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李京文:青年朝气蓬勃,正在兴旺

91百科网 41 0

李静文,1932年出生,广西陆川人。 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1953年赴苏联留学,1958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学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主持过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水利枢纽工程等特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 ——上海高铁,并参与制定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着有《科技富国论》、《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等。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

1957年11月17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在列宁山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表达了对中国青年的嘱托。

此时,观众席上坐着一位在莫斯科学习经济学的中国留学生李静文。 周围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猜猜我爸爸是谁?” 60多年后,在李静文家里,女儿周全指着父亲的毕业相册问道。

一张张高鼻深目的面孔中,有一个意气风发的华夏青年。 李静文拿着放大镜,仔细地审视着年轻时的自己。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那一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李静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 他在余生中,与祖国万千青年一起努力建设新世界。

他是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推动了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他对我国工程项目论证、规划、决策理论和方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致力于将经济研究方法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运用数量经济理论预测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参与制定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

因其在技术经济学领域的一系列开创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李敬文荣获2020年度“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

李静文(前排中)与苏联同学资料照

李静雯和妻子于萍资料图片

一次“模拟考试”,树立终生抱负

1949年1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远在南疆的中共广西地下组织的中心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有计划、有计划地建立各阶层群众组织。分步进行,集中组织城市群众主力,做好“内外配合”,迎接解放军进城。

今年春天,广西地下党员李庚在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 李静文是他的儿子。

那时,李静雯还是一名高中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由于从小的影响,他很早就和进步同学组织社团,贴海报,演戏剧,反对内战,争取民主。 还当选为学校学生会学习宣传部部长。

李庚在狱中遭受酷刑,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孤独。 李静文主动向当局申请陪伴父亲入狱。 每天监狱一开门他就进去,关门的时候就和工作人员一起离开。 “那是压力很大的一天。我一边和父亲在一起,一边学习。我必须确保自己学习好,否则学校不会让我来来回回。”

幸运的是,这段特殊的监狱生活很快就结束了。

当年12月,在广西地下党组织和各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军部队势不可挡,在镇南关(今友谊关)插上五星红旗,广西全境解放。 这段与父亲一起迎接新中国的特殊经历,成为李静文人生中的一次“模拟考试”。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51年,李静文参加高考,考入华南文学艺术大学创作系和武汉大学经济系。

“我从小数学和语文就很好,而且对文学很感兴趣。” 当李敬文在大学和专业之间犹豫不决时,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姐姐提醒他:“现在国家要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如果你想搞经济建设,你就应该学经济学!” 父亲也同意了姐姐信中的建议。

最终,李静文选择了武汉大学经济系。

当时,武汉大学经济系群星云集,其中有张培刚、刘地元、谭崇泰等留美归来的年轻经济学家。 在那里,李静文努力学习,并追随父亲的脚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很快,他就得到了一个机会。

留学五年后,他回国投身建筑事业。

在李静文考入大学的同一年,为了应对国内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新中国开始大规模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大一结束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选拔,李静文成为了一名赴苏联留学的预科生。 在苏联老师的指导下,他突然以每天50个单词的速度学会了俄语,一年后他成功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旅程。

在苏联,李静文就读于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 多年后回顾自己的留学生涯,他说:“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在苏联留学,就必须要学更多的东西,要做更多的事,就必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我开始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并将数学运用到工作中。”

在大学里,中国留学生李静文因数学成绩好而闻名。 据当时就读于莫斯科工程经济学院、后来成为李静文妻子的于萍回忆,她因为请李静文到“红角”辅导数学而被他的才华所吸引。 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日益加深。 一起来。

“红角”是当时宿舍楼自习室的名字。 苏联大学的宿舍楼一般呈U形。 建筑内散布着一些安静的空间。 每个人都利用它们。 他们摆了一张长桌,上面铺了红色桌布,两边放了两排椅子。 这是一个小自习室。 国际学生喜欢去那里读书和讨论问题。 在学习经济学时,数学非常重要。 由于擅长数学,李静文在“红角”很受欢迎,经常给大家补习数学。 就连苏联学生也来找他帮忙补课。

当然,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和其他人一样,白天没课的时候和晚上放学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在“红角”看书。 对于李静雯的留学生涯,于平用了三个“非常”来形容:“非常认真,非常努力,非常努力。节假日不出门,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上。”

“我们每个人一年的费用相当于国内农民十几年的生活费,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辜负国家的信任。” 于平描述了当时留苏学生的心理状态。

