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l 吴嘉雯 徐嘉璐
文 l 徐嘉璐
写在前面
大家好! 我是18班18班的徐嘉璐,目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国际政治(英语)。 最后! 我也有机会为旧时光写下新的祝愿!
我们班其实有两个学生来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而且恰好一个是文科的,一个是理科的,这是有先例的……因为二中的学生一直都很少,而且就连广州也选择了上海外国语大学。 一是因为上外在广东省的招生名额相对较少,二是因为它毕竟只是一所语言类学校,没有像财经政法等985院校那样受到重视。 。 但到了这里之后,我发现上海本地的考生对它是多么的痴迷……虽然录取分数线比较低,但上外在上海的声誉非常好,绝对不逊色于上海财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 因此,如果你将来想在上海发展,并且不被特别排除在语言专业和相关发展行业之外,上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我们俩都没有学过外语……
专业的事情先抛开,先说吃住行。 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仅作为补充说明。
↑因雪而头顶变灰的第四教学楼
生活
住宿:学校宿舍有门禁,23:00阿姨会锁门。 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由于学校距离市中心非常远,门禁长期以来意味着你的很多活动不得不提前结束,有时你甚至不得不考虑住在校外,比如预订酒店或住在朋友家。
餐饮:美中不足的是,无论是与二中还是复旦同济等学校相比,上海外国语学校的食堂都相对贵一些,所以即使你不叫外卖,也不去餐馆吃饭一日三餐,伙食费不会很高。 认为低。
OK:我可以为我们学校的位置抱怨十年。 而且上海地铁也不便宜,所以从上外到附近的资本主义活动区往返通常需要15元左右,更不用说迪士尼之类的了。 我在上海的很多同学周末都不回家,因为工作量太大了……宇阳提到的上海地铁换乘不方便,意味着很多换乘点需要步行500m甚至1km,所以如果你带着大件行李就更麻烦了难的。
不过,今年过去了,我越来越觉得在松江读书很好。 确实能打消你的很多娱乐想法,让你静下心来学习(为了看一场展览、去博物馆、打卡网红店,需要在交通工具上站四个小时),另外是的,松江区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带几乎已经被上海人遗忘了……所以这里的植物园、影视基地等景点基本上都是风景优美、人烟稀少。 然后就是松江有轨电车,人很少但是很舒服! ! ! 贯穿松江大学城七所学校的文汇路真的很好吃。
↑松江有轨电车
学习
不管怎样,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这在任何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你的成绩越高,你拥有的机会就越多。 我的室友后悔了一个学期为什么大一没有好好学习……
下面的内容依然是对宇阳介绍的简单补充。
双专业:宇阳所说的“双专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双专业”。 例如,如果我主修国际政治(英语),我可以选择英语作为我的第二专业,并获得第二学位证书。 这不是强制性的,有些学生选择不修读双专业。
未成年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人证书与学位证书不同,未成年人是从大二开始的。 同时,作为上海的特色,校际未成年人也是很多人的首选。 例如,我报读了复旦大学新闻学辅修专业。
转专业:如果想转语言专业,基本上就得重读大一。 不过,今年法语系的转学要求有所放宽。 如果能证明自己有一定的法语基础,可以直接进入法语系大二。 但因为转专业通常意味着本科学习五年,或者本科最后三年完成四年的内容,所以大家一定要慎重考虑。
出国:我们学校在海外有很好的声誉,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且学校不按成绩分,所以大家的成绩单普遍都比其他大学的漂亮。 不同学院的交换项目不同,可供您选择的交换学校也不同。 对于我院来说,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留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报销全部留学费用)、互助免学费项目(学院报销学费,其余费用自行承担) )、短期交流项目(如联合国暑期培训项目)、非固定合作项目。 基本上是按照语言成绩+绩点+面试笔试的方式选拔。 绩点绝对是最重要的衡量因素。
我的专业
说说我自己的专业吧。 二中毕业生本科选择政治学专业的真的很少! 至于国际政治,我认识的最后一个学这个专业的学长是二中的传奇人物吴浩音……(我根本没有和她比较_(:3」∠)_)虽然政治学在本科基本上只是一个粗浅的学习,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建议你选择,但是好像本科非政治学专业的同学,研究生转政治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我想在这里提供一些关于政治和政治学的见解。 证明它是合理的。 不管你学不学,至少不会觉得无聊。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对党代会、人大、政协的了解连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不如。 大甚至疯狂。 后来老师翻白眼说我们太天真了。 当我们抱怨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又被禁了,当我们抱怨楼下的垃圾桶不区分颜色的时候,我们都在谈论政治内容。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政治其实就是“秩序”和“治理”,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阶级斗争”、“政党”、“权力分配”等等。 的事情。 他们说不,但事实上我们都生活在政治之中。 而政治学更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它不是高中政治课程,而是研究政治的科学,涵盖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决策、政治文化、政治心理学等内容。 我举一个简单粗暴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但我们要研究统计。 如果你还觉得政治学枯燥,可以尝试看包钢生的《政治学常识》(我记得二中也推荐我们一年假期看)。 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 它也不无聊,非常适合初学者。
