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样本:当代大学生强调恋爱的“自主选择”

91百科网 84 0

据《青春探索》杂志微信公众号5月10日报道,基于全国32282名大学生关于爱情、婚姻、生育观念的问卷数据,劳动经济学院毛卓彦教授与博士生季思敏、万琳琳进行了问卷调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分析了低生育率下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生育观念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发表于《青春探索》杂志2024年第2期。

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强调爱情、婚姻、生育的“自主选择”,对婚姻、生育仍抱有期待; 他们担心“婚育与事业”之间的冲突,而个人职业发展是婚育的重要前提; 对“未婚同居”的接受度较高,但对“非婚生育”的接受度较低; 婚姻生育观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结婚生子意愿较为消极。

本文采用的“2022年大学生调查”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少年网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联合组织实施。综合考虑学校所在省市的经济水平,共入选8个省(市)。 其中,北京代表直辖市,广东、浙江代表东部地区,湖北、江西代表中部地区,青海、云南代表西部地区,吉林代表东北地区。 从入选省份中随机抽取大、中、小城市各1个。 高校是从选定的城市中随机选择的。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3321份,收回有效问卷32282份,有效率96.88%。

文章称,调查发现,虽然不同学生群体存在城乡、地区、家庭背景等差异,但他们对婚育的看法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趋势:

从爱情观来看,一是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53.86%); 其次,虽然恋爱经历开始较早,但恋爱中的性行为并不常见; 第三,爱情的动机主要是情感的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是阻碍爱情的主要因素。

在婚姻观念上,首先,婚姻不再被认为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追求精神和物质的提升才是婚姻的主要目标; 其次,婚姻不再是性行为的前提,情感基础、事业稳定成为婚姻的前提; 三是不再把离婚视为耻辱。

从生育观念来看,一是生育意愿很低,生育与婚姻脱钩; 其次,生育性别偏好减弱,更加注重子女质量; 三是强调生育的养老功能而非血统的传承,家庭及周边群体的影响力极弱。 第四,“婚姻事业稳定”是生育最重要的前提; 第五,“产痛”成为女性不敢生孩子的第一大原因; 第六,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非常微弱,就业支持政策更为重要。 预计。

具体来看,三孩政策对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有限。 超过40%的大学生(41.99%)表示不会因为政策而改变生育意愿。 只有8.26%的大学生(38.68%)表示会因为政策而提高生育意愿。 )表示对三孩政策不清楚,说明政策宣传有待加强。 受访大学生对生育支持政策的选择中,保障女性公平就业(60.68%)和女性充足的带薪产假(58.51%)是最关心的增强生育意愿的条件,远高于与其他政策相比,其次是为男性提供充足的带薪产假。 育儿假(39.48%)、优质公立学校教育资源(38.29%)和弹性工作时间(33.93%); 20.57%的人认为低成本、安全的托儿机构可以增强生育意愿。 但经济扶持政策的激励效果并不乐观; 免税、购房优惠、生育现金补贴等政策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非常微弱,比例分别仅为7.86%、10.19%、9.41%; 和 17.7%。 人们表示,无论给予什么政策,都不会增强他们的生育欲望。

毛卓艳等人表示,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婚姻、生育的态度仍然比较积极,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理想婚育年龄较晚,与以往研究相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生育意愿持续下降,远低于更替水平。 重男轻女、多生子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几乎消失了。 结婚、生育的条件更加合理。 与过去注重情感和经济基础不同,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职业的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差异较弱,性别差距正在扩大。 女性对不良婚姻关系的容忍度较低,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更加消极。

调查显示,年轻人认为恋爱、结婚不再是优先的价值追求。 时间和精力的高昂成本以及对职业稳定性的影响是阻碍爱情、婚姻和生育的重要因素。 他们不希望为了爱情、婚姻和生育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发展。 对于价格。 原因是20岁至29岁是恋爱、结婚、生子的最佳年龄。 这也是接受高等教育和追求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已经成为大学生结婚生子的首要条件。 担心结婚生子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成为推迟甚至拒绝结婚生子的最重要因素。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年轻人更倾向于自我人力资本投资。 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对个人收入、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期望越高,爱情、婚姻、生育对时间和精力的占用不可避免地与自我发展发生冲突。 这也与调查结果相呼应,即就业支持政策对青少年生育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而经济补贴政策则没有显着的激励作用。 可见,未来就业政策和生育支持政策应向年轻人赋能,着力缓解年轻人婚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解放婚育对年轻人个人发展的束缚。

调查结果还显示,年轻女性更加注重就业保障型生育支持政策,不平等的就业环境、机会和不稳定的就业状况会抑制女性结婚生子的意愿。 近年来,《民法典》关于婚姻财产分割条款的变化,加剧了年轻人对婚姻财产分配的不安全感,增强了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追求自己事业和经济独立的紧迫感。 。 我国知青群体性别差距持续缩小,但结婚、生育导致的职业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母性惩罚”。 研究表明,随着单位制度的解体、市场部门的扩大、家庭养育方式的细化,女性的家庭照顾负担空前增加,导致生育对女性工资的惩罚效应从2009年的约0上升到了2000年的约0。 1989年到2015年为35%左右。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职业道路上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包括传统的性别角色偏见、就业机会不平等以及更大的工作与生活冲突等。

文章表示,因此,高学历女性不仅经济独立性更好,也让结婚、生育的隐性成本更高,更注重自身的情感品质、健康和事业发展,导致女性更加犹豫。关于婚姻和生育。 更容易做出为了事业发展而牺牲婚姻和生育的选择。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促使我们在政策制定中特别关注女性的需求。

标签: 生育 恋爱 意愿 青年 性别

发表评论 (已有40537条评论)

评论列表