李静文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 大学期间,他参加全苏联大学生竞赛并获得二等奖,获得苏联教育部颁发的证书和奖金,最终以所有课程和毕业论文的优异成绩毕业。 本来,李静文得到了留在学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想了想,他认为国家正在用人,所以“还是尽快回去吧”。

1958年,李静文踏上了回国之旅。

回顾在苏联的五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1957年11月17日的经历。

一大早,他就和其他中国留学生聚集在列宁山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 等待了不知多久的时间,在人潮涌动、欢呼声和掌声中,毛主席带着中国代表团成员出现在礼堂里。

毛主席向他们作了报告,谈到了世界形势和祖国建设。 多年后,回忆起那天的经历,李静文说:“那些话激励着我和千千万万的年轻人继续前进、学习、工作、奋斗,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重启学术生涯,“转轨”更“回归”

“我的父亲和姐姐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从小就受其熏陶,一直对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抱有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一直相信运用自己的知识“而写作来教育下一代、影响社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虽然很惨,但我喜欢。”李静文说。

回国后,“十二五”规划已经开始。 李静文没有进入学术界。 相反,他服从国家分配,到河北省计委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中国经济学家李京文:青年朝气蓬勃,正在兴旺 经济 学术 苏联 论证 留学 第1张

尽管他的学术抱负只能暂时搁置,但他对经济学的兴趣却丝毫未减。

改革开放后,在技术经济学创始人、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的倡议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筹建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内第一个注重技术经济的国家。 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 后来,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室和产业经济研究所管理现代化研究室合并,正式更名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经过李德仁、徐寿波、吴家培三位所长的努力,这个全新的研究所即将结束筹建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开始物色第一任所长。

这个角色很难找。 你既要懂专业,又要懂管理,还要能团结人。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在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李静文也一直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挣扎着。 留苏归国后,先后在河北省计委、国家计委、北京经济学院、国家建委、建材部、国家建材局工作。 用他的妻子于萍的话来说,“一切按照国家的需要”。 来来去去,组织安排去哪儿就去哪儿。”

现在,这颗社会主义“螺丝钉”即将承担新的职务。

1985年,李静文被正式任命为第一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为什么是李静雯?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开拓创新的人,另外,他的宽容和宽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 曾带领团队参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定的现任数字技术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这样形容他眼中的前辈。 在李平看来,对于一个正在“创业”的科研机构来说,这样的品质尤为珍贵。 “他能带领大家一起、全心全意地进行学术研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来。” 。

此时的李静文已经是国家部委的局级干部。 从政界到学术界的转变,无异于“大规模换轨”。 然而,对于李静雯来说,这种轨迹的改变更像是一种回归。 转了一圈,“螺丝”终于放到了他最想去的地方。

于萍完全支持丈夫的决定,因为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愿意读书,做研究也符合他的性格”。

就这样,中年的李静文走马上任,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开始了新的奋斗。 事实证明,开始你真正的人生抱负永远不会太晚。

虽然进入学术界多年,但李静文对新兴学科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

“当时国内很多经济研究都是定性分析,我擅长数学,所以我就想能不能用数学方法对经济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后来,这样一门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就被称为数量经济学。

“另外,我认为研究经济问题,不仅要懂经济,还要懂技术,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 研究技术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技术经济学的起源。

“这两个学科得到了于光远同志的肯定,所以我决定走这条路。” 李静雯说道。

拓展学科领域并构建理论框架

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在学术界,李静文的开拓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85年至1998年,李敬文领导数量经济研究所和技术经济研究所的13年间,“确立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状况和基本框架,也确立了数理经济研究所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世界。” 李平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就和贡献。

李静文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大研究,发表内部政策报告100余篇,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荣获国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进步奖十余项。

在技​​术经济学领域,他构建了该学科的理论框架。 其专着《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是我国技术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基础著作之一。 他应用这一理论并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 主编编辑出版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丛书已成为该领域的基础性著作。

在数量经济学领域,他将数量经济学运用到经济研究中,主张经济学应以数量分析为基础,指导我国经济研究工作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丰富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我国经济研究规范我国经济研究。 同时,他还开创了中国运用数量经济方法来预测国民经济、区域和企业发展的先河。 1990年起,作为执行主任,每年春秋两期出版《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

