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教师交流讨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的老师却可能成为名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也成为许多教师自我激励的座右铭。
事实上,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均提出,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应“积极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反思、提高教育和水平”。教学工作”和“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探索研究现实需求和问题”。 这本质上要求教师注重反思,提高思维能力。
按照基本理论和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具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自己的风格,提炼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三个层次。 从实践到经验,再从经验到理论命题,这种跨越和升华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它需要一定的“催化剂”和一定的思维工具和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 他说:“未经反思的经验是狭义的经验,最多只能是平庸的知识。”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 如果不反思,教师的职业生活只是“实践-实践-实践”的简单叠加。 有了反思,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才能实现“实践-反思-提高”的螺旋式上升。
反思是一个基于实践的二次学习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重新认识、重新思考教育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反思? 笔者建议,不妨从三个角度入手:对一堂课的反思(点)、对一次教学经验的反思(线)、对当前教学改革或教学模式的反思(面)。
反思一堂课
课堂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是教学组织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很多事情都可以在一个类中体现出来。 教学反思要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如何教好每一堂课。
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观察的角度有很多,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基本功、教学风格以及对教材和学生学业情况的熟悉程度等,笔者只想重点强调其中两个。
首先反思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设计和备课是课堂的前提。 预设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内容结构是否合理、课堂价值引导是否恰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彰显、教学目标能否分解落实。 在班上。 聪明人总会犯错误。 有时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经过名师指导、多位老师打磨后,可能仍然存在缺陷或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笔者几年前在深圳一所知名学校上过一节课,记得是四年级科学课程的“矿物分类”部分。 老师讲述了矿物的特性以及观察和识别矿物的各种方法,如看、摸、闻、拍照等。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设置了动手体验环节。 学生们被分成几个小组。 他们使用老师教授的各种工具和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给定的矿物。 他们拿着观察记录表和每种矿物后,根据不同的鉴定方法填写了观察结果。 在课程评价环节,作者指出:“这样的任务设计不太科学,它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简单地观察和描述已知的矿物,不需要动脑子。”合作探究只是形式上的。老师对各种矿物要匿名,学生应该能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来识别它们属于哪种矿物,并解释识别的原因。这就是如何应用知识。他们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后来的学校副校长说道。 校长说:“你说得对,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好几次了,只是没想到会是这样。” 反思预设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 预设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方向性问题,表明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
其次,关注和反思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探索过程。 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僵化的。 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精彩的课堂,一个令人回味和启发的课堂。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给老师带来惊喜,有时又让人感到不尽如人意。 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和总结,尤其是当课堂上出现与默认不一致的情况时,如何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素质和智慧。
反思具体教训,首先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 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所以,反思不能走过场,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不要害怕公开家庭丑闻。” 其次,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别人的批评或建议中发现问题。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按照自己的逻辑和立场,他们总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你可能不这么认为。 比如,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教学内容都比较饱满,下课铃一响就下课不完整的情况很常见。 教师可能想展示自己教学设计的精美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与报纸的版式相同。 好的布局应该舒适、宽敞,并有适当的留白,而不是挤满了文字。
反思一次教学经历
反思一堂课的教学得失,重在“点”,考察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反思教学经验时,重点是“行”,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是否科学,是否存在偏差。 时不时地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分阶段进行梳理。 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在哪里取得了进步,如何少走弯路,如何取得更好的进步。 这种反思不仅有利于自我成长和职业规划,也是他人宝贵的“他人之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贲友林,从抄写教案、按教案教学到独立设计教学,逐渐成长为小学数学名师。 他在《在教与学的重构中成长》一文中,对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反思——“最初我设计如何教学生;后来我设计如何教学生学;最后我设计如何教学生。”然后我设计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创造性、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在设计自己。” 由此,他总结了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注教材,知道自己教什么;第二阶段是关注自己,在课堂上展示老师自己;就是关注学生,老师明白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一般有一个自然的过渡,这取决于老师的奉献和努力。 。
通过对一段教学经验的反思,我们发现教师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共同特征。 到了一定阶段,一些偏差和错误可能很难完全避免,比如遵循教材、教学设计以自我为中心等。 但也有一些老师经过反思,会认识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并会自觉地改正,而不是不自觉或自我感觉良好。
在反思成长经历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善于观察,多思考,及时记录日常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不寻常的情况。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 如果你不在热火朝天的时候记录下当时的情况和思想的火花,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记忆可能会变得模糊。 本又林就有这样一个好习惯。 从2002年2月开始,他每天坚持写教学笔记,记录他的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他的教学思想,记录学生如何学,记录他如何教,记录我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年。 有了这样的积累,当你整理自己的反思时,你就能说出一些有意义的、有根据的、科学严谨的话,而不仅仅是一些笼统的、粗略的想法。
对课程改革若干新理念、新模式的思考
教学反思,除了以自我为观察对象外,还应关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当前,中小学教育正处于教学理念转变、课程整合升级、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重组等改革变革时期。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或实践探索不断涌现。 这些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反思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有助于倒逼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高检讨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从这个角度反思的可贵之处在于,富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陈寅恪语),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辩证地吸纳为己用。 这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建议教师反思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提高理论素养,从教学现象和运行模式中追溯理论渊源,找准某项改革探索的理论流派。 例如,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 比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体验和探究的学习等,都是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 只有明确了总体框架和制度脉络,才能判断各项改革的价值取向、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各种教学理论应全面、客观地分析,摒弃本质。 不宜偏向某一目的。 多阅读课程教学理论著作是提高理论素养和反思意识的基础。 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才能将教学现象与其背后的教育规律和本质联系起来。
其次,学习各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新模式,要学习它们的“精神”,而不是它们具体的“形式”。 现实中,一些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和具体做法,导致效果不佳。 为什么? 我们可以质疑探索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但更多地应该反思是否理解和理解改革探索的精神实质,是否能根据其核心精髓来学习和运用,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什么以前已经走了。
三是联系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从中发现问题。 每一位教师既是新思想、新模式的实践者,又是改进者、创造者。 每一项教学改革探索、每一项新的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实践者需要学习、运用、反思、提高,同时不断补充、修正、重构。 、创新,使其趋于完美,个人也在这个实践与反思交织的过程中成长。
作者王瑞林为本报记者
标签: 课堂教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