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记者采访时,张航奇向记者展示了2018年初张一刚刚到训练中心时的几段唱歌视频。我不敢大声唱歌。” 张译害羞地用手捂住了脸。
“当时有一个公益组织把张译和盲校的同学带到这里来试课,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张译。” 张航奇表示,张译的妈妈也很主动,试课后主动联系她,促进了关系。 这师徒组合。 此后,张译每周来上课一两次。
在张航奇的指导下,张译近年来多次参加“桃李杯”等声乐比赛,并已获得5枚金牌。 “孩子们也很坚强,如果得了三等奖,就感觉自己很失败,回来后会认真总结自己的错误。” 张仪妈妈说道。
带着祝福继续前行
张毅的母亲告诉记者,张毅刚几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他的眼睛有问题,就带他去医院检查,并找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 最终的结果是,他患有先天性眼病。 完全失明,无药可救。
“虽然看不见,但他从小就乖巧可爱,我也辞去了工作全职照顾他,我就是他的眼睛。” 张译的妈妈说,现在张译已经上五年级了,他们希望张译有音乐特长,能够考上大学,因为他们了解到有很多大学录取盲人。
张航奇组织的“青岛爱邦和谐会”是一个经常到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慰问的公益组织。 张毅现在就是志愿者之一。 他不仅会唱歌,还会弹琴、朗诵,正因为他与其他人不同,他阳光明媚的嗓音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温暖和鼓励。 “我有时觉得上帝给了他嘹亮的歌声,不是为了让他证明自己有多好,而是为了通过歌声激励那些陷入困境的人,让他们通过歌声重新获得幸福。” 张航奇解释道。
用心追光,用耳朵“踢”足球
青岛盲人学校毕业生朱瑞明参加2021年东京残奥会并为中国队打进全部进球
2011年,11岁的朱瑞明在青岛盲人学校第一次接触足球时,他大概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够站在残奥会上,打进中国盲人足球的全部进球。团队。 。 东京残奥会的辉煌过后,22岁的朱瑞明尽管逆光,依然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朱锐明(左)在比赛中。 新华社(资料图)
打进中国队全部进球
2021年8月30日上午,东京残奥会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赛小组赛进入第二轮。 中国队1:0击败法国队,迎来小组赛首场胜利。 朱锐明任意球攻破法国队大门,一脚决定比赛胜负。 凭借着这个进球,他为中国队做出了贡献,屏幕前的很多观众记住了这个冷静而出色的年轻人。 接下来的比赛,朱锐明对阵日本队又梅开二度,以两连胜晋级半决赛。
“当我在电视上听到足球时,我就爱上了足球……”昨天,记者联系上正在随国家队训练的朱瑞明。 他说,5岁时,他意外患上了角化细胞瘤,导致完全失明。
小学一年级时,朱瑞明进入青岛盲校后,开始在电视和广播中听到足球比赛,并被深深吸引。 四年级课间休息时,11岁的朱瑞明无意中听到学校操场上传来足球队进球的欢呼声。 他无法抑制自己对足球的向往,向老师提出了学习踢足球的想法。
“当他在学校第一次接触足球时,他非常喜欢踢足球,业余时间几乎都踢足球,雨天、雪天都无法阻止他。” 正如朱瑞明的首任教练、青岛盲人学校体育老师林若飞所说,“盲人足球与普通足球不同。” 足球内部有铃铛,滚动时会发出“哗啦”的声音。
朱瑞明(前)在比赛中投篮。 新华社(资料图)
从零开始克服失明
“盲人踢球又苦又累,但朱瑞明一直坚持着。” 林若飞说:“朱瑞明踢球并不盲目,光是这一点就需要长期练习。” 事实证明,当盲人采取行动时,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然的自我。 为了保护意识,你会先将双手伸到身前,行动时的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 赛场上的盲人足球运动员需要通过训练摆脱失明,同时克服各种担忧和恐惧,否则就无法获得自由。 行动,更不用说足球了。
摆脱失明并不容易。 朱瑞明告诉记者,“一个正常球员的每一个传球动作,哪怕是一个‘眼花缭乱’的细节,都必须从头学起。” 朱瑞明用手摸索着教练摆出的姿势。 不断地听球、专心移动,在训练中逐渐摆脱了恐惧,让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在绿茵场上大胆驰骋。
朱锐明在比赛中庆祝。 新华社(资料图)
受伤已成为常见现象
“健全人的技术动作并不适用于盲人。比如盲人球员带球时,球必须在两脚之间,一步一个脚印,不像健全人可以跑几圈。”一触即迈步。” 朱瑞明表示,由于盲人,比赛中双方发生碰撞甚至与队友相撞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不存在没有受伤的盲人球员。 有的球员额头上会出现伤痕,有的甚至会被打掉一半门牙。 因此,伤病对于朱锐明来说已经成为“常事”。 朱锐明也将这些视为足球的礼物。
朱锐明身材高大,经常在队内踢前锋位置。 “他接触了足球,开始随校队训练。两个月后,他代表山东队参加残奥会,当时他只有11岁,是参赛球员中年龄最小的。” 林若飞介绍,17岁时,朱瑞明就已经代表中国队参加了亚锦赛并获得了冠军。 2018年世锦赛季军、2019年亚锦赛冠军……朱锐明已成为20岁以下国家队的主力球员,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参加训练,为国家队做准备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如今,在经历了残奥会的辉煌之后,他仍在满怀热情地备战接下来的国家队比赛。 接下来的几个月,一场亚洲足球锦标赛正在等待着他。 让我们共同期待朱瑞明的精彩表现。
