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要取消英语、“赶紧买,高考真题、绝密答案有售”

91百科网 84 0

别担心,为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6月至8月中旬,由中共四川省委网信办主管的四川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举办由四川省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封面新闻主办,联合全省各大新媒体网站和市县综合媒体中心开展了主题为“辟谣小贴士、制止谣言”的宣传活动。 “考试谣言”揭露考试谣言,杜绝令人不安的骗局,消除考生家长的顾虑。

哪里可以找到“辟谣秘诀”?

有哪些亮点?

赶紧收藏并记住吧! 2021年6月6日上午9点,四川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与封面新闻推出“备考辟谣小窍门”专题。 同时,各大辟谣联盟单位也将陆续开通涉及考试的谣言举报渠道。

届时,中高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短视频、图片、文字直观了解“中高考谣言”,并通过渠道举报相关谣言,共同净化考试环境,共同净化考试环境。一键“斩断”谣言。

这些都是关于高考的谣言

谣言

1、XXX准考证丢失

以往,高考期间,网络上经常流传XXX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 网友们看到后纷纷为候选人着急,赶紧在群里、朋友圈转发。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短信中的联系电话大多是假号码,有的甚至是海外收费号码。 好心人一旦拨打电话,就可能陷入收费陷阱。

2.高考英语取消/英语分数降低/英语分级

关于英语改革的传闻在高考传闻中有多种版本:英语将被取消; 分数将从150分降低至120分; 成绩不够不能录取……2021年高考,国考科目和分数不变,英语仍为150分。

3、阅卷老师冲向记分,随机打分

这也是一个关于高考的老谣言了。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总有人炒作某地高考阅卷工作极其宽松,阅卷老师甚至不管对错乱打分。 事实证明,发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为了博取关注,而一些高考成绩差距较大或者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武断地认为考试有问题,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随机猜测。

评分一般采用“一人评一题”和“双评制”。 如果“双评”超过一定差值,将提交第三位老师进行“三评”,以保证评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有人捡到《高考卷》

“今天路过教育局,看到有东西从卡车上掉下来”,图片上是一个盖有高考试卷印章的牛皮纸袋……对于此类网传内容,警方建议首先联系教育局考生所在中学或省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举报热线已确认。 未经核实,建议不要转发举报,更不要拨打信息中的联系电话。

5、老赖的女儿因为考试考了710分而被拒绝。

这个故事流传已久。 每个版本的剧情都是一样的。 就是因为父亲是“老人”,女儿考了高分却没有被录取。 唯一的区别是候选人的名字不同。 博主发帖通常是为了获得关注和流量。

对失信被处决者的信用惩戒措施,只是限制进入高收费的贵族学校。 普通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普通教育不能列为限制。

6.考生答卷被“调换”

2018年,网络上出现“河南四名家长质疑考生答卷是否转包”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经调查发现,4名高考考生各科试卷及答题纸未经过人为调整。

7、试纸错误

高考结束后,群里或者朋友圈里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文章:“高考试卷中的XX题有争议,参考答案A、B其实都是正确的……”这让很多考生担心。 对于这样的文章,不要盲目跟风,轻信。 要知道,高考试卷从出题人、出题思路、出题过程、试卷都有严格的程序把关。 还有全面的监控和测试。 测试答案正式宣布为正确。 答案是最终的。

8、数学难是“数学皇帝”葛俊明的问题

2019年高考结束后,不少网友吐槽数学难,也有很多人怀疑数学考试是不是“数学皇帝”葛俊明点的题。 随后,葛俊发表声明辟谣:每年高考数学都难,所以说是我出题的,让广大考生感到尴尬。 我没有参加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题,我个人也不想成为高考题的“符号”。 每年六月我都会受到批评和关心。 谢谢你们。

严格来说,每年的高考题目都不会超出大纲。 由于高考题目是由团队完成的,既不可能由一个人来确定试题的难度,也不可能允许出现超过难度级别的题目。

骗局

1、卖真题、代考、卖设备传答案

每年,不法分子都会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宣传“极高准确率”、“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询问用户为“预存款”等名称。 先付钱。 一些不法分子声称可以花钱聘请“枪手”为其考试,还有的则以发送“样卷”为幌子,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获取用户信息。 还有人传播销售短信橡皮擦、无线耳机等作弊设备的信息,声称该设备可以通过高考安检,并承诺在高考期间提供答案。

【温馨提示】高考真题属于国家绝密材料,其储存和运输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 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均实行封闭管理。 考生和家长不要心存侥幸,相信那些声称可以提前得到真正的高考题或答案的人。 不要在网上购买所谓的“高考真题”或“绝密答案”。 购买机密材料本身也是非法的。 此外,高考的保障措施也日趋完善。 高考期间,各考点将使用电子干扰器、无线电探测器等设备加强考场管理,并在考试期间加强网络和短信管理。 至于参加考试的“枪手”,通常钱一转完,就再也联系不到对方的人了。

