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历史悠久。 古代测绘技术起源于水利和农业。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治水:“左导,右治,置四时,以开九州,通九路,辟九泽,越过九座山。” 自从夏禹采用“左尺右尺”来测量距离和高度,可以说,有记载的历史上的测绘技术就已经启动了。 余铸的《九鼎图》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但一些测绘学者从测绘装备、理论、人员、地图、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的测绘科学技术体系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现在我们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测绘人物,看看中国古代测绘技术有多牛逼!
一
张衡(78-139)
东汉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
张衡对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发明了浑天仪和地震仪。 他是东汉中期浑仪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学圣人)。 浑仪是浑仪球和浑仪图像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仪器,而浑仪则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器。 浑天仪的发明者是我国西汉时期的罗下洪,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对其进行了改进。 张衡发现地球是圆的,并沿南北轴线自转。 黄道是太阳的轨道,与赤道相交的角度为 24 度。 这为天文大地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图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裴修 (224-271)
魏晋时期著名官员、制图家
字季彦,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裴修创作的《愚公疆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先河。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地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的两颗闪亮的明星。 裴修对地图学的主要贡献是他首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 他总结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愚公地域图》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划时代的制图理论“六图学”。 所谓“制图六要素”,是指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即:分数(比例尺)、方位角(方位角)、道里(距离)、高度(地形起伏)、方格(倾斜角度)。 、直线度(河流、道路的直线度),前三者是关于比例、方位和距离,这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绘图原则; 后三个是由于地形变化而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六项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涉及到地图学的主要问题。 裴秀的六体地图学对后世地图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明末西方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中国的地图学才再次创新。
三
沈括(1031-1095)
宋代著名科学家
沈括的《梦溪笔谈》为世人所熟知,但实际上他在测绘、仪器制造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他所编的《世界州县地图》,比例尺为“二寸除百里”,相当于1:90万。 首次以数据和文字的形式记录相邻州县之间的方向和距离,并编成册。 他使用静态水平仪进行测量; 他用水平仪、干尺和指南针测量地形,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 他创建的地图模型是中国制图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地图模型。
四
苏颂(1021-1101)
宋代著名测量师、测量仪器制造专家
搭建高约12米、宽7米、重20余吨的“水上仪器平台”。 这是一种集浑天仪、浑仪图像和报时装置于一体的大型天文测量仪器。 它有多种用途。 它能以多种形式反映和观测天体的运动。 它不仅可以演示、观察天象,还可以计时、报时。 它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创造,与500年后的欧洲锚式擒纵机构非常相似。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认为“水动仪器平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五
郭守敬(1231-1316)
元代著名天文大地测量
他在天文、历法、地理、测绘、水利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尤其是在水准测量方面,他最早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基准,创造了“海拔”的科学概念。 这不仅对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世界测绘史上的一项杰出科学成就。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区域测量的水准测量结果已被标准化为以海岸某一点的平均海平面为基准的高程系统。 我国现在在青岛有水准仪原点,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高程基准。 这种科学方法将继续沿用。
六
朱思本(1273-1337)
元代著名地理学家、制图师
元武宗四年至仁宗延佑七年(1311—1320年),他主持绘制《豫图》。 可以说,它是对汉代以来地质成果、现有资料和野外调查进行科学总结的产物。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国内领土,也包括域外地区,包括传统的陆地地区,也包括海洋和岛屿。 它采用“规划画方”(即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方法绘制,其精确度超过了前人。 它真实可靠,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 按照这种方法绘制的地图一直沿用了500多年,直至清初,在我国乃至世界地图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
郑和 (1371-1433)
明代著名外交家、航海家、地理学家
他率领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 航行中,他利用古代天文定位技术(即观察恒定高度来确定地理纬度)进行导航。 他根据七次下西洋积累的经验和数据,编制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 该国包括亚洲和非洲,有500多个地名。 所有画面均采用“风景”画法来表现岛屿,形象生动、直观易读。 很多重要的地方还标有测量数据,有的还标明从一处到另一处“变化”的次数(用“变化”表示)。 ”来计算航海距离),因此,可以说,《郑和航海图》是中国古代地图史上的又一杰出成就。
八
徐光启(1562-1633)
明代著名科学家
师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测绘等,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理》、《测量的意义》,并与熊三八一起翻译《几何原理》、《测量的意义》。 ,他翻译了《剑平异说》。 为了整合事物,他写了《测量的异同》,详细考察了中国测量与西方测量的异同。 他主持编着的《测量全义》是一部融当时测绘学术知识于一体的巨著。 内容丰富,涵盖了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平面三角学和球三角学的基础知识、测绘仪器的制造等。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西方测绘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1610年,他奉命修改历法,积极要求采用西方测量技术和制造测量仪器。 这种仪器制造的规模在我国测绘史上是罕见的。 总共花了27年时间制造出象限仪、钟表、望远镜等,推动了我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总之,徐光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堪称传播西方测绘技术最杰出的先驱。
九
爱新觉罗·玄野(1654-1722)
清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玄野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勇于实践的学者。 他不仅重视政治、军事,而且重视科学技术。 他学习和了解了中西传统测绘技术的概要,充分认识到测绘对于加强国防、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于是,他下令进行并亲自主持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国性测绘工作。 他多次亲临现场勘察地形,甚至亲自测量并提出具体意见。 他特别注重《故宫全图》的测量、编制和编撰,最终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成书。 其覆盖面积、测绘精度、完成速度等内容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也是首屈一指的。 玄夜看到后说道:“我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才成功,山川水道,皆与愚公相合。” 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世界著名学者李约瑟说:“《帝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所有地图中最好的,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准确。” 中国在地图绘制方面再次处于领先地位。 当着世界各国的面。 由此可见,康熙不仅是古代一位睿智的皇帝,而且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测绘工程的领导者、主持者和参与者。
十
魏源 (1794-1857)
现代爱国思想家、文学家、著名地理学家
他在林则徐领导编撰的《四大洲》的基础上,查阅了一百多份历史记载、历代史方以及古今中外著作、各种奏疏等资料,编撰《海国图志》100卷。 在编纂过程中,魏源对旧志进行了多次补充和修正。 每张地图均附有文字说明,左图右文字,方便参考和阅读。 该地图集共有各类地图74幅,其中包括中国历史沿革地图8幅(如《汉代西域沿革图》、《北魏西域沿革图》、《 《唐代西域沿革图》、《元代西北地区沿革图》等); 外部区域包括“东南亚国家演化图”、“西南洋及印度演化图”、“小西利未亚洲演化图”、“大西洋欧罗巴国家演化图”。 另有东西半球地图、亚洲地图及各国地图25幅、利未亚洲地图及各国地图23幅、美洲地图及各国地图11幅等。介绍各国的历史沿革、地理、政治等。 尤其是主要地图上所表示的山川、河流、城镇的基本轮廓和地理位置都比较准确,其精确度大大超过了利玛窦翻译的《世界地图》。 》。 总之,《海国图志》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世界地图集,是中国世界地图编制的里程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