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科学教育转向“为创新而学习”的趋势,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从小普及科普密不可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广泛普及科学普及”。
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到,全民科普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过去12年,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增加了两倍。 全国政协还推出了“会员科学大讲堂”,多位院士、知名科学家带头科普;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中小学兼职担任科技副校长; 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爱上了科学。
如何塑造“科学大脑”?
3月10日,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会员频道”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主任倪敏晶上海科技馆称:“创新人才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成为顶尖创新人才。”
倪敏静是一名中学物理老师。 曾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 他说,经常有家长问他“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倪敏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他的长期观察来看,科学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没有固定的“公式”。 有的孩子乍一看很聪明,有的孩子看上去很笨,但他们都有。 几个共同的特质:极其独立、行动能力强; 对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并且非常专注,形成了超出常人的丰富知识和能力; 非常有弹性并且能够坚持下去。
他认为,对于顶尖人才的培养,无论孩子的考试成绩好坏,只要能在以上三个方向培养孩子的素质,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和力量。 他特别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因为动手实验最能塑造“科学大脑”,产生真正的问题。
“科学的本质是实验科学,科学教育必须离不开实验”。 他说,“我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少玩游戏,多做探索。自然世界远比虚拟世界有趣。” 他还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拆了家里的电器,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现在这样的孩子很少见了。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科学实验室,学校基本实现了实验室全覆盖。 倪敏静建议,除了一般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外,学校应该建设更多供孩子们自由探索的科学创新实验室,为他们探索现象创造条件。
他还表示,科学家不是“神”,所以我们必须打破科学家的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 “如果相信科学、神化科学家,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是非常有害的,”他说。
探索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每个行业都变得像科技行业,也带来了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段时间网络上热传的视频《钱学森问答》引人深思。
人才供给不足和错位还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观察到,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供需结构性问题明显。 她援引数据表示,去年1-8月,国内人工智能行业人才供需比仅为0.39,预计到2030年人才缺口将超过500万。
对此,张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工程师、人工智能培训师等新型人才需求的出现,优化相关岗位设置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显得愈发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特别重视医学工程师的培养。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高校医学工程人才极度匮乏,由于高校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与医疗机构创新产品的实际开发环境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工程师与医疗机构创新产品研发脱节,建议形成源头人才交叉培养。”
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培养领军人才,实现技术领先。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3月9日表示,建设教育强国、世界领先的人才中心、创新高地,还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和自主培养人才能力上下功夫。 这也是为了满足新的发展质量。 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举措、解决问题的举措。
如何探索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也是与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今年上海代表团公开组会议上表示:“训练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是科技的进步,训练人解决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落后。”
金力表示,要自主培养、造就“创新者”。 他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 越热门的领域和职业,知识的更新越快,对应对变化和挑战的能力要求越高。 他期待像创建基础研究先行区一样,整合各项人才培养项目和政策,支持高校全面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期实验区。
倪敏静表示,令人欣慰的是,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但也需要指出的是,不少高校效仿清华大学“秋班”、“前班”的做法,开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谓的“秋班”、“前班”。钱班”。 对于尖子生,集中举办“少年班”,连基础教育层次的学校也纷纷效仿,举办所谓的尖子创新班。 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我们认为,不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所谓的顶尖创新人才班,而应该在放学后给那些具有非凡天赋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包容。” 倪敏静说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