2.提前花钱检查和修改分数

高考结束后,骗子会通过假基站群发短信,称可以查询高考成绩,并附上网址链接。 不少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后,会迫不及待地点击该URL链接,然后自己的手机就会被偷偷植入盗取网银的木马软件。 有些骗子会直接要求家长付费查询成绩。 有的甚至以“黑客”的身份在网上发布信息,声称能够修改高考、大学考试成绩,并向受害者索要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服务费”。 每年都有人被愚弄。

【温馨提示】考生及家属在查询成绩时应查找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和成绩查询网站,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中来历不明的链接。

不要相信所谓的黑客修改分数,因为高考网上阅卷不是在互联网上,而是在内网上,所以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 考生成绩发布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归档,并对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成绩通过互联网发布后,考试机构将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和匹配,网站建立了严格的防黑客和病毒攻击系统。

3.花钱买“内部指标”和“重新注册”

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的情况实施诈骗。 有的说不用看成绩,花钱就可以; 有的标榜可以拿到某所大学的定向招生计划,保录取,公开竞标,收取高额“定向费”。

【温馨提示】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制度。 经过40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完善,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管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招生全部在网上进行,严格执行公布的招生计划。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也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4. 缴纳注册费,帮助申请助学金和补贴

诈骗者利用一些考生家庭经济困难,需要通过助学金支付学费才能上大学的事实。 他们假装是大学工作人员或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直接谎称手头有项目。 他们可以为候选人申请大学助学金,并要求家长先提交注册。 费用。

今年高考要取消英语、“赶紧买,高考真题、绝密答案有售” 高考 高考真题 高考答案 升学考试 违法犯罪 第1张

【温馨提示】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或信息,要求发放“国家奖学金”、“义务教育学费返还”或“助学金”时,考生及家长务必主动联系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核实。

5.高考“大数据精准填报志愿申请”

每年高考填表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自称有内部大数据,并打出“填表准确,不浪费积分”之类的广告。 考生可以一次性购买1万、2万等不同面额的VIP卡,并享受一对One的“精准”指导。

【温馨提示】各地教育部门均明确表示未与任何社会机构、企业合作。 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虚假,无非是一种营销口号。

6.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冒充大学招生人员,向考生发送虚假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将学杂费转入指定银行账户,以诈骗钱财。 类似的诈骗技术包括创建虚假的网络钓鱼网站。 骗子的目的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

【温馨提示】在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会非常专业。 不仅校徽、标志会与原来的学校相似,而且还会配备所有的课程资料,而且填写的大学地址也会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因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 您必须通过官方网站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或教育部门正式发布的网站进入。 转账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验证账户的真实性。

7、冒充学生、老师骗取家长生活费、培训费

冒充学生、实习教师,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信息、链接等方式骗取家长学费、生活费、培训费。

【温馨提示】家长接到索要电话、短信、网上留言或链接时,一定要亲自联系学生核实情况,不要急于转账。 如果遇到收取报名费的链接,在未核实网站真实性的情况下,请勿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而应尽快向相关单位核实。

8. 篡改愿望

除了以上几类谣言和骗局外,考生和家长还应注意防范志愿者被篡改的情况。 据相关案例统计,我国多地出现了高考考生志愿被篡改,未被录取到所选学校或专业的案例。

【温馨提示】考生应增强防范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准考证、考号、密码等重要信息,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信息注册操作; 志愿者须自行填写。 任何部门、学校或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考生填写申请表。

这些类别都是虚假信息!

教育部发布防范高考作弊警示

据教育部消息,2021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已进入紧张的冲刺状态,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自己的“歪脑筋”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社会公众,甚至进行诈骗。 为此,教育部会同国家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诈骗案件和虚假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醒考生和家长:辨别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1.警惕网络诈骗,不要购买“高考答案”

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大考,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学校。 随着高考临近,一些所谓的“高考答案”会出现在网络上。 有些人利用“出售高考答案”的名义,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案例】2021年5月,安徽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以“出售高考试卷答案”为名,在网上诈骗家长和考生钱财。 经过分析判断,警方很快锁定了江西犯罪嫌疑人黄某。 今年3月,黄某通过QQ进入多个聊天群,谎称自己有购买高考答案的渠道,并将所谓“高考答卷”以每张1.5万元的价格向家长和考生出售。主题,诈骗安徽、山东、湖南等5省10余人,诈骗金额10万余元。 目前,黄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提醒】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上兜售所谓的“高考真题”“绝密答案”,骗取考生家长钱财。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材料,其储存和运输受到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以考试作弊为目的,非法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 考生和家长不要心存侥幸,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

