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增加了25%,其中年轻人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
近日,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采访了解到,在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大学生主要心理精神问题及主要原因有:
焦虑:不知道“杨”什么时候来
虽然有的学生还没有“阳”,但他们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都在逐渐“阳”,他们陷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为“阳”的焦虑之中。 由于我们不知道“阳”何时会出现,这种未知感和不确定感就会带来焦虑感和压抑感。 此外,疫情之下,考研、公考、就业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前段时间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他们更担心自己在备考期间或者考试期间会“阳”,从而影响学习状态。 结果,他们会变得更加焦虑。 有学生表示,担心得晚上“睡不着”。
恐惧:过度恐惧“阳”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有关“杨”的褒贬不一的信息,夸大“欧米克龙”危险性的信息也屡见不鲜。 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学生难免会开始担心自己会出现不适症状,从而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会产生过度的恐惧,甚至开始乱服药。 预防。
孤独:没有社交活动
教学安排转向网课是近三年来最常见的情况。 由于学生长期通过电子产品上课,没有机会与同学面对面交流,这种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到孤独。 研究表明,如果长时间呆在有限的空间里,你更容易变得抑郁,甚至烦躁,情绪不稳定。
事实上,焦虑、恐惧和怀疑、愤怒和烦躁、抑郁、孤独……这些都是疫情期间最常见的心理状态。 Omicron具有高度传染性,人们担心感染是正常的。 面对这样的状态,最直接有效的就是自我调节和梳理。 通过梳理专家建议,记者建议大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科学预防和接纳负面情绪。 面对疫情,难免产生焦虑、恐慌等心理情绪。 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对压力源保持警惕。 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况,不要太担心,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关注可靠信息,避免盲目跟风。 网络上各种信息的真伪很难辨别。 建议大家通过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地疾控中心等政府部门、权威机构和专业平台,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科学防控知识等相关信息。 当你意识到自己害怕的时候,多关注数据,少关注个案,多关注科学信息,实事求是。 不信谣、不传谣,拒绝散布焦虑情绪。
专注于当前的生活并有规律的日程安排。 适量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放松心情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三餐定时定量,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对疫情的恐惧和焦虑转向现在自己的生活。
保持社交并及时寻求帮助。 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同学、朋友、家长等保持沟通,倾诉自己的感受,互相支持、鼓励。 如果心情仍无法缓解,应及时联系学校老师或心理中心老师。
在这场持久战“抗疫”中,我们不仅要与病毒作斗争,还要与各种负面情绪作斗争。 保持乐观、理性、冷静的心态,是抵御疫情的铠甲,也是良好的免疫力。 愿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健康的思想和灵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