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国内外儿童二语习得研究

91百科网 41 0

这篇讲座笔记来自张润晗老师,题目为‘’国内外儿童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儿童二语习得研究存在的问题、儿童二语习得研究视角、个体差异因素对儿童二语习得的影响、发现与启示。

1存在的问题:

儿童二语习得研究相比成人而言不足,国内儿童二语习得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聚焦点。同时,还存在如下问题: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对象,但是儿童二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在特征与学习过程上有明显差异。因此不能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儿童,因为二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参与方式是不同的。P.S.关于儿童的界定目前存在争议,但达到基本一致:3-4岁到12岁左右。

2儿童二语习得研究视角

二语习得研究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定义并描述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为语言知识的发展提供介绍。目前儿童二语习得研究视角,主要基于互动主义的认知视角或社会文化视角。

基于互动主义的认知视角

什么是互动主义?——对输入假说的拓展与延伸。

基于互动主义的互动假说(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由Long于1981年提出,建立在Krashen的输入假说之上,被认为是对输入假说的拓展与延伸。Long区分了输入与互动两个语言现象,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输入是使用的语言形式,而互动则意味着语言形式的功能,比如扩展、重复、澄清功能。

Ellis认为互动假说对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可理解性输入对二语习得非常必要,话语互动式结构调整(modification to the interactional structure of conversation)在协商交际问题时,使得输入具有可理解性。

Krashen输入假说中的可理解性输入正是源于互动调整(modified interaction)。语言输入在互动中越是被询问、解释、修正,其可理解性就会越增加,效果越好。互动调整在意义协商的过程汇总帮助简化语言,使语言易于理解,同时输入语言还包含着学习者所不了解的语言因素,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基于互动主义的社会文化视角

什么是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建立,将人的心理技能分成:作为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技能,以及有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形成的高级心理技能,并提出了内化internalization,中介mediation,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个体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核心以及动态过程。

社会文化理论重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集中在“语言游戏”中对儿童学习者的研究。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的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在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社会文化理论被认为是解释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以及成人和同伴对其学习过程的影响。

3 个体差异因素对恶童二语习得的影响

个体差异因素individual differences是二语习得的重点研究领域。研究者将个体差异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也会分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各个学者的分类方式不一样。内部因素包括: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元语言意识。外部因素:语言输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1)学习动机 motivation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个体因素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动机与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成就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不存在矛盾,正相关。课堂中较有挑战性的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儿童二语的学习体验对动机的作用很大,增加焦虑与增加动机有可能是一墙之隔。儿童二语习得动机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1动机对儿童二语发展的促进你作用,2二语学习体验对动机发展的关系。

2)语言学能 language aptitude

语言学能由语音编码能力phonetic coding ability,语法敏感度grammatical sensitivity,归纳能力inductive ability和机械记忆能力rote learning ability组成。之后,研究者又将敏感度和归纳能力,归为了“语言分析能力”language analytic ability。

语言学能被认为是二语习得学习者个体差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习得效果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语言的分析能力。语言学能对于儿童二语学习者的作用不同于成年学习者,因为儿童学习者还存在着隐性的学习机制,而成人更多依靠着显性的学习机制。目前缺乏针对儿童学习者构建的理论模型,测量工具也是根据成人学习者测量工具改制而成的(the elementary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3)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一系列的行动;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学习的策略与间接影响学习的策略。直接的包括:记忆策略(联想、利用图像与声音、有计划地复习、使用动作)、认知策略(操练、接收与发出信息、分析与推理、为输入和输出创造构架)、补偿策略(合理猜测、弥补缺陷和不足)。间接的包括元认知策略(制定学习重点、安排与计划学习、评估学习效果)、情感策略(克服焦虑、鼓励自己、控制情绪)、社交策略(提问、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儿童二语习得中对学习策略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相对共性的结论,还是缺乏更多的实证依据。

4)元语言意识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研究发现语音意识对阅读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有研究者设计了训练语音意识的教学任务,发现能够成功提高儿童学习者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但是目前的问题为:缺少针对二语语音意识测量工具的专门研究,包括测量工具的效度与信度。语音意识在一语、二语之间存在迁移性。这也是二语语音意识测量工具需要考量的部分。

以上都是内部因素。下面是外部因素:

儿童二语习得研究者尤其需要特别关注二语环境(second language context, SL context)、外语环境(foreign language context,FL context)、沉浸式环境(immersion context)和内容语言整合式环境(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CLIL)对儿童二语习得的影响。

5)环境因素

环境(context)对语言学习非常重要,不同语言学习环境下二语学习者接触语言及学习语言的机会不同,因此,研究者很难将一种环境下的研究发现推广到另一种环境之中。

A.二语环境与外语环境

二语环境主要指目的语环境。很多研究表明,其决定作用的是二语输入的质和量,即大量的母语水平的输入才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关键。

B.沉浸式环境

沉浸式教学指的是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教授各个科目的教学模式,对儿童提高二语能力的作用毋庸置疑。目前在沉浸式环境中进行的实证研究多聚焦在最大化地为儿童二语发展提高输入与反馈的类型方面。

C.内容语言整合式环境

内容语言整合式环境指的是,课程内容通过外语来授课的教育方法,通常针对参加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主流教育)的学生。

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SES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显著影响儿童二语能力发展的另一重要外部因素,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家庭背景对教育结果具有最强预测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SES是一语习得个体差异的有效预测因素,但是在成人二语习得领域几乎不考虑。国外儿童二语习得领域针对SES的研究较多,国内相对缺乏,几乎处于空白。

目前国外关于SES的发现:来自高SES家庭的儿童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本,并且在外语学习上的进步更快,但是!SES的高低与儿童的外语学习动机无关。

发现与启示:

1)从研究视角方面:目前儿童二语习得研究主要还是基于互动主义,主流还是从认知视角理解习得。从社会文化视角,将儿童学习者视为社会人,将习得过程视为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范式相对缺乏。

2)环境对比研究缺乏。儿童二语习得研究在英语作为二语、外语、沉浸式以及内容语言整合式环境均有涉及,但直接比较各个环境对儿童二语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还是比较少、且目前的研究规模也较小、研究发现存在矛盾。老师认为,对比研究是将来的研究方向。

3)研究方法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运用追踪法、个案法、实验法以及自然观察法,但是数量与成人二语习得研究相比较少,并且多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较为匮乏。补充:目前大部分研究还是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research on children),而不是将儿童视为共同的研究者(research with children)。

4)研究主题有待挖掘。儿童二语习得研究目前仍聚焦于年龄、输入、互动上,很多在承认二语习得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研究的主题,在儿童二语习得研究中仍然有待挖掘。

5)研究对象的年龄聚焦。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8-12岁这一年龄段,以低龄儿童(3、4至7岁)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还有待增加。

以上。

标签: 习得 儿童 研究 语言 动机

发表评论 (已有10045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