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的“案例分析”环节

91百科网 60 0

由于最近正在做毕业论文,耽误了很长时间,深表歉意。 继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心连心”环节的策略和战术之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的“案例分析”环节。 可以概括为“修复、发现、解决、理解”四个步骤。 步法。

案例分析要求辅导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等相关学科的原理、方法、策略等来解决日常学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它是对环节和整个系统的全流程、全面的情况描述。 案例分析部分的提问和回答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工作理念和思维模式。

一、案件分析调查要点:

(一)综合运用有关政策法规、大口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日常实际事务处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抓住问题本质,具有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学生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思考、研究学生群体思想、行为和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分析的启示是有益的,有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2、案例分析主要评分点:

(一)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政策;

(二)善于抓住问题关键,理性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三)思路清晰、组织清晰、处置合理、方法得当、效果良好;

(4)大方、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案例分析思路及答题步骤

(一)“定”——问题的定性

咨询师读完案例后,应该有能力知道问题属于哪一类问题。 这是破案的基础和核心关键。 如果问题没有彻底理解和定性,后面自然就会“错”。 也就是所谓的“差之毫厘,千里之差”,这就像中医里的“把脉”一样。 如果脉象查得不准,处方就不可能正确。

一般案件的核心问题是对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学生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也包括一些因经费、党员身份等原因引起的投诉,以及几类问题的混合体。 问题。

一般来说,在你向自己介绍一个问题后,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问题的定性:“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由……引起” 。 这里主要考察的是辅导员对问题的把握。 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能力,而问题是现实的呼应和反映,所以为了发展这部分能力,辅导员仍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理论学习和对实际工作的思考,并具有“只有多学习政策、文件、文献,才能对相关专业术语更加敏感,针对问题的学术词汇也触手可及。 它们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学术性的,而且是针对具体问题的。

(2)“Find”——寻找关键点

一般辅导员专业技能竞赛遇到的案例在200字左右。 它们虽然篇幅短小,但意义却很丰富。 除了想办法把事情介绍清楚、常规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挖坑、埋雷区”来添加问题。 困难,所以不能有“废话”。 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汇表达都有一定的目的,可能隐藏着一定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线索等,这就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和思考,分析语义,联系背景,查找因果。

以第一个问题为例。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的混合题。 我们会挑出每句话,仔细阅读,寻找提示:

①“大三”:大学生活的转折点;

②“留守儿童”:“埋雷”涉及到后期问题解决中类似群体的关注和教育引导;

③“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是否会导致自闭症、性格上的脆弱、敏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依赖;

④“父母均在南昌工作,月总收入4000元左右”:经济困难是否成为解决后续问题的制约因素?

⑤“上学期末小吴和男友小赵分手了,这学期我在校园里偶遇小赵和新女友亲密举动,还以为他故意伤害自己”:问题的触发点——情感安慰和事件解决的突破点;

⑥“所以我经常追小赵,纠缠小赵的室友,甚至把小赵的室友堵在宿舍里,在门口哭。”:这种不当行为是否涉及违反纪律,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哭继续有问题吗?

⑦“经查,小吴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在服用精神疾病药物,但他和父母以小吴的病情为由,拒绝向学校透露小吴病情信息,拒绝心理咨询,拒绝陪读”: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难度的设定点。

(3)“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路径

解决问题,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不同性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这里我只想说一下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一是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即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是我们诊脉方中的“用药指南”。 在定性分析的第一步中,我们通读案例的语义。 要解读分析,我们应该知道问题的症结是什么? 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焦点”。 我们以刚才的第一个问题为例。 虽然这个问题小吴的精神疾病已经有老了,但那是因为看到前男友小赵和新女友在一起而引起的。 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是不是可以向小赵寻求帮助,让他小心点,不要激怒小舞呢?

二是要知道某些问题与学校哪个部门或单位有关,哪个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学校是一盘“棋”。 这考察辅导员是否了解学校的整体工作、是否熟悉学校的程序等。例如,学生举报涉及教师师德、学生道德的问题,应向学校反映。学术或研究部门,问题的解决还应涉及学校宣传部、人力资源部和相关学院。 在群体性事件中,有的人可能只想到寻求保卫部的协助来控制事态,却忘记了一个重要部门是宣传部。 在控制事态的同时,还应注意舆情监测和信息发布。 这一点在学生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事件、谣言引发的群体事件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2.“有组织”

有序,就是有秩序地解决问题。 发生事件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什么是最重要的? 说到学生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安全也是最重要的。 一旦学生的安全没有问题,我们将考虑接下来的步骤。 尤其是当涉及到学生危机、失踪、自杀等情况时,第一步就是确保学生的安全或者亲临现场。 这就是大家一直在提到的“5W”原则。

以问题2为例。 该学生不在学校,联系不上,就谎称回家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回家。 在解决这个案件时,辅导员并没有说要和信贷员争论,也没有说要先把事情调查清楚,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了解学生所在的位置,确定学生的位置。学生是否安全,并找到学生。 可以动员学生干部、室友、党员、小林的朋友等,到小林经常出现或可能去的地方寻找小林,并继续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跟踪联系。 如果有必要或超过一定限度(如果失踪超过一定时间,可以报警)。 寻求警方协助,要求通讯公司定位其手机,找到该人,并将其置于可以“控制”、“保护”的地方。