2. 考前准备并发放“抢坑海报”,考后宣传“赌赢题”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考试前往往通过网站论坛、QQ空间或自媒体制作标题栏,发布空白“帖子”并隐藏起来,考完后再将从网上获取的试题重新编辑成“帖子”。考试。 以此制造考试前拿到试题或“押真题”的假象,以此为噱头进行培训辅导宣传,博取网友关注,迷惑社会。

【温馨提示】近年来,这种“抢后”现象屡见不鲜。 他们通过控制管理员权限,制造出可以在考试前获取试题或“押真题”的假象,从而欺骗考生。 其背后的目的是进行欺诈并获取利润。 高考试卷是国家的绝密材料。 在此提醒广大考生不要相信此类虚假宣传,以免上当受骗。

3.考试作弊会毁掉你的未来。 不要冒险。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作弊装备层出不穷,从抄写橡皮、尺子作弊装备,到低频隐形耳机,再到与“枪手”遥相呼应的调频手表……随着六月高考季的临近,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出售作弊设备,号称只需花费千元即可轻松通过考试,诱导考生作弊。

【案例】2020年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连续侦破多起组织考试作弊案件。 涉案犯罪团伙利用网络招募作弊考生,收取高额费用,非法为考生提供作弊服务,获取高额经济利益。 。 辽宁省公安厅侦破一起高考组织作弊案件,依法抓获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20余名,查获一批无线考试作弊设备。 天津、江苏、广东等地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对无线考试作弊设备生产企业的查处和打击,捣毁多处设备生产场所,收缴窃听、拍照专用设备千余台套。

【温馨提示】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高考无线考试作弊设备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国家教育考试安全,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 有关部门提醒考生,高考作弊轻则被取消成绩,重则构成严重犯罪,切勿极力出售或购买考试作弊器具,以免毁了自己的前途,留下遗憾。

4、代考通过考试定罪,恪守廉洁警钟长鸣

随着高考的临近,网络上开始出现所谓的“接单者”、“枪手”的广告。 此类信息声称,有一种“方式”可以找到大学生或往届生为其参加考试,并且需要提前缴纳“押金”,出成绩后再按照“协议”付款被释放等

【案例】2019年12月,在某次国家教育考试中,考试辅导组的两名成员找到一名大学生为考生代考。 代考被揭发后,助考团伙的两名成员竟然贿赂监考人员,向警方隐瞒真相。 近日,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审判决:两人组织考试作弊罪、组织考试作弊罪、非国家工作人员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有期徒刑。分别入狱数月; 一名监考人员因受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 一名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因代考罪被判处拘役5个月。 缓刑1年。

【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和“顶替他人或者允许他人代本人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行为违法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组织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作弊的,直接认定为“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此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后悔一生。

5、高考招生有规则,不可能通过“渠道”上学

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利用家长希望孩子成才、女儿成凤的心理。 通过伪造证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咨询电话等方式,冒充高校招生人员、学校领导亲属等,撒谎。 他们声称拥有学校的“内部指标”、“弹性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取”、“补录取”等进行诈骗。

【案件】2020年5月30日,受害人陈某某在网站上结识了名叫卢某某的男子。 该男子声称他可以帮助受害人的孩子考入更好的学校。 通过网上多方接触,陈某某相信了卢某超的谎言。 此后,陈某某陆续向卢某某支付7.8万元。 结果,他不仅没有被录取,还失去了生命和金钱。 10月8日,警方将犯罪嫌疑人卢某超抓获。

【温馨提示】高校招生有严格的流程。 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社会公布。 未按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不予安排招生。 招生省份高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必须通过公开征集方式录取。 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对于这种“花钱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考生和家长应高度警惕。 应从正规渠道了解和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不轻信欺骗、上当受骗。

6、招生部门网站、公众号被假冒、以假乱真的。

近年来,出现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招生部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被一些个人和机构提前注册的情况。 他们伪造、模仿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账号,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案例】央视财经频道报道,2020年高考结束后,广西部分家长反映,原本打算在微信上搜索广西招生考试院公众号,但输入关键词后却发现个人注册的“山寨”。 记者向广西招生考试局查询得知,名为“广西招生考试网”的微信公众号并非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开通,而是由个人注册的名字。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山寨公众号,例如:“河南招生考试”、“山东招生官网”、“山东招生办”等均是由个人或辅导机构注册的。发现这些山寨、高仿的微信公众号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他们通过发布虚假招生政策等方式博取关注,进而兜售虚假答案、高价培训课程等牟取暴利。

【温馨提示】每年,具有本科、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网公布。 考生和家长可登录教育部官网“文学”栏目下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 2021年,教育部门还将开展专项“高考护航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理网络涉及违规考试公众账号”、“点亮官网”等专项行动权威考试招生机构标识”,帮助考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招生政策,避免上当受骗。 提醒广大考生,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假冒账号或网站诈骗。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综合教育部网站、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山西晚报等

标签: 高考 高考真题 高考答案 升学考试 违法犯罪

发表评论 (已有39283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