在上外学习国际政治感觉既对又错,因为上外应该很“国际”,但不太“政治”。 事实上,单看学科评价排名,上外研究中第一名是外语文学,为A+,第二名是政治学,为B+。 但上外毕竟是一所语言专科学校。 它从教育部得到的资源不多,主要投入到语言学科建设上,所以其他专业并不是很热门。 例如,就政治科学研究相关数据库的购买数量而言,我们远远落后于其他政治学科的领先学校。 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想致力于政治学的学术研究,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吉林大学是比上外更好的选择。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想搞政治,你就应该去北京。
就课程本身来说,我们的和复旦的很相似(其实所有学校都差不多)。 专业核心课程有:国际关系史、区域国别研究概论、外交与外事管理、国际关系概论、比较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当代中国外交与外交政策、当代中国政府政治、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还要求开设国际法、政治学原理、西方经济学概论、形式逻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美俄英法政府与政治、政治学定量分析、跨国经营等通用平台课程。公司和当代国际关系等专业课程涵盖广泛的主题。
↑国际关系史老师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的ppt
我们要学的东西涉及很多领域,与很多学科交叉。 说白了,就是什么都学了,却什么也没掌握。 说实话,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也很常见:本科阶段基本上是通识教育,具体研究方向是在研究生阶段确定的。 由于我对一切都感兴趣,所以这个专业非常适合我。 而且国际政治本科课程非常接地气,非常适合开阔视野。 无论是公共政策还是外交事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像历史,真是太神奇了……)。 还有一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在政治学本科期间爱上国际关系史,并在硕士学位期间决定学习历史。 同样的,你以后也可以往社会学方向发展。 “盘”其实也有“机会”的意思。
当很多人听到国际政治专业时,他们会想到外交官。 但事实上,在该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仅仅是上外的学生),真正能在外交部工作的比例相当小,而且坦白说,小语种的学生机会更多。 大家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继续深造,硕士后转专业的也不乏其人。 在就业方面,可以在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中找到工作,其中有些不一定需要那么高的专业相关性。 但是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肯定不如隔壁金融会计的……
↑与合唱团一起过圣诞节
但大学生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能性”。 几年前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一位大四学生,竟然进入了音乐剧行业。 我觉得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考虑就业问题,但也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兴趣。 毕竟社会上有很多机会并不需要专业的对口。 最重要的是抓住各种“可能性”来提升自己:交朋友、尝试新事物、探索新潜力、锻炼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这些话你一定听过无数次了,但是这不是废话。 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会告诉你这一点。
结论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非常同意宇阳在后记中所写的一切,所以请仔细阅读。
那我就来说说我心里的想法吧。 当时我的成绩可以申请入读中大(但可供选择的专业不多),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渠道进入上外或港中大(深圳)。 因为我实在不想再在家读书了,再加上上海这座城市又那么吸引我,可以说我非常果断地选择了上外。 但来到这里后,我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我有多爱家。 我还特地去茶餐厅点了一大堆白菜心,就为了吃一口熟悉的绿叶蔬菜。 还有就是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让我无法为所欲为。 因为门禁,我真的放弃了很多演唱会。 也就是说,其实我在上海希望获得的一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用。 最重要的是,上外是一所地处郊区、面积较小的非综合性大学。 这意味着你的圈子会更小、更窄(而且男女比例令人担忧); 意味着体育设施不足(如羽毛球场很少,没有游泳池); 意味着教育部不会拨太多的钱给我们发展,所以非语言专业不受欢迎(详见上文); 这意味着上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无法与上外竞争(上外也是占地面积小、不全面,但位于上海,与东北大学区等复旦、同济共享一定的学术资源和圈子) ; 甚至可能意味着你未来会因为211的标签而缺乏竞争力。
一年来,我多次听到因考试不好而来到上海外语学校的学生对这所学校的抱怨。 我多次看到前辈告诉大家不要选择211。 后来,我完全适应了没有财新的生活,甚至有点贪念上海能给我的春秋两季。 松江的生活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但依然安逸,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至于学校的资源,我只想说,我目前的水平与上外相符,上外所能提供的足以让我提高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你是否考上你选择的大学,无论你是否适应新的生活,你都要为你所做的选择负责(即使你是否转移,仍会根据您申请的选择进行调整)。 正因为没有机会“重来一次”,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甚至利用当下,这样才能在未来找到享受的乐趣。
希望大家都能幸福地拥抱未来。
编辑l 潘鲁新
审稿人 l 苏俊志
审查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