3.“无歧视地教育每个人”

“有教无类”自《论语·卫灵公》中提出以来,一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和推崇。 比如,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人走歧途,可以为禹”,中国教育界至今所谈论的“教育公平”其实也是如此。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对于辅导员来说,面前的学生大多只是成年人,犯错是很正常的。无论案件遇到的问题性质多么“糟糕”,情况多么困难,应该想到的是“他/她只是一个孩子。” 这是孩子在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 我想像我的父母或哥哥姐姐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帮助他/她。” 在处理一些“邪恶”问题时,不要想着用强制手段来解决和制止问题。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执行只是原则和程序。不能把它当作一棒子打死,只是“治本不治本”,根本的是要找到“大棒子”和推动变革的方法。 “枣”必须握在手中,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有教无类”,不能一味否定,否则无济于事。工作的后续发展。

4.“造福大众”

一般情况下,个别问题往往只是某种潜在“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个体表现,但有可能更多的学生有那种不稳定、不稳定的“因素”,但没有受到刺激,但也有可能。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咨询师需要具备发散性思维,从个体到整体、从具体到普遍,呈放射状开展工作。 例如,涉及到学生个人的思想问题,如对革命先烈的误解、对宗教的态度、对性爱的态度等,遇到此类案件时,必须纠正因个人的极端观点和态度而引发的事件。辐射。 关于性别的想法:这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吗? 怎么解决呢? 这需要体现在案例分析环节,即要重点抓好全民主题课教育,如:爱情观教育、网络文明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才能收到更多成效。

5、要有“有据可查的记录”

要留下“痕迹”而不是“伤痕”,辅导员在辅导学生时要高度重视“痕迹管理”。 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很重要,也应该体现在案例分析问答环节中,包括在每一个案例事件中。 一、发生事件时要注意向分管领导(一般是副书记)报告; 其次,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的完整记录报告进行汇总、提交、归档等,以便随时查阅和查阅。 。 但什么样的报告和演示才是高质量的呢? 即事件的“来龙去脉”必须清楚,涉案人员的前世今生必须清楚……

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记录日常事务,保留工作痕迹,如心理重点学生的基本信息、日常的谈心谈话及与之相关的工作、与家长的联系(录音)、这第一,可以形成完整的记录,比如“某月某日,我联系了学生家长,谈了……,反映了……,所有情况都记录下来并存档”,“某月某日,我与学生对话,……”。

这样,发生事情之后你就可以说清楚,领导也更容易理解。 另外,如果发生极端事件,辅导员也可以保护自己,合理逃避责任。 总有一些“套路”值得真心实意。 只有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建议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最佳实践。 制作一些表格,如学生信息统计表及相关重点学生记录跟进表、学生心谈心谈话表,并定期和不定期更新。 而如果一些案例或者想法积累起来,辅导员也可以将它们一起发布,形成自己的结果。

6.“如有错误,请指正”

这是针对具体案例,以第3题为例,该题是近期云南省第七届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大赛决赛中的真题。 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此类事件,一般都会让辅导员伤心、失望。 更极端的情况是,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不满意,可能会出现集体抗议或者诉讼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学生对学校不满意的情况。 因对制度、饮食、生活条件不满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

作为一名辅导员,你必须明白,你每天的工作肯定是“有好有坏”,工作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完美是不可能的。 你必须回应学生的抱怨和一些问题,或者一些涉及到你的事情。 对工作的看法不能只用“追堵”等传统思维方式。 应该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己的问题,就像中医方剂中的“药引”一样。 你如何解决第3个问题? 你说这是学生的问题,你想方设法“打败”他们,严格管教他们不许睡觉、不许玩手机,但学生还是认为是你没有讲清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有的主题教育不能因为学生不喜欢就停止开展。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 创新的同时要坚持旗帜方向,处理好“有意义”和“有趣”的关系,把问题留在自己身上,辅导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问题,学会改进,用方法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工作。

(四)“悟”——经验的启示

经验启示在案例分析中已基本达到“终结阶段”。 这个“结局”封闭得好不好,就看你分析判断解决得怎么样了。 如果你遵循正确的道路,你总会到达终点。 检查您对工作规则的掌握情况。 而思考的深度,你能否把问题凝结起来,这个能力的大小也可能就是你作品的高度。 你只能根据具体问题和上面的表征、找点、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想出这个环节。 您不能到处应用模板。 乍一看就会很明显。 我这里只是给一个参考方向。 。

1、机制体系

包括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的联动机制,建立医院、科室、班级、宿舍四级心理/信息工作机制。

2、教育指导

包括开展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同伴教育、榜样教育的力量,辅导员自己也要成为教育的榜样,成为“为人师表、做道德榜样”的榜样,以身作则。例子。

3、团队建设

包括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建立全校学生信息员/心理委员三级队伍。大学、年级和班级。

4、平台建设

包括新媒体、QQ群、微信群等信息系统和平台,包括特殊学生的交流和展示平台。

另外,其实在分析和解答案例的过程中,也显露出你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以及你的逻辑能力。 因此,建议您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注意逻辑性。 您可以参考: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学生...问题,由...引起(该案例在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问题信息中,我们可以知道该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是:1.…;2…;3…。谢谢各位评委。”

标签: 辅导 案例 启示 主义 榜样

发表评论 (已有40096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