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鸡娃,也不会后悔,我该走了

91百科网 41 0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是,不久前,我们发表了《我没有当过鸡,我永远不会后悔》的文章后,我们在后台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 其中,不乏批评和嘲讽的声音。

但有一位读者留下了这样的留言。

这位读者称,他的同学收到阳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从自家楼上跳下去。 跳楼前,他给父母留言:“我已经实现了你们的愿望,我是时候离开了。”

第二件事是,这几天微信朋友圈上疯了,某教育机构的课程海报。

旁边的一位家长向我感叹,“现在一线城市的孩子都没有上补习班了,看起来就不再是正常的孩子了。”

三四线城市的中学有“鸡”,二线小学有“鸡”,北上广深的幼儿园有“鸡”。 名叫“鸡”的宝宝让每个家长都焦急万分,也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那么“鸡”宝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 仔细想想,似乎也只是这两年的事。 本来只是对城市中产家长的“鸡”宝宝的小小一戳,但互联网和新媒体却无限放大了这种焦虑,“感染”、“下沉”到更多的家长群体。

在全民“鸡”宝宝的时代,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每个父母都是“鸡”宝宝。 如果你不“鸡”,你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同事很担心我,“现在已经没有被‘鸡’过的孩子了。”

其实当然还是有一些。 前不久在网络上走红的丁真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的甘孜、藏区、甘肃、新疆,甚至在一些相对发达城市的山村里,像丁珍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不但没有被“鸡鸡”,很多人还面临着家长监管缺失的问题。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学习。

就像前不久处于舆论中心的张桂梅校长一样。 她在云南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她的话,“能救一个就救一个,救一个就是他家三代人”。 它让人哭泣。

来源:《面对面》

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其他几个孩子的故事。 他们生活在大城市,父母受过高等教育。 然而,在“鸡”宝宝风潮中,父母却选择了“逆潮流”的育儿方式。

那些没被“鸡”过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名叫韩百川。

韩百川的学生时代可以用“叛逆”和“失败”来形容。

上学时,他成绩平平,对读书不感兴趣。 他觉得做作业又无聊又麻烦,而且还耽误了自己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所以索性就退学了。 今年他只有13岁。 我刚读初一

当他提出退学的想法时,他的父母一开始并不同意,尤其是他的母亲,但儿子却十分坚决。

然而,韩百川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兴趣广泛、自制力极强的孩子。 当他辍学在家时,他一刻也没有闲着。 他自学了英语、编程和绘画,并从济南到上海实习并参与项目。 凭借着强大的自驱力,韩百川“练就”了一技之长。

其中,济南的一家公司曾想与他签约,让他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但因他还未成年,只好放弃。 没错,在其他孩子忙着写题、忙着考试的时候,韩百川已经具备了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找工作的能力。

然而,更强大的事情还在后头。

有一年,他偶然接触到了上海一个叫FabLabde的项目,于是他从小就开始萌生创业的想法。

为了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家乡济南,他和其他比他大一轮的企业家进行了路演,并在30多位企业家面前展示了PPT。 路演结束后,观众掌声雷动。 后来他受邀到山东大学讲学,他的海报就贴在报告厅门口。

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宅在家里”了五年,18岁那年,他突然决定重返学校(中外合办大学)。 原因不是他头脑发热,也不是他向“世俗”妥协,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韩百川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 他将来想在加拿大学习人工智能,因为加拿大在这方面排名世界第一。 领先水平。

开学第一天,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英语演讲。 他的其中一篇演讲如下:

“我在创客空间学到了个人制造、数字化制造的概念,也有了很多想法和计划。我相信结合学校的优势,能为学校带来突破,与学校一起探索世界趋势。”

这段话是不是很像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一句经典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韩百川的故事收录在《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记录了13个孩子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阅读一下。

书中有两处详细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采访韩百川时,问他小小年纪就辍学了,不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吗? 面对问题时,他的回答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透明和智慧。 他说:“我坚信,只要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

但他并不是那种“功利”的孩子。

当记者问他对批判性思维的看法时,他的原话是:“如果批判性思维是分析事情是对还是错,那就直接关系到良心了。 比如,很多人对一个问题有争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 不管你的结论是什么,你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就是我所说的良心。 ”

好吧,他还是个孩子啊!

