样的科学问题。
(吴国盛教授)
晚七点,在主持人简短介绍之后,伴随着一阵热烈掌声,吴国盛教授身着黑色西装,健步走上舞台。不似照片上的那般严肃,吴教授刚开场便抛出一个有趣却引人深思的话题,“人文学院与科学史系看起来毫不相干,怎么会结合在一起呢?”,接着话锋一转,“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有深刻的联系,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本身就是深刻的人文现象。”
对此,吴教授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就相当于别人问曹雪芹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吗?”这样简单滑稽的常识性错误引得场下观众笑声连连,但同时也使我们开始警醒与反思——我们对科学到底有多少误解?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吴教授对“哥白尼是被教会烧死的”、“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等常识性误解进行了“翻案”。同时又指出,抛开知识性误解,更严重的是国人科学观念的误解,即中国文化里的“科技不分,以技代科”与功利主义科学观。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吴教授明确指出,功利主义科学观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它可能是当下导致我国原创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这种深层的创造力,它不能单靠功利主义的激励来实现……那真正的原创力应该来自哪里呢?两句话,无功利的探索热情和无拘束的自由研究。”借此,吴教授也提出了对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期许。
提问环节时,现场反应十分热烈。对于场上大多数观众都抱有兴趣的“李约瑟难题”,吴教授直言不讳,“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没有科学。那‘没有科学’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呢?这要分成两个部分。在希腊科学意义上,在近代数理意义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但是在博物学意义上,中国古代也可以被称作有科学。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发达的博物学,大抵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而且文献众多。但是在‘李约瑟难题’影响下,我们过去更多的是在研究在西方近代科学眼光之下中国古代的成就,很少有人研究,按中国文化自身的范畴和逻辑,中国人的博物学是怎么做的。”引得场下强烈共鸣,掌声一片。
(吴国盛教授)
面对一位观众提问的“中国古代文学家对文学无拘束的自由探索与近代西方科学家严密逻辑有何区别”,吴教授做出详尽的解答。他认为中国古代是诗性文化、诗性思维,洋溢的是一种美的景象。而西方是从学习《几何原本》开始来认识科学。“几何学不解决问题,只是证明,是在学习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是诗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完全不同”紧接着,吴教授又提出,“学不学微积分关乎你是不是个现代人。现代社会有两类人,一类是学过微积分的人,另一类是没学过微积分的人。”使得场下观众笑声一片。
吴教授的讲座引导观众对看待科学的角度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一位姓刘的观众表示,“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交流和这种分为不同时间段的分析,澄清了科学误解。科学逻辑和我们传统文化里的逻辑有很多是不相通的。讲座里有些内容是对我们某些传统观念的颠覆,但这种颠覆是有意义的。如果不打破这种颠覆,我们永远看不清前面的路。”
讲座结束后,吴教授的儿子觉得今天见到了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爸爸。虽然今天爸爸讲的文化方面确实有点难懂,但他一直认为的“伽利略是被烧死的”的科学误解也被解开了,确实是收获满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