“仅仅学习理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理论与项目结合起来。” 李静文的学术研究目的始终明确。 这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 研究成果必须走出象牙塔,跨越到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让经济科学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从社会科学领域提升到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为了践行这一信念,验证自己理论成果的正确性,他开始将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运用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先后主持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高铁、南水北调工程。 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经济财务分析。

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论证中,作为经济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他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研究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不如三峡工程建比不建,早建比晚建好。” 建设有利,国家有能力建设该项目。 建议尽快开工建设。”

“在这些大型项目的论证中,静文先生拓展了项目评估方法,增加了对宏观和区域经济影响的分析。从此,我国特大型项目的评估变得更加科学。” 李平说道。

2001年,因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潜心教育,培养一批学生

回顾自己的一生,李静文坦言,有两件事给他最大的成就感。 “一是在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理论方面做更细致的研究,二是培养一批学生。 我希望他们能够把理论知识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年转行学术界以来,李静文已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70余名、博士后10名。 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生是90后。

严格与宽容——说到李静雯,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三学生,这两个关键词在大家嘴里出现的次数最多。

“李先生要求我们先做人,再做事。” 据《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李志军介绍,他在数学技术与经济研究所跟随李静文读研究生的三年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人的影响非常宽容,全国各地的很多年轻人都来找他求教,只要时间允许,他都愿意提供帮助。他的性格值得我们学习。”

李平的观点与李志军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特别愿意帮助别人,领导和普通学者的一切请求,他都会有求必应,这是大家都认可的。”

1989年,李平第一次来到研究所工作。 当时,李静文正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急需援助。 有一天,李静文找他谈话,列出了很多项目,问他对哪一个感兴趣。李平想了想,坦言这些项目他都不感兴趣。 他还记得,李静文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只是说以后我们会和他合作更多合适的项目。 “非常宽容,非常慷慨,非常尊重学者和学术发展规律。” 李平叹了口气。

与宽容的性格相反,李静文在学术上十分严格。 李志军说,他是从物理学转到经济学的。 在导师李静文的指导下,他从如何承担项目到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一点一滴学习。 “论文初稿出来后,他帮我从头到尾逐字修改,非常认真。” 毕业时,李静文希望他留在研究所工作,但李志军有自己的想法,“我说我还是想出去闯一闯。” 最终,李静文尊重了他的选择,遗憾而又宽容地送走了自己严格培养的学生。 后来,李志军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成为一名经济学研究员。

1998年,李静文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学技术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职务后,执掌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引进了80名国内外博士,充实师资队伍,牵头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点,亲自指导和培养博士生50余名,为管理学科和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李国军至今仍不记得自己曾受过恩师的“折磨”。 “和他讨论论文时,他习惯于详细地询问题目的含义和思路,一直问到你想清楚、解释清楚为止。讨论结束后,我总感觉要冒出一身冷汗,但我对这个话题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想法。”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张华也对导师的“挑战”记忆犹新。 攻读博士期间,他因日常工作繁忙,几乎放弃了博士论文。 “但李老师说,忙不是理由,他鼓励我不仅要接受实践的挑战,还要总结实践、升华理论,让理论不断为今后的实践提供更多帮助。” 在李静文的鼓励下,张华坚持完成了博士论文。 “这可能仍然是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 张华笑着回忆道。

1932年出生的李靖文如今已是90多岁了,但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样子。 谈及感兴趣的话题时,他的眼睛依然闪闪发光,就像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孩子。 因为腿脚不好,这几年他很少去学院办公室,但他每天仍然在家看书,关注最新科技,像八九点的太阳一样思考最新问题。钟。

十多年前,李静雯患上了胆结石。 由于工作繁忙,他一直推迟治疗。 等到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手术效果不佳,腿脚也出现了问题。

“他就是这样,除了研究和工作,他不太关心个人的事情。” 于平有些恼怒的说道。 当谈及在苏联相识并相伴半个多世纪的丈夫时,她嘴里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无聊”。 “和我刚认识他时一样,只爱读书,一点都没变。”

女儿的评价是一样的:“工作可能是他最大的爱好。” 在她眼里,父亲首先是一位注重科学研究的普通知识分子,是一位热爱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有责任心的老师。 “他从来不会对我和我妹妹说教,但他对事业的专注和坚持,以及他对生活的谦虚和宽容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毛主席在苏联看望他们时,说他们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一辈子都记住这句话,他们觉得振兴祖国是他们的责任,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我的父亲。” 周全一脸得意。

《光明日报》(2021年1月25日第11页)

标签: 经济 学术 苏联 论证 留学

发表评论 (已有20297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