老二名叫万子。 和韩百川类似,万子也在初一就辍学了。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间隔年”。

丸子退学的原因同样简单粗暴。 用她自己的话说:成绩不好,作业太多。

上个月,13岁的万紫受邀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发表演讲。 她在演讲中说,初一的时候,她经常做作业到12点。 有时她做不完,早上6点就起床继续做。 同学们有时甚至熬夜到凌晨两点。

图为13岁小丸子发表演讲

但尽管我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仍然很差。 最沮丧的是我数学考试只考了25分。 于是,她的母亲要求她退学。

万子辍学后,这件事一度在海淀家长圈引起轰动。 因为万紫的妈妈三川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博主,又因为万紫原本就读的学校是京城顶尖的中学之一,是帝都很多家长都迫切想送孩子去的精英学校。 。

当时,有家长批评丸子逃避现实,质疑母亲三川不负责任,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但看了丸子讲话的视频后,我可以说他的勇气、谈吐和表达能力超越了大多数同龄的孩子。 辍学后,小丸子曾受联合国邀请参加互联网治理论坛,并用英语发表演讲。 包括 TED kids 在内,万子也是演讲嘉宾。

不仅如此,丸子还热爱写作,开通了公众号,至今已写了9万多字; 她热爱绘画,而且她的绘画功底可以说是相当不错。

图为小丸子的部分漫画作品

这样的孩子不是差生,简直就是“邻家神奇孩子”!

当三河讲述自己让孩子辍学的心路历程时,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 她说,万子上学的时候,每天出门都很匆忙,吃得还比猫还少。 “但退学的第一天早上,他们跑完跳绳回来吃饭。万子吃了一块面包,两根香肠,一个鸡蛋,一把坚果,三块苹果,喝了一杯热牛奶,像一只猫一样满足地舔着她的嘴——看到她终于吃饱了,我泪流满面。”

“一个月后,丸子的脸开始变圆了,脸颊红润,眼神清澈,头发又黑又亮……全身散发着健康的光泽。”

不管孩子们在家里如何“鸡鸡”,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但这样细致的描述却传达了一位母亲最朴素的爱,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三河妈妈还表示,万子在家休了间隔年之后,她很高兴万子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愿意学习,愿意选校,愿意写作,愿意创造她人生的一切可能。

老三,就叫他萌萌吧。

萌萌今年刚刚升入初一。 学校位于“鸡”孩子最多的地区海淀。 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详细展开萌萌的故事了。

萌萌的父母被海淀区的朋友称为“奇葩”; “在焦虑的洪流中呼吸新鲜空气”,因为萌萌从小就几乎没有参加过培训班。 周末和节假日,父亲带她去各个植物园、公园。 “观鸟捉鱼”。

目前,孩子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 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成带有画外音解释的视频,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 虽然粉丝不多,但却引起了央视导演的注意,邀请孩子们参与《芝麻开门》节目的录制。

好了,现在三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分享完毕,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今许多其他孩子所缺乏的动力和使命感。

什么是驱动力? 通俗地说,就是某人对某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 比如,孩子喜欢数学,大人就不需要在后面“推”或监督。 孩子会主动学习、研究,并从中体验到满足感、兴趣感、成就感。

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这些驱动力可大可小,可深可浅。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不但看不到孩子背后的驱动力,还常常对其进行干涉甚至扼杀。

你的宝宝是有效的“鸡”宝宝,还是有毒的“鸡”宝宝?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所有“鸡孩子”,也不是鼓励大家让孩子辍学。 我想说的是,“鸡”宝宝可以分为两种:有价值、有效的鸡宝宝和无效、“有毒”的鸡宝宝。

前者会激发和滋养孩子的动力,而后者则没有任何好处。

上述三个孩子绝非散养,但在父母的充分尊重和引导下,他们会得到相应的支持,培养出精致有效的“鸡”宝宝。

回到韩百川的故事。

韩百川的家庭其实很普通,顶多算城市中产阶级。 母亲是一名全职妈妈,父亲韩先平在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信息化部工作。

牛宝宝是怎么产生的? 记者采访韩显平后,得到的答案是“很容易解决”。

韩父对儿子的教育观可以概括为十个字:思想自由,行为约束。

在思想上,韩父给了儿子很大的自由和自主的选择。

比如韩百川喜欢画画。 小时候,他喜欢在墙上涂鸦,经常把墙壁弄乱。 然而,父母并没有阻止他,而是允许他表达自己、探索。

韩百川小时候也爱玩手机游戏,但韩咸平并没有像“猛兽”一样阻止他。 相反,他为儿子选择了健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并限制了玩游戏的时间。 此外,韩先平还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社会还有很多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他会带着儿子到山上捉蝴蝶、捉蝉、观察植物、昆虫; 收集有趣的石头和化石; 画画、下棋、踢足球……等等。

韩显平认为,孩子学习没有兴趣,往往是被大人强迫的。 比如让孩子背唐诗,唐诗本来意境很美,但大人却要让孩子死记硬背。 “为什么不带孩子去大自然体验一下呢?”

