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动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总体来看,大学生对社会法治的认识仍处于较低水平。 很少有人对自己的思想有深入的了解和形成,获取法律知识的意愿不大,积极性不高,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被动接受法律知识,这与大学生朝气蓬勃、上进的形象不符合。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会采取法律措施,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他们对政府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并没有太多信任。 我国应继续加快法制社会建设,加快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等高级知识分子法律意识的树立。
调查显示,21.3%的大学生学习法律是为了更好地找到工作,19.6%的大学生仍然质疑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 这说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对其今后的生活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26.6%的大学生认为能学到东西并愿意参加,25.2%的大学生认为过于形式主义、无意义,2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学到东西,愿意参加。学生们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39.1%的大学生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21.6%的大学生仍感到无奈。 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认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对新闻舆论的监督是最有效的。 14.3%的学生认为党委、政府、人大等领导机关有效。 还有12.6%的学生对此无法解释。 这无疑说明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对法律的重视不够。
通过以上的统计,我们不禁思考一些大学生不选择合法武器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显示,21.3%的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但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43.2%的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知识,但无法实际运用。 。 这清楚地表明大学生缺乏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意识。 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法律意识,实践运用能力不足。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优化法治环境
(一)积极推进法制建设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 加强立法、有法可依,是实现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前提。 目前,我国制定的法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然而,不断变化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对当今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加快立法步伐,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当代大学生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的必要条件。
二是强化司法公正。 司法活动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法律需要通过严格的司法活动得到有效遵守和执行。 而且,由于大学生对社会政治非常敏感,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国家机构处理的热点话题。 对待问题的态度,即当代大学生更容易通过公正执行司法获得对司法公正的认可,从而产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最后,确立法律权威。 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法律信仰。 二是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三是勇于坚决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二)改善网络环境
当今社会,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毫无疑问,互联网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和快捷。 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严重污染网络环境。 因此,为了让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落实有效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改善网络环境,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一是加强网络立法。 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构建法治化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加强网络技术防范。 最后,建立健全网民举报制度,聘请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一定政策水平的网民作为义务监督员,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网站监管工作,将网民举报与技术监控结合起来。
营造法治校园文化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平台,应积极响应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政策,把法制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法律至上意识。普法,增强法制素养。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推进法制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法治教育,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增强法制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法治课堂的作用。 如丰富法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法治教育渠道、构建有效实践环节等。
(二)依法实施学校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 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 同时,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适应现代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推进教学和学生管理法治化,形成制度管人、制度作用的良好局面。
其次,法制机构的建立和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校规校纪,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及时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定期开展以法育人等校规校纪教育,营造校园法制宣传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育法治意识创造条件。 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形成具有时代精神、坚持优良传统、崇尚远大理想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和感染大学生,传承优良传统。 并将风格融入学生自身素质; 二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积极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利用校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动舆论,对正确引导校园各种思潮和文化现象发挥引导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法律实践活动,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 邀请有办案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公安人员或律师来学校举办法律讲座; 组织一些法律知识的辩论或演讲;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等活动。 法律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视和完善家庭教育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家庭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第二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从小就开始认真教育孩子。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