音乐“照亮”生活,勤奋“追光”
兰兰追求音乐梦想,成为青岛第一位盲人钢琴调音师
兰兰调音过1000多架钢琴。受访者提供
一架钢琴有88个琴键、200多根琴弦和8800个零件。 普通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磨合。 可想而知,一个专业的盲人钢琴调音师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 这是难以想象的。 辛苦了。
37岁的青岛女孩兰兰因先天性视力障碍,自出生起就生活在黑暗之中。 然而,她对音乐的热爱,她对命运的不屈和乐观,照亮了她的每一天。 22岁时,她持有中级钢琴调音师资格证书,音乐是她勇敢前进的动力; 29岁,她用勤劳的双手开了一家按摩院,养活母女俩的生活; 现在,她继续自学新技能,成为一名志愿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
爱支撑求学之路
兰兰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电子琴。 那些音符和旋律伴随着她的成长,铭刻在她的灵魂深处。 虽然家里因经济条件无法培养这一爱好,但年幼的兰兰始终是盲人学校音乐课上最认真的一个。
“我把钢琴当作我的好朋友,弹奏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分享、交流,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和喜爱。” 兰兰告诉记者,她的世界因为动人的音乐而丰富多彩,因为美妙的音符而快乐美丽。 从青岛盲人学校毕业后,兰兰如愿考入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主修“钢琴调律”。
兰兰大学期间,家里的经济状况最差。 她依靠贷款完成学业。 除了练习钢琴之外,她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或社交活动。 她告诉记者,她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琴房里,练了四五个小时。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我经历过手被锥子扎、被钉子划伤、被木刺刺穿等痛苦时刻; 我也站了几个小时,只是为了相信我能调好钢琴。 日复一日的努力让她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取得了调音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青岛第一位盲人钢琴调音师。
盲人钢琴调音师“在职”
青岛越来越大,兰兰找客户总是费尽心思。 从2007年开始,大学毕业后,她就经常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客户做钢琴调律工作。
“在钢琴调律的过程中,弹、听、调三个环节密不可分。怎么弹、怎么调都取决于调音师听到的内容。只有听清楚、听准了‘节拍声’,你才能知道。”调好的音程对吗?还好我耳朵比较好。”兰兰告诉记者。
与“视力正常”的人相比,视障人士的适应难度不言而喻。 从零件的更换、螺丝的存放,到螺距和调音参数的识别,每一步都是一次考验。 兰兰凭借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耳朵,不断总结经验,挑战一个个难题。
她始终感谢众多客户的信任和帮助。 “其实买钢琴后,钢琴店一般都会提供调音服务,但还是有很多人联系我,他们从不怀疑我,而是给了我最好的肯定。” 为了回报大家的信任,兰兰更加努力,凭借自己多年的音乐素养,创造出更好的声音。她的水平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的,至今已调音超过1000架钢琴。 .
兰兰在工作。受访者提供
开按摩院支撑母女生活
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每次出门都陪着她调音,非常辛苦。 懂事的兰兰积极参加市残联组织的按摩培训班。 2011年至2014年,她还在李沧区盲人按摩就业指导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跟随李沧区盲人协会主席张晓梅老师学习推拿、按摩。
怀着一颗做好事的心,兰兰参加了2012年青岛市盲人按摩技能大赛,获得了第四名。 “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身体上的小病,也是一种很大的成就感。”兰兰说。
父亲去世后,兰兰跟着母亲生活。 她利用学到的手艺在家开了一家按摩院,贴补日常家庭开支。
培养新技能以发光发热
兰兰声音好听,笑容温暖。 很多顾客称赞她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女孩。 她笑称自己坐不住了,想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帮助别人。 于是这两年,兰兰参加了心理倾听者考试,在北京联合大学学习了针灸推拿成人教育,还在网上公益平台做志愿者。 主持、录制有声小说、自学音频剪辑、尝试摄影……忙碌的生活让很多人忘记了她是一个残疾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