韩先平本人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人。 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宝贵的知识库。 YouTube上有很多教材,比如斯坦福大学教授讲授的人工智能课程等。

有了充分的信任和影响,儿子韩百川也学会了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因为父亲的工作与编程有关,所以他一边工作一边观察父亲,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和好奇。 后来,韩百川辍学在家后,主动在YouTube上找了很多学习资料,自己写程序,通过编程学习了数学,绘画功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行动上的节制主要体现在起床、睡觉、运动等生活习惯的严格管理上。

韩百川很小的时候,父亲每天带他爬山,即使天气不好他也要坚持。 长大后,韩百川每天7点30分起床锻炼身体,“矢志不渝”。

读韩百川的故事时,有一瞬间我真怀疑韩百川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

与韩父相反,当代不少父母打着“我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养出有毒的“鸡”孩子。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家长向林红抱怨,孩子把她拉黑了。 原因是她高考选专业时,儿子与她发生争执。 她的儿子不想报考北大,而是选择了另一所学校,就读了他最喜欢的专业。 家长心情不好。

林红听后问家长,你为什么不去北大呢? 现在高考没有年龄限制。 家长愣了一下,说:“太难了,我考不上。” 林红又问道:“你儿子不觉得困难吗?”

最后,林红对母亲说道:“您培养了儿子这么多年,孩子却不听您的话,坚持做自己,请您放心,您的孩子将来不会比您差。” ”

有没有一句话触动你的心?

作家倪匡有句名言:“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

回顾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达尔文发表《进化论》时,当他决定放弃行医时,被父亲责骂:“如果你放弃严肃的事情,整天打猎、捉老鼠,你会做什么?”将来?”

又如吴清源,我国一代围棋大师。 吴清源自幼喜爱下棋,但家境贫寒。 他叔叔觉得下棋没什么事,想让他学一门手艺。

假设达尔文和吴清源听了大人的话,可以想象,世界将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位杰出的围棋大师。

更何况,世界正在快速发展,我们自己无法预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还是“鸡”宝宝的时候,我们有什么信心和能力来确保我们为他们规划的道路是正确的呢?

在我们父辈眼里,在银行工作被视为“铁饭碗”。 然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将颠覆或者正在颠覆这种局面。

全球最大银行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了降低成本,银行呼叫中心数万名员工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 此外,花旗集团投资银行部门表示,未来五年内,集团2万名技术和运营人员将减少一半。

麦肯锡也发布了类似的报告,预测未来几年30%的银行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

与此同时,在美国,证券交易员这个曾经高薪的工作在过去两年里减少了43%,因为这些职位也被机器取代了。

另一方面,新的工种也在不断涌现。

《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增职业群体报告》

当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时,新的职业和可观的收入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调查数据显示,新职业从业者中,半数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达到55%,新职业从业者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24.6%。 其中,5.6%的新职业从业人员月收入在2.5万元以上。

所以当我们是“鸡宝宝”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为孩子选择的方向是未来的趋势,还是正在快速下沉的老行业。

同时,当我们是“鸡宝宝”时,我们也要思考孩子是不是“物质”? 他或她真正的才华和“干劲”还没有被发现甚至被扼杀吗?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报奥数班,但正如国际数学竞赛金牌选手付云浩所说:“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是只为了学习!),但只参加的孩子恐怕超过20%,能上什么大学的只有培训机构。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会主动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结论

不久前,清华大学副教授刘宇的演讲火了。 她表示,她可以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但也有家长质疑刘宇坐着说话不腰疼,称孩子再普通,也有家人支持。

俗话说“他的蜜是我的毒”。

观点和立场的差异是由于他们面临的立场和经历不同。

正如我之前所说,对于贫困孩子来说,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学习。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逃离贫困和山区的愿望是他们的动力。

但对于城市、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家庭的中产子弟来说,动力来自于对某件事发自内心的热爱。 作为父母,他们的使命用刘宇的原话来说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喜欢的东西,找到他的独特之处。”

最后分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女性角色——陈薇。

陈薇身上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标签:清华大学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人民英雄”荣誉称号获得者; 她在2003年非典疫情和本次疫情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

但这样一位既有学业又有事业的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并不高。 她对儿子说:“你这一生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嫁给你爱的人。” 女人第二件事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图为马恩浩

这样一句简单却又睿智的话,让他的儿子马恩浩受益至今。 学生时期,他就主动申请成为西非志愿者,并积极参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会。 现在,他选择了与母亲相似的专业。

没有什么比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并从事你喜欢的职业更好的了。

作者:暖暖,阅读为先的教育观察家,热爱阅读和思考的码农,深耕国际教育领域多年。

“读书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的聚集地。 由倡导“终身学习”、热爱阅读和分享的母亲Bonnie创立,专注于英语学习、阅读和思维素养。 不道德、不做作、有趣、信息丰富、有观点的新教育媒体。

【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或直接拨打4009210616,即可为您的孩子领取2堂外教试课!

标签: 演讲 譬如 初一 从业 北大

发表评论 (已有19996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